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在中国社会转型中探索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的发展

承蒙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厚爱,为我出版这部论文自选集。这部文集的内容来自我2000年以来所发表的有关社会福利、社会工作和社会建设议题的论文中的一部分。为编辑这部文集,我得以有机会对从事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以来的个人研究历程进行回顾和思考。本书从四个方面对我在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领域所作的研究加以梳理,分专题收入了二十五篇文章。这些文章中的大部分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的《社会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工作》《民族问题研究》《文化研究》等转摘或转载,为学界同仁所熟知。这次能结集出版,使我有机会将自己对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及其在现代社会和中国社会现代化中的学科价值、现实作用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作一个较系统的呈现,实是自己学术生涯一个阶段的盘点,也希望能够对中国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的发展发挥一点作用。

我是1997年进入社会工作领域的,之前从事过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科专业的研究与教学。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后,前期的研究和多学科的理论基础为我从社会福利理论到社会工作的研究和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使我能从更广阔的宏观视角理解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在福利哲学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视角下开展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政策和社会治理问题研究,获得了一些有一定学术含义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对社会福利体制改革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涉及如何建立一个福利服务的体系,以满足单位制福利体制向社会化体制转轨后,人们对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的需求这样一个基本的民生问题。从我的观点看,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社会福利体系的理解,不能把社会工作放置到一个宏观社会福利体系的结构中来认识,就不能全面理解社会工作在现代社会中的福利功能。而如果不能对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福利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认清改革与发展中社会工作的社会使命,只是模仿国外社会工作的运作方法,照搬所谓国外的经验搞专业化,必然导致社会工作“水土不服”。而脱离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和创新的愿景,缺乏对社会福利在构建现代社会政治和道德秩序中基础性作用的目的性认识,只是把社会工作当作一种技术或解决问题的手段来理解和运用,势必造成社会工作发展的盲目和工具化,遮蔽社会工作维护公民权利、增进社会福祉、追求公平正义的本质。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之前所奠定的哲学理论基础,我把研究的目光首先投向福利哲学领域,从社会福利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探索开始,进行社会福利思想、价值观和理论观点的福利哲学研究。对社会福利研究的知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福利国家的公民权利理论、社会正义理论,以及新自由主义和所谓“第三条道路”的新社会民主主义、社群主义等当代政治哲学思潮中的社会福利思想作较为系统的讨论,形成了一些关于福利哲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在我看来,社会福利是现代社会中的国家和政府政治合法性和道德合理性的基础。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制度设置,它不仅仅着眼于现代化背景下人类对基本生活安全的祈望和需要,更植根于现代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及其制度形式中,代表着一种体制或国家制度的政治和道德合法性。没有一个健全的社会福利制度,不能帮助人们避免社会变迁和现代化带来的风险,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与社会生活的有序和谐;而不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福利、增进社会福祉当作政党和政府执政行政的主要目标,它们就将失去政治合法性基础和道德合理性的依据。

不仅仅如此,社会福利的制度和政策也是人类追求社会平等公正,帮助人们摆脱威胁和苦难的美好社会理想的具体表达。通过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更多的人能够获得机会发展自己,参与社会进程,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不断扩大个人和社会的自由。因此,阐述一种在社会正义和公民权利理论基础上的福利集体主义理想,批判性地审视现代政治哲学思潮中自由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社群主义思想关于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对社会不平等和分配正义问题作哲学分析,探讨社会工作发展的福利哲学基础,就构成了我的研究的一个基本领域。

与我对社会福利理论的研究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领域是现实社会福利发展中的社会政策问题研究。在这个领域,我把社会福利的理论阐释和现实社会福利发展的社会政策问题结合起来,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与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体制建设中的社会政策问题进行讨论。在我发表的有关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改革、老年福利政策、社区照顾与流动人口社会服务的文章中,围绕社会工作发展与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政策议题,针对人口老龄化、流动人口、社区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对中国社会福利改革发展和政策思维范式的转换开展的研究。

在我看来,现代社会福利是一个从理念到行动的社会系统和社会过程,在这其中,社会政策扮演着把一个国家关于社会福利的哲学理念转变为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生活福祉的行动过程的桥梁作用。通过社会政策所确定的各种原则、措施和行动路线,形成各种具体的社会福利制度,从而满足人们的福利需求。在这个意义上,社会政策既要阐述现实社会福利发展的目的和行动依据,又是实现社会福利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依据这样的理解,在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发展的探索中,我把个人对社会政策问题的认识,放到中国社会福利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来讨论,从政策倡导、政策传递和政策实践诸方面探讨了社区照顾、老年福利发展和流动人口社会服务等方面问题的社会政策意义,并阐述了社会工作作为“把政策同人民联系起来”的桥梁在社会政策发展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中的作用。

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农村社会工作的探索,是我在本土社会工作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贫困与发展是一个世界性议题,也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以来,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所必须严肃对待的重大课题。对这个议题的关注起于20世纪90年代我所做的一个教育部课题。在这个课题的研究里,我把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贫困与文化和社会发展问题联系起来,从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内地与边疆的区位差异等方面分析边疆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和社会发展困境,对国家的扶贫政策和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和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在西部地区开展的扶贫行动进行批判性反思,运用二元结构理论和贫困文化理论分析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社会结构原因和文化特征,对以外部干预的“输血”式扶贫的局限及其引发的依赖性贫困,做了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为我的少数民族和农村社会工作研究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社会学基础。

因此,我所开展的社会工作研究,重点聚焦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农村贫困与社会发展问题上,探索农村社会工作在解决上述问题中的理论和方法。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围绕着“谁是西部发展的主体”这一基本问题,结合农村社区发展的实务,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并带领老师和学生在几个云南苗族村落开展以“文化发展与社区能力提升”为主题的农村社区能力建设的实务研究。在这一系列的研究中,我用“内源性发展”的观点审视现代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与社会发展问题,用社区工作的方法探索在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少数民族农村贫困社区发展的可行方法和可能的路径,对如何开展农村社会工作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认识。

在我看来,少数民族农村社区的贫困,尤其是在大部分地区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出现的新贫困问题,不是简单的经济贫困,也不是靠给钱给项目投入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既关涉对贫困问题的形成机制和社会文化原因的认识问题,也涉及扶贫政策中的理念转变和方式转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首先从政策思维的转变开始,把扶贫的重点放在改善产生贫困的社会文化环境,把“输入式的扶贫”转变为以能力建设为基础,将外部援助和社会干预与社区内生能力的培育结合起来,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发展社区的自组织能力,改善社区建设的治理结构,形成“内源发展”的机制和动力,促进少数民族社区的发展。依据这些认识,在本文集第三部分“文化视角下的社区发展与农村社会工作”的主题下,收录了我的一些文章,向学界同仁呈现我对少数民族和农村社会工作思考的心路历程。

关注社会建设,探讨社会转型中的社会治理问题和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也是我从事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研究的主要内容。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朝着全面小康社会前进,在经济建设上取得巨大进步。但与此同时,社会转型却呈现出艰难而充满风险的局面。社会失序、人的行为失范现象日益加深,各种矛盾和问题频繁发生,不但阻碍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化为改善民生的福祉的进程,而且对基本社会秩序的维持形成巨大压力与挑战。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发生,就变成社会建设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问题。

从这个基本的分析判断出发,我把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看作是过程和方法、社会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关系,用结构化的方法分析社会建设中各种功能要素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专业主体和要素之一,在改善治理结构、创新治理方法、推进社会管理向社会服务转变中的功能定位,从社区建设、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非营利组织发展、劳动关系和社会福利治理等诸方面,对社会工作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进行阐释和分析,在深化和扩展社会工作研究领域,发挥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作了一些贡献。

最后我想说明的是,本文集是我从事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研究的个人体会。在一个处在深刻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这些探索固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和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各种不确定性使得任何学术研究,特别是关于社会发展和社会政策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时代的局限。许多问题的讨论还没有来得及展开就已经成为过去式;一些问题的提出本来就是将这一时期特殊的问题,放在历史长河及学术脉络中来讨论,显然不具有普遍的知识价值,但却是特定时期不得不加以关注的话题;也有一些需要回溯历史和传统的问题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被忽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尽管我力图把所讨论的问题放到学术发展的脉络中来理解,但是受个人认识的局限,许多文章讨论不深入,研究基础不扎实,存在疏漏、不足,甚至错误。因而,当我把这部文集呈现给学界同仁时,不是把它看作个人学术成就的展示,而是个人与这个时代所发生的问题的对话形成的粗浅认识,希望得到学界的批评指正。

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只要有问题存在,讨论就将继续下去。在我对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的进一步研究中,希望能与同行一起努力,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理论体系,创新社会福利体制,发展适应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社会工作做出贡献。

感谢在我的学术生涯中给予我支持和关心的老师、前辈和同事;感谢我的母亲、妻子和家人一直以来给予我的爱和理解;也感谢过去和现在与我工作过的学生。我的研究成果包含了他(她)们的贡献。也再次感谢北大出版社和董郑芳编辑,是它和她的努力使本书得以结集出版。

钱宁
2016年
写于昆明龙泉路寓所 wEeLAP5mL6Qx7Gqy1kDbyTlDLKmj10khu+KpzOXU4JHs4JrbkztWM92pFjhTSWW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