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菲兹·易卜拉欣被誉为“尼罗河诗人”。他生于上埃及戴鲁特市一个水利工程师的家庭中,早年丧父,由在开罗的舅父抚养成人。1891年于开罗军事学校毕业后,曾先后在陆军部、内务部工作,后被派往苏丹服役,因参加军队哗变,受过审判,被迫退役长期赋闲。1911年任埃及国家图书馆文学部主任,后升任副馆长。
哈菲兹·易卜拉欣早在中学时期,已经显示出他对文学,特别是对诗歌的热爱,他尤爱读巴鲁迪的作品。他长期生活在群众中,又同一些著名的民族主义政治家和社会改革家(如穆罕默德·阿布笃、穆斯塔法·卡米勒等)保持广泛的接触,从而其诗能体现时代的脉搏,传达人民的呼声,洋溢着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虽在形式上沿用古诗的传统模式,内容却像一面镜子,清楚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风云、社会情态和人民的疾苦。如1904年,当英、法达成分赃协议,对法国侵略摩洛哥、英国侵略埃及一事,相互不予干涉,而埃及却对此表示沉默时,诗人曾悲愤地疾呼:
埃及呀!你不是一个美好的国家,
不是文人墨客的家园!
埃及呀!你有多少作家
不再写作,把笔抛在一边。
别怪我如此沉默,
我对你实在是不满。
在人家相互媾和的日子,
你沉寂、嬉戏,岂能令我赞叹!
曾有多少人为失去权利怒不可遏,
我们却无动于衷,毫无怨言。
青年们!侵略者真在埃及动手了,
你们可不能视同儿戏一般!
在1906年著名的丹沙微事件中,英国占领军夏日到埃及农村猎鸽,与农民发生纠纷,英军军人中暑而死,却将无辜的农民逮捕,并判以绞刑、鞭笞、监禁,诗人得知这一惨案后,不禁愤怒、痛苦地对英国殖民主义者讽刺道:
不必那么多军队,你们尽可睡得安详,
可走遍各地,寻求你们打猎的对象!
如果你们找不到鸽子,
那就尽管朝人们开枪。
我们同鹁鸽完全一样,
项圈始终都套在脖子上……
哈菲兹·易卜拉欣的诗虽在艺术上不及邵基,但诗中表现出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则比邵基有过之而无不及,显得更加激烈、率直。
他曾于1918年创作一首长达187个拜特的长篇史诗《欧麦尔颂》。全诗概述了伊斯兰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的生平,赞扬了欧麦尔对内如何守正不阿、廉洁无私、克己奉公、疾恶如仇、除暴安良;对外如何身先士卒、南征北战,大败波斯、罗马。作者在长诗的最后指出,他写这首诗的目的就是要借古喻今,希望这一史实能供人们引以为鉴。当时埃及正处于帝国主义与本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的黑暗统治下,诗人正是要借伊斯兰历史上理想的领袖创建的丰功伟绩激发人民的民族热情,对他们当时的境遇进行反思,奋起斗争。
又如发表于1925年的长诗《埃及自述》,全诗57个拜特,通过埃及自述的方式,歌颂了埃及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追述了她对整个人类做出的永垂史册的丰功伟绩,指出历史上任何侵略埃及的人都是自食其果,以失败告终。他在诗中号召埃及人民要团结起来,继承古埃及的光荣传统,同仇敌忾,奋起进行反侵略、反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以便光复山河,建设一个新埃及。此诗发表后,不胫而走,人们争相传诵,极大地鼓舞了当时人们反帝爱国斗争的热忱。
诗人退休后更无所顾忌。就在这一年,他在一首题为《致英国佬》的诗中矛头直指侵略者:
你们可以让尼罗河改道,
可以挡住阳光,一手遮天;
可以抹掉星光灿烂,
可以禁止春风送暖;
可以在大海布满军舰,
可以在天空撒满炸弹;
可以在每一寸土地上都派一个宪兵,
用皮鞭把人们打得浑身皮开肉绽;
可我们对埃及的忠诚不会改变,
即使我们的尸骨在泥土中腐烂……
诗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当殖民主义与封建统治者相互勾结,致使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一些政客空喊改良,对现状却一筹莫展时,哈菲兹·易卜拉欣曾在一首题为《物价飞涨》的诗中写道:
改良家们!我们的日子可真艰难,
你们对此也未做出什么改善。
低贱的货物也变得昂贵了,
以至于擦皮鞋都成了大灾难。
食物在人们手中贵如宝石,
致使穷人在做斋戒的打算。
闻得到草香,闻不到肉香,
勒紧裤带度过一天又一天。
大饼象天上的圆月,可望不可及,
肉类似禁猎的珍禽,难以到口边。
即使千辛万苦搞到了大饼,
他也会喊:我怎买得起菜来下饭……
哈菲兹·易卜拉欣的诗歌文笔豁达豪放,挥洒自如,简洁有力,通俗易懂,颇似演讲词,富有鼓动性。阿拉伯一代文豪塔哈·侯赛因在评论哈菲兹·易卜拉欣时曾说:“哈菲兹·易卜拉欣精于描述人民的疾苦,使他的政治诗和悼亡诗具有一种演讲辞的色彩,赋予它一种能真正打动人心,使人们为之倾倒的奇异的力量。”真是一语中的。
哈菲兹·易卜拉欣有诗集传世,收有5000余个拜特诗。诗人也因而被誉为“尼罗河诗人”。
“笛旺诗社”(
Jamā‘ah ad-Dīwān,亦可译为“诗集派”)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其成员是阿卜杜·拉赫曼·舒克里、易卜拉欣·马齐尼和阿卡德。他们当时出版的诗作皆以“笛旺”(意为“诗集”)为题,并互写序言,阐述他们的主张;尤其是1921年,阿卡德与马齐尼在他们合出的《文学与批评集》中,更全面地抨击了他们认为是守旧的新古典派,集中地阐述了他们的革新观点,故被称为“笛旺派”。
“笛旺诗社”成员的共同特点是除阿拉伯文学修养外,受英国文学影响较深;善于理性思索;富有理想和叛逆精神。他们认为诗歌不应是为他人应景写作,主张诗歌应摆脱生活的喧嚣,而须表达诗人本身的悲伤、痛苦,抒发诗人真实的内心世界;主张诗歌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不应因循守旧,蹈常袭故,而应有所创新:针对阿拉伯传统古诗将每一个“拜特”作为一个意义单位,他们主张作为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一首诗应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主张一首诗不一定要一韵到底,可以变换韵脚。
他们曾对当时诗坛以邵基和哈菲兹·易卜拉欣为代表的新古典派进行了过激的批评,认为他们不仅在诗歌形式上因袭旧体,而且指责他们写的政治、社会方面的诗歌也只是涉及表面现象,而未深入问题的实质。
阿卜杜·拉赫曼·舒克里生于塞得港,祖籍摩洛哥。1906年,因写诗支持穆斯塔法·卡米勒领导的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统治的民族运动而被开除出法律学校。1909年毕业于高等师范学校后,赴英国学习文学与历史。1912年学成归国后曾从事教育工作,任过校长、督学等职。他自1909年起,曾先后发表过《曙光集》《秋花集》《干枝集》等七部诗集,并写有小说《疯理发师》。他认为破旧立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他在诗中写道:
有多少民族害怕消亡,
但他们还是不免灭亡。
他们担心世道会变样,
但世道还是不免变样。
岁月、国家间本有竞争,
有些人却缺乏应变力量。
世上一切都有规律,
如同洪流岂可阻挡?!
号哭、悲泣都没有用,
阻挡洪流是自取灭亡。
他主张阿拉伯诗歌应只要格律,不需要韵脚,可谓自由体诗之先声,但遭到诗坛多数同仁反对。其诗往往抒发个人的悲愁、伤感,表现出强烈的悲观主义情调,有些诗具有象征主义色彩。
易卜拉欣·马齐尼出生于开罗市郊的一个贫民家中。1909年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曾任中学英语教师,后转入新闻界与文学界。他博览群书,既从阿拉伯古代著名诗人穆太奈比、伊本·鲁米、谢里夫·赖迪等的诗中汲取营养,又深受西方特别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如雪莱、拜伦、莎士比亚的影响。他先后于1914年、1917年发表了两部诗集,内容多为抒发伤感、忧郁的情怀。自1925年,他转入了后期以小说、散文和文论为主的写作。因此,他不止一次地宣称:旧的马齐尼是诗人,新的马齐尼是作家。
“笛旺诗社”后来因三人主张不尽一致,互相攻击,而渐解体。马齐尼、舒克里都较早地退出了诗坛。“笛旺诗社”的主将和代表是阿卡德。
阿卡德生于上埃及阿斯旺一个小康之家,自幼好学,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主要靠自学成材,曾做过教师、职员、编辑。一方面,他受阿拉伯古代诗人伊本·鲁米、伊本·法里德等作品的熏陶,使他具有深厚的阿拉伯文学功底;另一方面,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拜伦、华兹华斯和文艺评论家哈兹里特的影响,又促使他倡导浪漫主义,曾提出:让诗表达健康的心灵!除此而外,不必在意诗的题材、功利。如果诗没有谈社会问题、人们的热情、众人议论纷纭的事情和群众的呼声,也不要指责它冷漠。
但实际上,阿卡德并没有脱离政治和社会,如在1930年,他在议会演讲中曾影射国王福阿德说:全国都准备砸碎一个最大的背叛、践踏宪法的脑袋……因而被判监禁9个月。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人民的理想和愿望,
列强与侵略者都无法阻挡!
尼罗河的人民,为命运而奋斗!
放眼看看努力的成果将多么辉煌。
只要意志坚强,不断追求,
就一定会取得无限的荣光!
阿卡德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他的叛逆精神。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艺术上,他都不肯做一个安分守己、趋时媚俗的顺民。在这方面,他最好的代表作是他的长诗《魔鬼传》。诗人在诗中以魔鬼作为自己及其志同道合的诗人、艺术家的象征:他们酷爱自由,不畏强暴和专制,敢于向传统势力挑战。
受伊本·鲁米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出现的一种热衷于写凡人常事之风的影响,阿卡德也在大量诗歌中,以街头巷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抒发他的感受。这集中表现在他的诗集《路人》(1937)中,如在一首写熨衣工人的诗中,诗人写道:
不要睡,不要睡!
人们这时也在忙。
有的夜里未合眼,
有的也许在梦乡。
你掌握他们的命运,
他们在翘首企望。
明天他们将穿上新衣,
明天他们将喜气洋洋。
有多少光洁的皮肤,
啊,那皮肤真光亮!
还有高贵的身躯
在等待熨好的衣裳。
多少漂亮的情人
要把青春宣扬。
他们全都在梦想
明天会换上新装……
阿卡德是位多产的诗人,其诗集有《晨醒》(1916)、《午热》(1917)、《昏影》(1921)、《夜愁》(1928)、《四十的灵感》(1933)、《鹬鸟的赠礼》(1933)、《路人》(1937)、《黄昏暴风》(1942)、《暴风之后》(1950)等。阿卡德不仅是位诗人,还是一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写过小说《萨拉》(1937)以及各种有关政治、社会、哲学、宗教、历史、文艺批评、人物传记等作品达六十余部,被认为是阿拉伯近现代文坛巨匠,一代宗师。1960年获国家表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