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塔伊布·萨利赫

当代苏丹最著名的作家是塔伊布·萨利赫。

塔伊布·萨利赫生于苏丹北方省马尔维县一个村庄里。父亲是个信奉苏菲派的虔诚的教长,崇拜苏菲派的诸圣贤,经常拜谒位于他们村里的圣贤塔伊布陵墓,故以“塔伊布”为儿子命名。作家在家乡念完小学、初中后,转入恩图曼念高中,中学毕业后,入喀土穆戈登学院学习,后留学英国,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他曾作过中学教师、英国广播公司阿拉伯部主任,曾在卡塔尔新闻部任职,并担任过喀土穆大学校长。

从北方省马尔维县到恩图曼、喀土穆、伦敦,这变化多端、丰富多采的生活是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童年对农村家乡的回忆和体验,往往是他最早客居伦敦时为阿拉伯报刊撰写短篇小说的素材。

此外,他还像蜜蜂采蜜一样,阅读了大量西方特别是英国古今著名作家、诗人的作品;当然,他也以同样的热情阅读了阿拉伯古今文坛的杰作。其中,在阿拉伯的小说家中,他最欣赏,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纳吉布·马哈福兹。

中篇小说《宰因的婚礼》(1964)是他的成名作,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并被科威特艺术家拍成同名电影,受到普遍好评。小说主人公宰因是个头脑简单、发育不良然而心地善良、淳朴忠厚的农村青年。他到处游荡,见到谁家的姑娘漂亮就到处张扬,说姑娘如何美丽,自己如何爱上了她。在封建保守的乡村,这无疑是一种变相的广告,致使乡绅名流闻风而至,登门前去求婚。家长们很快认识到宰因的这种特殊的宣传作用,从而由厌恶他变为讨好他,求他替他们待嫁的女儿广为宣传。宰因就这样甘愿为人作嫁,长期“播种爱情”,让别人收获。但最终以自己的善良、忠厚获取了堂妹尼阿玛的爱情,并冲破种种阻扰,得到了幸福。小说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苏丹农村社会情况及人际间的微妙关系,嘲讽了陈旧传统的势力,婉转地批判了社会种种落后现象,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在艺术上亦有独到之处。

使塔伊布·萨利赫享誉整个阿拉伯文坛并驰名世界的是其代表作《移居北方的季节》。这部中篇小说最初连载于文学月刊《对话》1966年9月—12月号上,后由贝鲁特回归出版社及开罗新月出版社出单行本,在阿拉伯世界引起普遍重视,受到好评;并迅即被译成英、法、俄、德、意、西、日、中等东西方多种文字,在国际文坛上引起反响。

小说主人公穆斯塔法·赛义德出生于苏丹北方农村,早年丧父。他勤奋好学,先后负笈于开罗、伦敦深造,在牛津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寻花问柳、放荡不羁于风月场上,致使几个西方女性因情而死。主人公因而受审、服刑。获释后,他回到苏丹,隐姓埋名,在一个偏僻的村镇定居下来。后因不慎,讲出当年在西方的经历,为世俗不容,羞愧自杀。小说题目中的“北方”,一语双关,实指政治意义上的世界北方,即西方世界。小说通过东西方两种文化在主人公身上反映的矛盾、冲突,以至酿成悲剧,鞭笞了西方殖民主义及其“文明”的罪恶,表达了作家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同时也揭示了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传统影响下教育出来的苏丹知识分子的迷惘、困惑。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作家在这部作品中大量借鉴西方现代派的各种表现手法和文学技巧,如两条平行的叙事线索、意识流、闪回倒叙、内心独白、时空交错、象征等,使小说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而备受文学评论家的赞扬,认为是当代阿拉伯文学中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较完美的一部难得的佳作。

在阿拉伯作家协会选出的“20世纪105部阿拉伯最佳中长篇小说”中,《移居北方的季节》是唯一入选的苏丹作品。

此外,塔伊布·萨利赫还写有中长篇小说《道莱与哈米德》(1967)、《班达尔·沙赫》(1971)和短篇小说集《瓦德·哈米德的枣椰树》等。 fwXGl+XIC1ybe9u+GLWpYD2g6/T8ke8zUuEsw7a2eyVCPAM6ufmBSkjqKuouSsQ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