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中长篇小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丹小说多为发表在报刊上的短篇小说,很少结集成书出版,也几乎没有中长篇小说问世。

穆罕默德·艾哈迈德·迈哈朱布与阿卜杜·哈里姆·穆罕默德( )于20世纪40年代合写的《尘世消亡》篇幅虽长,却很难把它算作是文艺小说。书中记载了两位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他们对人生、现实的种种看法。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苏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阶层的生活:他们有机会受到一定的西方文化教育,长期与英国高级官员或外国大商人接触,受西方文明影响较深,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本国广大群众。文中记述了当时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还选录了不少有关的诗文。与其说它是小说,不如说它是长篇散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穆罕默德·哈希姆于1948年发表的的《塔朱志的故事》被认为是苏丹最早出现的中长篇小说。它实际上是作家根据流传于苏丹东部海丹杜瓦与哈姆兰部落贝杜因人的民间传奇故事改写而成的。小说以民间流传的一个像阿拉伯古代伍麦叶朝“盖斯与莱伊拉”式凄婉感人的爱情故事为经,以部落战争为纬,编织成一个颇为生动的英雄与美人的故事。作者在写作这部小说时,苏丹仍处于英国的殖民主义统治之下,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如火如荼。因而作者在小说中有意识地渲染了主人公为保家卫国、抗击异族侵略而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英雄精神,以期在读者中燃起革命激情,为彻底摆脱殖民统治,争取完全独立而斗争。作者在小说中刻意地描写了苏丹传统的民风习俗、人情世故,因而为小说的人物、事件增添了一定的现实的氛围。只是它在结构上不够完整,艺术上也不够成熟。

白戴维·阿卜杜·卡迪尔·海利勒( ,Badawī‘Abd al-Qādir Khlīl)1954年于开罗出版的《大地上的苦恋者》被认为是开苏丹中长篇浪漫主义小说之先河的作品。作家为富家子弟,曾在开罗留学学医。他的这部作品实际上是由37封相互往来的情书组成。通过这些情书,讲述了主人公与几个女孩的恋爱故事。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的一些个人经历和苏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

1956年苏丹独立后的文坛,短篇小说与中长篇小说共同发展、繁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倾向并行不悖,但以现实主义为主;创作手法比较传统;缺少鸿篇巨制,作品多为中篇小说。

代表浪漫主义倾向的中长篇小说有:沙基尔·穆斯塔法的《直到你归来》(1959);穆罕默德·奥斯曼·阿里( ‘Uthmān‘Alī)的《泪水的秘密》(1969);穆罕默德·阿里·白拉勒( ‘Alī Balāl)的《受苦的女人》(1969);福戴里·杰马厄( )的《乡村的泪水》;辛迪·伊沃德·凯里姆( ,Hindī‘Iwad al-Karīm)的《泪水生涯》;海利勒·阿卜杜拉·哈只( ,Khalīl‘Abd al-Lāh al-Hājj)的《他们是人》等。

在《直到你归来》中,我们可以看到迈哈穆德与女中学生阿娃蒂芙之间本来有着浪漫的情缘,但他却娶了一个欧洲姑娘,不久她又弃他而去。于是他沮丧地又回到自己的同乡恋人身边,却发现她已卧床不起,奄奄一息,于是他伏在她身上失声痛哭。阿娃蒂芙死了,迈哈穆德感到无比失落。

《泪水的秘密》是一部作者满怀同情之心描述的有关妓女的浪漫故事:女主人公不堪丈夫的虐待,导致她误入娼门。男主人公发现她原是自己从小就失散了的乳母的女儿,对她百般同情、关爱。故事的结尾是身为烟花女的女主人公临死前,躺在床上表示深深的忏悔。作者用很多巧合编织故事,令人难以置信,是小说明显的缺点。

《受苦的女人》也是同一类的题材。不过导致女主人公堕落的原因是:她饱受男人的凌辱与欺骗,因而她蔑视他们,要对他们报复。她利用自己的美与性,随意地操纵男人们,迫使他们围着自己转。作者采用了平铺直叙的手法讲述故事,又夹以大段的说教,故而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显得并不生动感人。

《乡村的泪水》用大量篇幅描绘了农村的大自然风光,并通过情书和作家刻意制造出来的巧合讲述一个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作者则借主人公曼苏尔之口加以评论。

《他们是人》于1960年在苏丹《人们报》( ,an-Nās)上连载,1961年于开罗出版单行本。小说虽发表于军政权时期,内容却是描写苏丹独立前群居于恩图曼一条胡同人们的故事。故事以两条线向前发展:一条是知识青年哈萨尼与街区的美女布赛娜的爱情故事;另一条则是同住一个大院的两对从事低贱职业的夫妻以及房东迈尔加尼老爹之间的恩恩怨怨的故事。哈萨尼虽与布赛娜相爱,但布赛娜的父亲却横加阻挠,并贪图财势,硬把她嫁给了年龄相差很悬殊的富翁瓦斯菲。作者在小说的结尾有意将两条线并在一起,并安排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布赛娜与丈夫瓦斯菲离了婚,她生下的孩子死了,同时大院中的一对冤家夫妻也离了婚,迈尔加尼老爹将大院作为遗产赠送给哈萨尼,让他在那里建新房,过上幸福的新生活。作者似乎是有意仿效埃及著名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创作的《梅达格胡同》。正如作者在小说前言中所说:“我个人认为这当然是一个故事,一个苏丹的梅达格胡同的故事,正如《梅达格胡同》是埃及的一条胡同的故事一样。”但是,显然无论是小说思想内容的深度还是艺术技巧、作品结构的完美,《他们是人》都无法同《梅达格胡同》相比。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另一些作家更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在他们的作品中尽力反映政治风云、社会风貌,描述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他们如何为理想和幸福而斗争。他们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著名的小说家艾布·伯克尔·哈利德。

艾布·伯克尔·哈利德生于恩图曼,1950年入开罗爱资哈尔大学预备部学习,后又入教法学院。1958年毕业后,曾在埃及苏丹角广播电台工作。他在开罗受进步思想影响,曾在埃及《晚报》多次发表文章,提倡写具有革命内容的以社会主义为宗旨和使命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并身体力行。他最初是在一些文学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后收入在《苏丹短篇小说集》(1957,与塔伊布·宰鲁格合集)和《诗人与其它》两部短篇小说集中。

艾布·伯克尔·哈利德的短篇小说多取材于苏丹的日常生活,好似一篇篇速写,素描式地描绘出苏丹社会各个阶层的世态百相。如:《诗人》写出一个喜欢自吹自擂、目空一切,毫不关心国家命运,一心只顾实现自己出国留学美梦的青年大学生的形象。《白皮鞋》则写出了一个自尊自强的擦皮鞋孩子的诚实、美好的心灵。《沙拉赫》反映了大学生中进步的左派与反动的右派两派势力的斗争。

小说通过一个保守、落后学生的视角描述了革命、进步青年大学生沙拉赫的英雄形象。他在同学中宣扬左派的观点,并同反动、保守的右派学生激烈辩论,进行斗争。不久他被捕入狱。他在狱中虽身患绝症,仍坚强不屈,决心为崇高的理想奋斗到底,致使最初与他完全对立的“我”,在与沙拉赫的接触中,特别是通过几次探监,深受教育,为过去对他的不解与指责而感到内疚。沙拉赫瘐死狱中后,“我”竟以他的名字为自己的儿子命名,希望儿子长大后能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

自20世纪50年代起,艾布·伯克尔·哈利德开始涉足中、长篇小说,先后发表了《早春》(1958)、《苦泉》(1966)、《跳越矮墙》(1976)等。他受埃及著名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影响极深,其第一部长篇小说《早春》就是仿照马哈福兹的《新开罗》而作的,原称《新恩图曼》。小说通过三男两女青年主人公对生活的态度和他们的遭遇,反映了苏丹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独立前夕这一阶段复杂的政治形势和各种政治党派的斗争,反映了青年一代在摆脱传统礼教、封建落后意识,追求科学进步与自由解放过程中所感到的内心矛盾、惶惑和所受到的外界种种阻力。

《苦泉》则以1958年至1964年军事专政时期的苏丹首都喀土穆为背景,写出了在新的动荡、变革时期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的不同道路、不同信念、不同追求。作者笔下的女主人公塔希娅无疑是作者精心塑造出的苏丹现代妇女理想的形象:她倔强、自信,冲破传统习俗的束缚去求学、工作,并作为一个革命者,积极参加反对军事专政的政治斗争,从而与她的丈夫——一个自私自利,对祖国命运、前途漠不关心的机会主义者在感情上开始分裂。 xfsOJeSO3COhE7Jqfi+ue769Rzb/uGCaonfqRv0biCRvF6sc4KAuHfimICLa8CC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