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最著名的苏丹诗人是穆罕默德·法图里。
法图里的父母原为迁居苏丹的利比亚人。诗人生于苏丹南部加扎勒河省,却在埃及亚历山大市长大,并在那里受教育,后在开罗爱资哈尔大学毕业,又曾在开罗大学进修。后定居于黎巴嫩。曾任阿拉伯联盟的新闻宣传专员,并在利比亚驻贝鲁特人民办事处任过外交官。他在学生时代就发表了第一部诗集《非洲之歌》(1955),其作品还有诗集《来自非洲的情人》(1964)、《记住我,非洲!》(1965)、《苦行僧之曲》(1969)、《英雄、革命与绞架》(1972)、《证词》(1973)、《笑到群马经过时》(1975)、《血鸟》(1983),有诗剧《苏拉拉》(1970)、《欧麦尔·穆赫塔尔的起义》(1974)等。
法图里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革命激情。反对殖民主义统治、反对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号召非洲人民团结、斗争,争取独立、自由、平等常为其诗歌主题。其诗节奏明快、有力,似战鼓,震撼人们的心灵。如在《非洲之歌》一诗中,诗人写道:
啊,我在东方各地的兄弟,
啊,我在世界各国的兄弟,
是我在呼唤你,你可认识我?
啊,我的兄弟,我的患难知己!
我已经扯破了黑暗的尸衣,
我已经摧毁了软弱的墙壁;
我不再是讲述腐朽的墓地,
我不再是哭泣垃圾的小溪;
我不再是自己锁链的奴隶,
我不再崇拜偶像和衰老的过去;
不怕死亡,我将永远长存,
不受时间所限,我将永远是自由之躯,
请听我的声音,我的话语,
只有死尸的耳朵才听不进去……
诗人对古典传统的格律诗与自由体新诗两种形式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后期诗歌则受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显得朦胧、模糊、费解。他的诗歌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苏丹现当代诗歌发展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