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常识的混沌

在管理领域,许多常识本身可能就是混沌不清的。比如,20世纪70年代,大家倾向于认为市场份额可以带来高额利润。而后来研究表明,市场份额与利润率的关系是相关而不是因果,而且市场份额本身的界定也存在各种歧义。如此,诸多管理常识本身就是幻觉。本小节旨在剖析管理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几个常见的常识方面的误区,从而激发大家去考察和挑战我们面对的各种常识背后潜在的误区和陷阱。

应试教育又何妨:大家可能普遍认为中国的应试教育阻碍创新。笔者的辩驳是,应试教育是全球各国教育的常态。缺乏创新,并不在于应试教育本身,而是在于考试的题目本身存在问题,创新还没有进入应试范围。

互联网思维早有:大家可能倾向于认为互联网思维全新暴强、来势迅猛,可以摧枯拉朽、改天换地。实际上美国邮政(USPS)在18世纪就拥抱了互联网思维和平台战略。新思维和老做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传承。

什么叫产品暴利:公众和媒体隔三岔五地要曝光这家暴利、那家暴利。仿佛某些商家挣了不该挣的钱。在公平竞争市场中的所谓暴利,其实乃是正常利润。否则没有高额利润激励,谁去创新?

靠谱的四项准则:大多数以创新为名的各类折腾其实不靠谱。回归事情的本源,按照顾客实际的需求行事,应该是企业经营万变不离其宗的基本功。本文简评靠谱产品所遵循的四项基本准则。

应试教育又何妨

中国人为啥缺乏创新?答曰:应试教育使得我们从小就缺乏创新的基因,扼杀了创新的天性和潜能。持这种说法的人,往往痛心疾首,摇头叹气;竭力愤世嫉俗,倾情悯人悲天。其实,这种说法很扯淡,不过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已。之所以习惯于如此名状,大概是因为它时髦方便。说得极端一点,如果此类说法甚嚣尘上,夺人眼目,那么我们离创新不会更近,很可能是更远。这种说法本身,正是一种缺乏独立思考的表现。请问,天下的教育制度,哪国哪家,哪朝哪代,不是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普遍常态

所有集体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都会有一套特定的评价标准,用来衡量和检验组织的活动是否达到了组织的目标。而这种标准通常要具有某种稳定性、连续性以及可测量性。一旦相对明确的评价标准出现,组织成员自然会向评价标准靠拢,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表现,以期合规,或者更进一步说,希望成为该组织标准所界定的模范典型和标杆榜样。惟其如此,才能获得组织的认可和褒奖。

任何地方的教育都是社会性的制度安排,要符合某种集体的规范和制度的准则。惯常情况下,不合群的人,在任何有集体规范的地方都是要被扼杀和打压的,无论是天才还是笨蛋。因此,大而言之,所有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只是考试的科目和方法不同而已。40年前,如果你手上有茧子,是车间、田间的好把式,你就能够去上大学,当然,还有出身要地道。这不是没有考试,而是考试要比一比谁的茧子厚。“这,就是资格!”

在中国,死记硬背是功夫,大抵是因为考试的内容大多是靠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确实是功夫,无论是学校在读还是职场打拼,关键时刻,那些靠死记硬背得到知识的人,能够想得起、说得出、用得上,也能出人头地。更何况,死记硬背本身的功夫跟创新能力并不必然互为矛盾,而是属于两类不同的能力,甚至可以互补。否则,你连基本的东西都记不住,哪儿来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继往开来,推陈出新?

在中国,需要经过严格的高考才能上一流的大学。高考考什么,大家就学什么。这有什么可非难的吗?难道你让中学生们随心所欲耍六年,然后高考时考些他们从来没学过的东西吗?如果我连个标准的考试都应付不了,成为创造性的人才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呢?我的概率会高于那些能够从容应付标准考试的人群吗?如果说,我们现行的高考体系和考试内容没有鼓励创新,那么它同时大抵也没有扼杀创新,没有漏掉多少能够在未来进行创新的天才。

许多人认为美国的教育特别地鼓励创新,证据大概并不足以为信。笔者曾经在美国高校教书20年,亲眼目睹一代又一代的本科生,公立私立大学的都有,靠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去应付多项选择题,从而得以过关,挣学分,拿学位。当然,你可以说美国教育从小就不压抑孩子的天性。你儿子在美国幼儿园信手涂鸦。老师鼓励说,太富有想象力了!这是全世界最棒的!高中毕业,你儿子很可能在麦当劳中规中矩地按照规程烤汉堡,或者在超市收银,一块钱之内的找零也得借助计算器。也许,强调扎实的基本功比臆想人人创新要更加实际。

在美国,你想上好大学,也得踏踏实实地应试。人家要SAT(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你得考SAT。人家要求课外活动、全面发展,你得玩儿命地去美容你的简历。你得踢球游泳,显得体育积极。你得拉小提琴弹钢琴,表明你很文艺。你得跟教导主任搞好关系,你们全家都得跟教导主任搞好关系,因为他最终决定是否向一流大学推荐你。哪一项不是考试?哪一点不是应试教育?要知道,进入美国最优秀研究生院的学生,是全球范围内各国应试教育中最顶尖的学生,除了专业学习优异之外,你还得先去考TOEFL(托福)和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没有哪个学校说“粪土当年GPA!”

“应试”是所有组织活动中的铁律

广义而言,所有的组织成员都是应试者。所有的组织活动,都是类似“应试教育”的行为艺术。你有什么评价指标,我们就极力表现预期的行为。哪儿都一样。苏联计划经济时代按重量考察生产绩效,当时生产的机床注定要有一个很沉重的基座。支持美国共和党的选民反对堕胎,那些骨子里不反对堕胎的政客也要郑重表示“尊重生命”。如果印度医院按照放支架的个数评价医生的业绩,可放可不放的患者就都被放了。如果中国的市民婚后买房限购,那么很多夫妻就成群结队地到民政局申办各种名目的所谓“离婚”了。政策就是考试,对策就是应试,谁怕谁呀?在某种意义上说,解决问题,就是创新。

如果国王喜欢细腰,举国美女都要束腰。如果你们老板喜欢太极,很多人立马研究陈、杨、孙、吴、武,要能当面说出老板主要宗法的是哪个流派,怎样地吸收各家之长,如何地独特创新。当然,跑步、登山、书法、摄影,老板的喜好不同,考试的格调就不一样。人生中有诸多考试。应试,乃人之本能。关键是看考试的内容和出题者的品位和水准。诟病应试教育本身,无疑隔靴搔痒。

回到初始的问题。不要让应试教育为缺乏创新背了黑锅。常言道,“生存之必需乃创新之母”(“Necessity is the mother of innovation”)。我们还没被逼到那个份儿上。坑蒙拐骗都能赚钱,抄袭模仿就能发财,为什么要创新?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各类企业与组织,我们的考试题里“创新”二字还没到真正需要出场的时候。只恐怕到“创新”二字出现在考试题里的时候,应试教育又要被追捧为创新的助推器了。

话说回来,谁说我们不能创新?互联网金融,在美国没多少人认为是个事儿。在咱这儿,俨然创世纪!又是教主,又是元年的,日日皆创新,每天都颠覆。跟“大跃进”似的。这种创新还真不是靠死记硬背的受气包们所能折腾出来的。

(本文编辑修订版曾以“应试教育又何妨?”为题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14年第7期马浩专栏。)

互联网思维早有

据说我们的时代需要拥抱所谓崭新的互联网思维,其精神实质是平等、开放、参与、互动,当然还有用户体验、口碑效应、迭代演化、生态系统,如此等等。还据说平等开放的平台是互联网思维的重中之重。一时间,平台战略又时髦走俏、饱受推崇。

碰巧,最近读到一位纽约华人学者在中文商业媒体上抨击近来“巨额亏损”的美国邮政(USPS)之各类“国企病症”。笔者曾经旅美二十余年,对美国邮政服务之安全可靠与价格亲民印象深刻。为了澄清事实,特意花工夫研究了美国邮政的前世今生。不禁恍然大悟。夸张地说,美国邮政在18世纪便是互联网思维的践行者与平台战略的急先锋。不妨借此专栏为平台,跟各位看官掰饬一下平等与效率并重的美国邮政。

18世纪美国邮政的网络思维

由本杰明·富兰克林出任首任总督的美国邮政总署成立于1775年,比美国建国还要早一年。美国邮政并不是国企,因为它根本不是企业,而是根据宪法授权存在的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成立伊始,美国邮政便拥有普通信件(First Class Mail)邮递的垄断权。这保证了它有足够的规模以及与之俱来的收入去服务所有的美国人。如果完全由市场来提供邮政服务,商家肯定专注于盈利丰厚的邮路。那些偏远地区的用户则可能无人问津。通过政府垄断提供此类邮政服务,实际上是政府强制性地打造了一个全天候、全方位的网络系统。这个网络系统毫无例外地包含了美国所有的民众,无论你在比肩接踵的繁华都市还是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你付同样的邮资,得到同样的服务。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使用邮政服务,既可保证公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喜好选择其生活方式和居住地点,又能使其与美国社会这个大网络中的任何人通过邮件联系沟通。平等,开放,参与,互动。现今的互联网精神,不过如此。

当然,如果没有足够大的规模效应,美国邮政的网络注定难以从经济层面持久支撑。2013年,其销售收入达到673亿美元,拥有近50万名员工和21万多辆车。美国邮政的35000多个经营网点,多于麦当劳、星巴克和沃尔玛在美国店铺的总和。作为唯一有能力向美国所有私人和商业地址投递邮件的服务提供者,美国邮政每天(周日除外)向1.53亿个地址进行投递。最长的一条邮路位于俄克拉荷马州的某个乡村。邮递员每天驱车187.6英里,将邮件送到240个家庭的邮箱中,按时定点,风雨无阻。

两百多年来,美国邮政的收支每年基本平衡,而且还有五十多年收入大于支出的情形。2006年以来美国邮政连年赤字,并不是因为经营不善,而是国会法案强制要求它在10年之内为今后75年间将要雇用的员工提前预缴至少每年50亿美元的养老医疗保险。在如今实体邮件日益遭受电信方式替代、联邦快运等私人快递公司“撇脂”竞争的严峻形势下,无论有多少弊端,美国邮政仍然能够顽强生存,不拿纳税人一分钱,完全自负盈亏。何况人们根本就不应该预期它要去盈利。

毫不夸张地说,这项源自18世纪的顶层设计,先知先觉地采用了今天被奉为所谓互联网思维的“网络思维”,相对较好地兼顾了平等和效率。

值得信任的交易平台

一个国家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的安居乐业,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甫自成立,美国邮政恰恰是提供了一项安全可靠、廉价高效的公共服务,一个值得信任的交易平台,于国计民生贡献殊甚。美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两百多项联邦法案,以保证邮政业务的安全。在美国邮政这个平台上,人与人交往,组织与组织对接,公民与政府沟通,企业与顾客相连。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双边,多边,平台效应竞相凸显。围绕着这个平台,生息着万千个目标繁杂、形态各异的生态系统。

早在19世纪末,乡村居民就已经可以通过邮购的方式购买城里人享用的商品。现在的网购,不过是当年的邮购在新技术手段下的翻版。无论你采用什么用户界面,货物的实际运送,最终还是要与邮递环节牵连。如今火爆异常的网飞(Netflix)最初就是靠美国邮政的渠道从事DVD租用业务起家的。当然,美国邮政自然也可以在自己的平台上开展其得天独厚的业务。作为政府的一部分,它可以受理代办公民护照申请。基于其良好的信用,它同样可以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比如汇票与汇款。美国邮政的平台亦可为竞争对手提供业务方便。以包裹和快递为主业的联邦快运和UPS等公司,也通过美国邮政的网络和渠道运营某些时效性不强的邮递业务。同样,美国邮政也会付费利用这些对手在空运方面的优势和专长。在邮递业竞争如火如荼之际,美国邮政这一平台依然实用可靠。

行文至此,不禁感叹,美国邮政虽然没有诞生在互联网时代,但它却比几乎所有的当代企业或机构都具有所谓的“互联网精神”,而它一开始就名正言顺地践行赤裸裸的垄断。国中互联网时代的巨头大佬们满嘴平等、公开,貌似阳光透明,祥和圆融;实际仍是互掐、互绊,恨不得你死我活,通吃全赢。你堵我的出口,我断你的路径。诚然,商人逐利,天经地义,只是不要动不动就自欺欺人地将个互联网思维描绘得玫瑰样绚丽,百合般温馨。

竞争性的市场通常可能会更有效率。政府机构做事则主要应该关照平等。美国邮政,作为一个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乃是少有的平等与效率兼顾的典型。其网络思维与平台设计,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仍然值得我们的企业和政府去思考和学习。

(本文编辑修订版曾以“十八世纪的互联网思维和平台战略”为题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14年第6期马浩专栏。)

什么叫产品暴利

曾经与一位执掌全球500强的央视年度财经人物共进晚宴,席间说起一个现象。该大佬说,搞不明白一个问题:国外的名品卖到中国,价格较高,倒是可以理解;国内某些东西,成本低廉,也卖那么贵,实在难以理解。推杯换盏之间,笔者无暇细思深究,随便搪塞了两句,不了了之。一曰市场供求与客户预期。二曰物品之间的比价关系。

后来仔细想想,笔者当时的直觉,也许不无道理。众所周知,在资本社会,劳动价值论不如市场供求论吃香,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理论遭遇现实,而二者不睦,倒霉的往往是理论,现实体现的则是所谓的硬道理。

大家经常抱怨中国的房价高。没错,确实高,但也看跟谁比。在北京某些区段,恨不得全球的有钱人都想染指涉足,不可能不贵;但比起纽约、东京、伦敦,仍有很大上涨空间。以海淀区为例,清华、北大、人大等名校,从附小、附中到本科、研究生、博士后,多少人盯着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住房不贵才怪了。巨大的需求压在那里。拿北京中心区的房价和美国卫星城的郊野小镇去比,没有任何意义。再怎么说,中国也是数十年7%—10%的GDP年增长率,即使是名义的增长也是由增发的钞票来表示的,能不体现在物价上吗?

君不见,即使在最发达的国家,一般的工薪阶层,甚至白领,也不是大城市中购房的主力。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讲,租房是一种常态,买房近乎奢侈。其实,在中国的大城市,即使房价下降一半,大部分工薪阶层仍是买不起房子。何苦为这些原本就不属于自己消费范畴的事物大动肝火。也许,很多人应该庆幸,正是有了房产作为投资手段,给有钱人提供了投资的对象,才给许多普通人带来了就业机会,同时拉动了总体的经济成长。如果没有这些出路,有钱人比着在一般日用消费品领域内打转儿,恐怕老百姓连肉都更加吃不起。

为什么呢?因为市场是相连的,物品间的比价自然起作用。房价上涨,只是表象之一,与之相伴的是原材料、建筑施工、房屋销售、装饰装修、家具和家居用品等多种配套业务的增长。而这些行业的增长所带来的收入增加必定影响其他日用消费品的价格增长。这是一连串的事情。如果本该投资的钱直接冲到消费品市场,谁受得了?

除了房价,如今大家经常抱怨的就是看病贵。这事儿也还是要从比价和供求说起。看病确实贵。但我们通常不会去想,现如今我们的生命本身值多少钱。你每天消耗的资源、维持生计的成本、自我感觉的价值,都在迅猛提高。从比价的角度,医疗服务、保命求生的服务,根本不会便宜,也不应该便宜。你可能信誓旦旦地宣称,生命无价,人人平等。对不起,医院可不这么认为。

在公平竞争的领域里,产品价格贵自然意味着有实际的需求、较高的需求,无论国产还是进口。最近,国内媒体不断曝光指摘国外品牌的所谓暴利,从苹果、三星到最近聚焦的星巴克。这实在是有些不着边际。这些产品都是充分竞争领域的产品,没有任何人强迫消费者购买。而购买者多是主动自愿上赶着去送钱,甚至抢购。不假思索的无端臆想以及随波逐流的人云亦云,包括某些曾有旅居国外经验人士的粗识浅见,更是于事无补,混淆视听。

比如说,国人可能以为,星巴克或者哈根达斯在美国也不过是普通产品,只是跑到中国才打奢侈牌,牟取暴利。殊不知,星巴克在美国也只是上中产阶级才能时常享用的。星巴克一杯卡布奇诺要4—5美元,麦当劳或者其他地方的咖啡也只是1—2美元。在超大城市居住的城里人,比如纽约客,本身就是上中产阶级,去星巴克也许是家常便饭,乃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而一般城市中的老百姓,甚至可能认为喝星巴克是不道德的或者简直就是犯罪,不值呀。

再说哈根达斯,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地都是高端品牌,而不是一般消费品,其价格要比同类产品高出数倍。某些人会立马指出,星巴克与哈根达斯在中国的绝对价格也比在美国卖得贵。没错,作为老牌发达国家的美国,用在食品上的支出在人均收入中的占比,不会像在发展中国家那么高。何况,在中国享用这些产品的主力消费群,断然不会因吃了对于一般人貌似奢侈暴利的洋货就倾家荡产,也根本不会觉得不值。这些人比美国的中产阶级更有购买力。

不妨看一下各类网站上中国网民对全球知名品牌的评价。说到奔驰宝马,大部分评价的人根本就不是车主,无端倾情褒贬,肆意大放厥词。谈及日本车,基本上大家直接开骂:不开日本车难道你会死吗?有兴趣者不妨考证一下,在卢沟桥抗战纪念馆举行的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庆典上,军方人士开去的座驾是不是平日里常用的丰田陆地巡洋舰或者三菱帕杰罗?摄影师们驾着的“长枪短炮”到底是佳能、尼康、莱卡、蔡斯,还是海鸥、凤凰?

某位经济学家发明了全球麦当劳巨无霸指数。这更不靠谱,完全是西方国家标准。马兰拉面在中国只要几块钱,在瑞士中餐馆一碗拉面要你10欧元,可比吗?中国没多少人经常性地吃洋快餐、喝咖啡,无论是谈品位还是耍情调。这些人主动引颈受宰你应该幸灾乐祸才对。恭喜你,你的马兰拉面少了一个与你竞价的客户。

吐槽谁都会,基本过嘴瘾。大部分吐槽者根本不是你的客户,无须分神烦心。市场是细分的,你只需要找到你的目标客户群体。东西好不好,贵不贵,值不值,谁买谁知道,掏钱最重要,无须一众不相干的人聒噪。商家要做的是,不畏浮云遮望眼,敢向信众觅知音。回到开篇大佬的疑问,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看到的恰恰是国产的东西比洋货更暴利!那时候,中国企业真长脸了。我们期盼着。

(2013年10月22日)

靠谱的四项准则

在阿姆斯特丹度假一周,回北京的飞机上梳理一些近期的感悟。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体验,世界上那些比较靠谱的东西大抵有些共性,似乎有意无意地遵循了某种靠谱的理念和准则。管中窥豹,一叶知秋,在下希望能从个案感悟中提炼出某种准则体系,以之求教大方。不妨就将此体系称为“靠谱”(SURE):简单性(Simplicity)、适用性(Usefulness)、稳健性(Robustness)和情感性(Emotionality)。

简单性,体现在简便易用、直观直白,因此可以减少顾客使用时的困惑和焦虑;实用性,说的是精准有效地提供所需要的功能,该达到什么效果,就达到什么效果;稳健性,意味着无论是什么样的使用群体和时空组合,所设计的功能效果都能够得以顺利实现,稳定一致、屡试不爽;情感性,则指的是目标使用者所感受到的情感价值和精神满足,有情趣,有腔调,有温度,有味道,富于审美体验。

音乐厅的音响盛宴

谈及古典音乐,维也纳金色大厅大概在国人心目中最为知名;其实,在铁杆儿爱乐者眼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同样拔尖儿出众;还有著名的波士顿交响乐厅。这几家世界顶级的音乐厅拥有一个惊人的共性,那就是演奏大厅本身都采用极为简单的设计风格,即所谓的“鞋盒型”。

没有奇形怪状的装饰与摆布,也没有花里胡哨的各种吊板或意在增进音效的设备和装置。这种简洁的设计所导致的效果,则是声音的温润明亮,尤其适用于古典音乐的演奏和欣赏。而且,整个空间的“死点”较少,无论观众坐在任何席位,所听到的乐队混响都不会太差或者变异太大,音效稳健如一。

迄今为止,这种简约设计所带来的音效仍然未被各种所谓创新性的音乐厅设计所超越。对于那些痴迷的爱乐者而言,这些音响天堂无疑承载了他们的情感寄托,给他们带来经年往复的审美体验以及精神和情感方面的满足。每一次到访,都是一次听觉的盛宴和音乐的朝圣。

空客380的大而无当

往返北京和阿姆斯特丹,乘坐的都是空客380超大型机。如果你坐的是头等舱或者公务舱,恭喜你,你的空间是令人羡慕的,也可以优雅从容地享受定制的美食餐饮。超豪华头等舱甚至可以有套间和双人床,可以洗澡冲淋浴。

不过,也不要高兴得太早。全飞机500号人呢,如果你取行李时等上个半拉钟头,也不算稀罕事儿。虽然你的行李可能贴的牌子是优先级,可行李搬运工按照他们的偏好运行,还真不一定认你的优先级。飞机大,停得比较偏远,人多行李多,怎么着也得拉一阵子。

如果你像在下一样坐的是经济舱,则位子不一定比其他型号飞机上的座位大,还很可能更挤。上下飞机耗时、餐饮服务耗时、空乘人员喊累,整个过程已经达到规模不经济。

如果整个航班都是头等舱或者公务舱倒可理解,然而,把超大量不同层次的乘客强行放在一起,会影响所有人的体验。很难想象,如果你买一辆奥迪Q7,前边两个座位宽大舒适,后边又局促地塞了3排9个座,则不知道你买的到底是豪华越野车还是大个儿的面的。

世间之事不靠谱者十之八九

其实,世间不靠谱的事儿远远多于靠谱的事儿。讲究的少,将就的多,通常大家只是凑合。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的二楼拔地很高,但厢房的楼梯,左右宽阔、进深厚大、梯度低矮,可以使六七十岁的老人从容地在四方形空间拾级而上、缓缓绕行。不用电梯,照样轻松运转一百余年。厅内的台阶亦是舒缓从容。

反观最近诸多新建的音乐厅,厅内楼梯陡峭高耸,不由得让你胆战心惊。他们的准则好像是唯恐你从容自在。偌大的公共场所,厅外闲置空间无限,而洗手间小到一次只能容纳三五个人。升降电梯亦是如此。仿佛就怕方便了你!

相对靠谱也是极好的

简单、适用、稳健、情感。能够满足其中一个维度就很不容易了。能够同时满足两个以上就已经非常靠谱了。像皇家音乐厅之类,四项皆可满足的,已然是奢侈品中的上品。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其实身边很多相对靠谱的事物,还是可以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的。

比如,苹果的iPod和iPhone上主屏键的设计,便是简单性的典范。不仅便捷易用,而且给人一种“一定能实现所需目标”的确定感。自打PC时代,苹果的Mac便给用户带来人际交流的愉悦和亲近感。

在如今的微信时代,一个当年2G时代的服务应用仍然在某些细分市场上盛行不衰,那就是网上银行和移动支付所依赖的短信密码和提醒,非常简单实用、精准有效,而且安全可靠。“成功完成支付”的提示更是给大家带来“轻松搞定一切”的良好体验。

再看AK47突击步枪,据称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武器。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皮实耐用,在有效射程内非常实用。难怪,AK47几乎是所有士兵们的最爱。AK47在一个地区的交易价格往往被用来衡量该地区的和平指数,越贵越乱。

当然,如果你不爱武装爱红妆,也没有关系,可以拿起美颜相机,耍耍自拍,简单方便,老少咸宜。除非你长得故意要和大家过不去,通常你都会被“美”一些,至少在你自己心目中颜值爆棚,信心满满,比去整容合算多了。

孩子们也有自己喜爱的玩意儿:一块泡泡糖,塞到嘴里,嚼了,吹个大泡泡,大家比赛一下,旁人夸赞一番,也很得意。

如果不以专业吐槽为己任,而是更多地欣赏那些比较靠谱的事儿和物件儿,世界其实是很有色彩的。不是吗?

(本文编辑修订版曾以“SURE:靠谱的准则”为题发表于《中欧商业评论》2015年第8期马浩专栏。) QfQ/jCoB76UiaegSCScJmRnwsn2O36QONlTwdy3zI2vgafv51jMMHIy3HMZbL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