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即便是最好的化石也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让我们可以去推测那些灭绝已久的生物的外貌与行为,比如这些腕龙。

地球生命的历史是一个具有永恒吸引力的话题,它让我们明白自身的起源以及我们在这庞大的生命空间中的位置。伴随着每一个全新的发现或是对过去的重新解释,我们的生物学视角被不断转换。演化过程的时间跨度之大、所产生的物种之多样,让我们为之折服。当我们在思索那消逝的世界以及那里奇特的居民时,我们的想象力会被激发,这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无可比拟的。

为了复原我们星球的生物历史,我们必须成为一名侦探。在复原生物历史时,我们除了依靠现存生物的基因数据外,还可以依靠化石。化石是那些远古物种留下的痕迹,是我们阐释和复原时的起点。但是要记住,即便一块化石保存得再完美,它也无法向我们展现故事的全貌。比如,一只被密封在琥珀里的昆虫,就没有证据记录它活着时的各种行为。绝大多数化石都无法被保存得很好,没法像昆虫被密封在树脂中一样“完美”。在近 40 亿年前,地球上活跃着数以万亿计的生物,而我们所拥有的标本只代表了其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而已。

随着越来越多且越来越优质的化石被发现,我们对这些史前动物的描述也在进一步清晰。毋庸置疑,我们比以前更加了解恐龙了。相较于浅海中巨大的无脊椎珊瑚礁群落来说,恐龙很难被保存在化石中,因为它是生活在陆地上和空中的脊椎动物。大部分恐龙在变成化石前,都会先被其他动物吃掉或是遭到风化,所以当我们研究恐龙时,常常只能研究一些化石残片。这些残片虽然诱人,但也很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

庞大的角龙能不能用它们的后腿站立呢?我们可能无法知道准确答案,但可以做一些有根据的猜想。

当你在阅读本书时,你会发现一些限定词被重复地使用,如“很可能”“可能”和“也许”。当古生物学家试图根据零碎的化石来复原生物时,他必须极其仔细。我们通常什么都无法完全确定,在研究生物行为的时候尤为如此。难道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一具骨骼化石,就下结论说这只动物活着的时候会用它的前肢从潮湿的沙子中汲取水分,然后再通过它鳞片缝隙的毛细作用将水送到嘴角吗?这样的动物今天是存在的——现代的带刺恶魔棘蜥。我们又怎能猜到一种史前动物可能故意弄断它趾中的骨头,然后锋利的“爪”就可以从皮肤中长出来,就像一种名叫壮发蛙的现代青蛙所做的那样呢?

名字的意义

你可能也发现本书中一些生物属的词源并不确定。长久以来,使用拉丁文或希腊文给生物起名是一种标准的惯例。叫作双冠龙(双冠蜥蜴)的恐龙在头骨上长着两个冠,股薄鳄(细长的鳄鱼)真的是个细长的鳄鱼。可是,还有一些动物,我们无法通过简单粗暴地翻译它的名字就明白学者给它取名的原因。如果从字面翻译棱齿龙的名字,它的意思是“高冠状的牙齿”,但是更深入的研究表明,这个名字实际上是指“高冠蜥的牙齿”,这是因为它的牙齿和高冠蜥的牙齿很像。另外还有莫阿大学龙,它的名字翻译过来就是“莫阿大学的蜥蜴”,是根据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的恩斯特—莫里兹—阿德特大学命名的,这所大学就位于化石发现地的旁边。熟练掌握拉丁文和希腊文可能就无法让你正确解析这个名字咯!对于一些太久以前命名的生物属以及一些我们没有词源的生物属,我们已经尽力去解释那些名字可能传递的意义了。幸好,现代取名规则在取名之外,还要求解释取名原因。

恐龙的定义

人们对史前动物的信息求知若渴,基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人们尤其渴望获得恐龙的信息。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外行人经常会误用“恐龙”这个词来代指“任何只能通过化石了解的、体形巨大的、灭绝已久的动物”。但科学家试图给“恐龙”赋予更精确的定义。对科学家而言,与体形大小、是否灭绝和如何保存这些特点相比,恐龙这个群体共同拥有的是更为具体的、独特的、有重大进化意义的特征。更何况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恐龙也包括一些小型的、没有灭绝的动物,我们可以通过活标本(现代鸟类)去了解它们。因此,要定义“恐龙”这个词十分困难。

目前,对“恐龙”一词有两种被广泛接受的定义:① 三角龙和现代鸟类的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② 巨齿龙和禽龙的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第二个定义中提到了两种最先被科学描述的非鸟型恐龙。这两种定义包含了相同的动物群体,而且这些动物群体是分散的。但恐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外行人当然不能只是看着一个生物体,就判断出它是三角龙和现代鸟类的最近共同祖先的后代或是巨齿龙和禽龙的最近共同祖先的后代。

如果我们细想一下上面被用来定义恐龙群体的那些物种,它们是具备了一些特征的,而且,这个群体中所有成员都会具备这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肱骨、髂骨、小腿骨和距骨以及后肢站立的姿势。乍一看,这像是一套怪异又世俗的标准。用这样一套标准来定义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群体,似乎很不合适。但是群体的一致性对于形成一个严格的定义来说至关重要。当我们在定义某生物群体时,我们会确定一些关键特征。然而,由于化石无法向我们展现整个生物群体的来龙去脉,所以我们总会发现某些生物化石,它们具备了许多特征,却无法囊括所有关键特征。那些靠近大型辐射进化(由一个祖先进化出各种不同新物种,以适应不同环境,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的进化系统)源头的生物化石就尤其是这样,比如恐龙。

大家都知道暴龙是一种恐龙,但是要给“恐龙”这个词下个清晰的定义却难比登天。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倾向于使用两个包含式的分类单元来下定义——新的生物体要么属于这两个分类单元,要么不属于。如果我们用一系列特征来定义一个生物群体,那么当某个生物体缺少其中一两个特征时,我们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把这个新的生物体排除出去,要么就得无休止地修正我们的定义。

本套书根据地质年代,讲述了从寒武纪到第四纪(更新世)的 307 种史前动物,不仅有恐龙,还有许多其他史前动物。讲述每种动物时,使用相同的体例,方便读者阅读。

从 1970 年给双冠龙命名以来,我们对恐龙的认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完善。 VL2M9c8bREwpNL3lJjsbQtu29blPJKyq29dGx5nfTCMTmWedKi44XBLrmXJtEhj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