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其实并不姓商,他是卫国公室,为姬姓公孙氏,名公孙鞅,又叫卫鞅,后因被秦国封于商於之地,称商君,也被称作商鞅。商鞅年轻时为魏国相国公叔痤( cuó)的家臣,担任中庶子(官名,春秋战国时,魏、秦等国常设此官,为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一职。
公叔痤深知自己门下的这个年轻人很有才能,便打算等到时机成熟后将他推荐给魏惠王。不过可惜的是,还没等到合适的机会,公叔痤就病倒了。
魏惠王得知公叔痤病重,亲自来相国府探病并问公叔痤下一任相国的人选,公叔痤郑重地向君主推荐了商鞅。但是魏惠王却并不看好这个年轻人。
在魏惠王临走前,公叔痤屏退侍从,语气严肃地说:“如果大王不愿意重用公孙鞅,那么就请大王一定杀掉他,千万不要让他投奔别的国家。”
待魏惠王答应并离开后,公叔痤立即找来商鞅,对他说:“刚才大王来询问我魏国之后的相位人选,我推荐了你,但大王看起来并不会听我的。我身为魏相,应该先顾及国家之事再考虑个人情分,所以我建议大王如果不能重用你,就一定要杀掉你。大王也答应了我。现在你赶紧逃命去吧。”
商鞅却淡定地笑着说道:“大王既然不想按您所说重用我,他又怎能听您的话杀了我呢?”
果然,魏惠王从相府回宫后,根本就没认真考虑公叔痤的建议,还对左右近臣说道:“唉,公叔痤这次是真的病重了,他竟然让我用公孙鞅这么个年轻人治理国家,实在是太过荒唐了!”
后来,公叔痤去世,果然如商鞅所料,魏惠王既没重用他,也没有杀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