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活习性

大部分鸟类习惯在白天活动,移动、觅食、保卫领地和繁殖;夜幕降临时,较难觅食,所以它们会休息。但是有些鸟科或鸟群仅在夜晚活动,如猫头鹰、小夜鹰、夜鹰及油鸱等,凭借一套类似蝙蝠的“回声定位”雷达系统,穿行于黑夜之中。

习性

与其他动物一样,鸟类也有生物钟,调节其在白天和黑夜以及一年四季中的活动。大部分鸟类在白天比较活跃,活动丰富,如划定猎物范围、觅食、打扮或是小憩一会儿。凌晨或拂晓,许多雄鸟开始鸣叫,声音更加洪亮,这也许是为了表明其存在、宣誓领地权和警告其他同系物种远离其配偶,也可以理解为迎接白天的到来。

繁殖季节中,鸟类也喜欢在阳光下求偶、交配或筑巢。夜晚来临时,大部分鸟类通常在白天活动的环境中休息。许多鸟类站立在树枝、树洞、地洞或植被丛中,头部埋在两翼中间,闭着眼睛休息。偶尔交替双足,以作为支撑。有的鸟类分开休息,也有的成群休息,使其面对捕食者威胁时,保持整体的警备状态。

但是,在任何情况下,鸟类都会保持肌肉张力,因为这可以使它们站立或悬挂在树枝上。快速眼动( REM )睡眠阶段时,人类一般会做梦,且每个周期持续时间为2分钟、10分钟或更长;但对鸟类而言,持续时间不超过9秒。与哺乳动物一样,鸟类睡眠具备不同的生理功能。斑胸草雀( Taeniopygia guttata ),澳大利亚本地雀目,其雏鸟和幼鸟在睡眠中,会温习白天从成鸟那儿学到的叫声。

那些白天活动的鸟类,偶尔也会在夜晚开展活动。比如鸭子,利用夜晚时间,从一个水塘游到附近的另一个水塘觅食,有时候可以清晰地听见它们的声音。春季,直至夜晚来临,夜莺都还在唱歌,很可能是为了呼唤雌鸟。乌鸦和画眉(鸫属)通常在拂晓就开始鸣叫,许多城镇因此而得名。

1 / 3的鸟类为了躲避寒冷会进行大规模迁徙。在此进程中,大部分鸟类选择日出之后开始迁徙,以便吸收更新鲜的空气(可减少脱水量),避免捕食者的侵扰,并利用白天时间觅食。比如白冠带鹀( Zonotrichia leucophrys ),迁徙期间睡眠时间减少60%。

夜间活动

对于其他一些鸟类而言,在夜间活动并非偶然事件。据计算,严格地说,1 / 3的鸟类(可能还有更多尚未确定的)习惯在夜间活动。因为需要在夜间觅食,所以它们通常都有更敏锐的听觉或嗅觉。比如,灰林鸮( Strix aluco ),一种以啮齿动物为食、在夜间活动的猛禽,在弱光下,其视觉敏感度是人类的100倍。此外,猫头鹰属的鸟类,其两翼羽毛是“特制的”,飞行时不会发出声音。它们那离散或隐秘的羽毛,便于其在环境中伪装自己。如此一来,白天休息时,便可保护自己。

良好的庇护所

但是除了昼夜循环会影响鸟类生活习性之外,大部分情况下,环境或气候发生剧烈变化时,其活动量也会大大减少。有时候,一股强风、巨大的热浪、暴风雨或其他大规模气象事件均迫使鸟类寻找洞穴或枝繁叶茂的大树作为避难场所。极端情形下,甚至会弃巢而去。

比如,遇到强降雨天气时,大部分鸟都停止鸣叫。不过,即使是暴风雨天气,檞鸫( Turdus viscivorus )也会发出独具特色的鸣叫声。

对于那些根据太阳或星星来判断迁徙方向的鸟类来说,强风或强降雨会扰乱其行进方向,尤其是对那些第一次飞行的幼鸟而言。当它们飞累时,可能会淹死在大海中,或在正常路线之外的地方停歇,直至重新找回方向。有时候,甚至会被迫偏离数百千米。

极端的气候现象通常具有破坏力。2010年最后一晚,在美国阿肯色州约有3000只红翅黑鹂( Agelaius phoeniceus )死亡。虽然起因尚存争议,但据专家估计,可能是由高地闪电或强冰雹导致的。2011年3月,日本海啸摧毁了位于夏威夷群岛环礁附近的中途岛野生动物保护区内10万多只信天翁雏鸟的巢穴。此外,飓风也会对鸟类产生影响,尤其是对那些在海岸边休息或筑巢的鸟。

不过,仍有一些社交鸟会聚集在一起,筑巢或觅食,成群迁徙或休息,这样就降低了个体遭受捕食者侵害的风险。

特殊睡眠

涉禽可在地面或浮在水面上睡觉。比如企鹅,它们可在开放性海洋中度过数日、数周甚至数月。据科学家们推测,它们白天会小憩几次,虽然尚无人观察到此现象的发生。据证实,鸭子可以睁着一只眼睛休息,以观察是否有捕食者出现。同样,雨燕夜晚可在2000米或海拔更高的高空中睡觉,任由空气气流拍打而不会掉落。 hhXLTP3DqyZsLVt8STYcjAUyzPWIL/zyqpnNsBTEj7jR+r7tmAmMps3QvshINnE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