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是传记文学的爱好者,也曾经进行传记文学的创作。我写过政治家,写过哲学家,也写过诗人。这一本又是诗人的传记。我总觉得诗人是最需要写成传记的,这样我们对于他的作品才能获得进一步的理解。
诗人是时代的先觉,在战争的年代里,他站在最前列,在和平的年代里,他歌颂得最嘹亮。他的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和他的身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倘使我们对于他的时代和身世没有切实的体会,怎样理解他的作品呢?11 世纪的吕大防开始做《杜诗年谱》,以后宋刻的诗文集,经常附有作者的年谱,正是从这一个认识出发的。但是他们的工作还很不够,不能充分地满足读者的要求。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做得太简单了。他们只注意到诗人的升沉否泰,而没有把他放到时代里去。脱离了时代,我们怎么能理解诗人的生活呢?
诗人不是政治家,在历史记载里不会留下沉重的踪迹;他又不是哲学家,没有长篇大著发挥他的惊人的宏论。因此我们对于诗人的理解常常不够。我们不知道他的时代和身世而仅仅从一字一句、一联一韵去探求,诗人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已经不是时代的先觉而是韵律的工匠,这样就不会得到正确的认识了。在为诗人进行传记创作的过程当中,必须把树立诗人的形象作为自己的责任。道路中的难关是多的。材料不够必须知道如何搜求;传说太杂必须知道如何辨别,尤其重要的必须知道如何掌握分寸。进行创作的时期,对于传主不会不产生热情,但是这些自发的热情,往往会使我们失去应有的衡量。我们推许诗人同情人民吧,可不要忘却他出身的阶级,不可能使他和人民打成一片;我们歌颂他爱国吧,可不要忘却在这里常带有个人考虑的成分。从另一方面讲,我们进行批判,也不要忘却传主只是数百年以前的人物,我们不应向古人提出现代的要求。这一切都是难关,我们必须突破这些难关,才能进行创作,增进人们对于诗人的理解。
梅尧臣是 11 世纪前期的诗人,在他的领导下,宋诗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它出自唐诗而又不同于唐诗。宋代的批评家称他为“开山祖师”,这绝不是偶然的。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对于尧臣的进一步理解,因而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道路呢?这本传记是抱着这个目标而进行创作的,但是由于本人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都存在着很大的限制,因此必然有很多的缺点和错误。希望同志们详细指示,使我可以进行不断的修订。
朱东润1965 年 4 月
这本《梅尧臣传》是复旦大学教授朱东润(1896—1988)先生于一九六三年四至十月间创作完成的,直到一九七九年五月,才由中华书局出版第一版。这个版本是竖排繁体字印刷的,文中引用的诗词和文章有少许生僻字词,阅读起来给读者带来诸多不便。再者,由于作者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文中在语法和用词上还带有民国时期作品的痕迹。比如说“哪里”,文中通用“那里”等,这是读者在阅读时需要注意的。
这次出版是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籍此出版之机,对引文中的生僻字词进行了修订。一是对字形进行了简化,二是对个别生僻字词用现代汉语拼音进行了随文标注,三是对部分字义进行了简要注释,在行文中,为了区别朱东润先生的注释,在新增注释的后面,都加上了“校订者注”字样。另本次再版,为方便读者阅读,把原文竖排改为横排,书眉年岁随文插入适当位置。
本书传主梅尧臣是北宋早期第一位大诗人,在他的一生当中,接触了许许多多的人物,既有大文豪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也有政治界中的王侯将相,如宋真宗、宋仁宗、吕夷简、范仲淹、李沆、杜衍等人,还有其他各色人等,为了读者阅读本书方便,书末附有人物简释。
这次择要出版的朱东润作品集《梅尧臣传》《陆游传》《张居正传》《陈子龙及其年代》《元好问传》等,每部作品通过描述每个历史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成长经历,了解他们的时代,了解他们的人,感知他们的丰富情感,就便于理解每个人的作品。我们的目的就是向读者介绍每个人物的成长经历,以便深入理解作品的意蕴和意境。
由于校订者的水平有限,没有对作者的作品进行质疑和改窜,忠实于原著,以便读者了解原著者的创作意图和文学意蕴。
程英良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