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引论》第3版前言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引论》(下文简称《引论》)是东北师范大学石佩臣教授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成果,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率先全面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学术专著,也是 20 世纪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引论》于 1990 年在展望出版社出版,2017 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订再版(第 2 版)。

为促进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策划再版国内近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的代表性成果,组织专家队伍精心研讨,首批遴选六部著作。受西南大学孙振东教授和重庆大学出版社委托,我对石佩臣先生和《引论》的情况及全书的思想内容、特点等做些简单介绍,希望对各位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把握石先生的学术思想脉络和理解《引论》正文有所帮助。

石佩臣先生是辽宁庄河人,生前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曾任全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理事长。石先生 1960 年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1962 年本校教育学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工作,长期教授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教育学等方向的本科和硕士的基础理论课程,代表著作有《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引论》和《教育学基础理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出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8 年再版),并先后担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和东北师范大学督学等职。

《引论》一书是石先生一生学习钻研马克思主义及其教育思想的理论成果。《引论》精思傅会,数十年乃成。1990 年该书首次出版之际先生曾说,这是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心得,也是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交出的一份答卷”。石佩臣先生长期扎根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一线,本书也是先生几十年一线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的结晶。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东北师大教育学类的硕士研究生只开设两门教育基础理论课,一门是石佩臣先生主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课,另一门是王逢贤先生主讲的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课。在整理《引论》查阅材料时,看到了石先生详细勾画批注过的若干本教材,有新中国最早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年出版)和《列宁论国民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 年出版)。同时还看到了先生主编但未正式出版的教学用书:《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和《列宁论教育》。一个版本是 1974 年吉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教育专业编写本,另一个版本是 1979 年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写本。先生这些早期学习和编写的教学用书,主体内容都是马、恩、列的原著选文,按时间顺序排列,后附注释。对此,先生在《引论》的前言中也是讲了的:“自 20 世纪 70 年代初以来,由于教学需要,我相继承担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教材的编选工作和教育系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课的教学任务,这就迫使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开始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学习与研究。”当时的教学需要促成了先生为赓续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尽一己之力而执笔撰写《引论》。

《引论》一书是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教育思想信念和情怀的集中表达。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代学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引论》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丰厚劳动果实,更蕴含着作者的信念、立场、品格和情怀。先生因信仰而学习和研究,因学习研究之深入,又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先生在序言中讲到自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和学习的过程时说:“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教育观和方法论,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事实证明,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辉煌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教育思想指导下取得的。正因如此,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历来强调,要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以此为指导,不断把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推向前进。”“我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教育思想的信念是坚定不移的。但是对它的学习和研究,却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过程。”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引论》这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学术专著的背后,也是石佩臣先生终身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守和马克思主义经典浸润后的思想生发。

“文章合为时而著”。《引论》的写作出版同社会大背景以及整个学术界的追求、操守和风气密切相关。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是国内教育理论界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最活跃的时期。中国教育学会成立了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二级学会,即“全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学会”。学会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牵头,先后在哈尔滨、乐山和杭州等地召开全国会议,集中讨论了诸如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教育、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深入研讨关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方向性问题。学会多次组织开展的学术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石佩臣先生在序言中也讲道:“特别是 1979 年全国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会的成立,为我创造了与全国同行互相交流、切磋的机会,在学术研讨中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迪,从而进一步推进了自己的研究工作。”

20 世纪 80 年代,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高度重视。在课程设置和开设上,1978 年教育部在武汉组织召开全国高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要求各高师院校教育系、综合大学的教育系开设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课程。1980 年南京会议后,全国教育系陆续设置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课程,国家规定的课时是 108 学时。在人的培养上,从 1987 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都在二级学科硕士点教育学原理的下面专门设置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方向,并招收了首届硕士研究生。在长达半月之久的 1987 年乐山会议和 1988 年杭州会议上,先生们都带着自己的硕士研究生与会,学生一边参加学术会议,一边听学会为他们组织安排的系列专题学术讲座。孙喜亭、厉以贤、陈桂生、石佩臣、刘芹茂、丁沅和励雪琴等诸位师长都先后为研究生授课。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会开启了集中全国教育学科力量、集会议学术研讨和学生培养于一体的先河。

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热潮催生了诸多较有影响的学术研究成果,如王焕勋主编(黄济、王策三、孙喜亭等参编)的《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重庆出版社 1988 年出版),张健主编(厉以贤、李明德、石佩臣等参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9 年出版),石佩臣著《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引论》(展望出版社 1990 年出版),厉以贤主编《马克思列宁教育论著选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年出版)和陈桂生著《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年出版)等。正是在这种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大背景下,石佩臣先生用数年时间,整理撰写了自己的第一本专著《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引论》,他在序言中也坦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在诸多同志的积极推动和热情鼓励下,我萌动了将自己的研究心得撰写成书,以求进一步与全国同行深入研讨和共同提高。”学如探海,有形出版物的背后蕴含多少无形苦功只有先生自己知道。先生曾写下感人至深的话语:“多年的学习和研究使我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意蕴丰厚、博大精深,不下功夫难得其精髓和要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一座富矿,我只不过敲击到几块矿石;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深邃的大海,我只不过在海滩边拾到几片贝壳。我不揣冒昧地献出拙著,且取名‘引论’,意在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从事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有更多的鸿篇佳作问世。”30多年过去了,重新咀嚼先生这些话,更能警醒我们对学问的深沉思考和对真理的无限敬畏。

《引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发,聚焦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论观点,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物质生产、社会关系与教育以及人的发展等基本理论问题,共分七章展开。

第一章“绪论”。“绪论”部分在厘定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科学概念、核心内容、代表人物,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同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同革命实践关系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学科性质和基本内容体系,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概括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彻底的革命性、严格的科学性、革命的实践性等基本特征,并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过时论”等进行了批判。

第二章“社会生产与教育”。本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与教育的相互关系,创造性地提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中的“两种生产理论”,即“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出发点,阐释了物质生产对教育的制约以及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重要作用,并揭示了教育的劳动性质是一种精神劳动,是非生产劳动。

第三章“社会关系与教育”。本章总体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基本原理,明确了解决社会关系决定教育这个理论问题对于确立科学教育观的重大意义,阐释了教育社会属性的历史性和阶级性观点,分析了社会关系决定教育的基本内容、形式和方法途径,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教育的历史使命等理论和观点。

第四章“人的发展与教育”。本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及其人的发展思想,重在回答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本章基于人的本质观的科学化是教育思想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的认识,全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共性与个性、受动性与能动性相统一的三大特征,提出了科学认识人的本质对人的培养的重大价值,并据此系统、辩证分析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影响人的形成发展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全面批判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无能论与万能论。

第五章“个人全面发展与全面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观点,本章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分工出发,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历程,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含义、内容和精神实质,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客观必然性及其社会条件,并重点论述了全面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实施的途径方法。

第六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是造就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原则。本章梳理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产生发展历程,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改造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的三大社会意义,创造性地提出了综合技术教育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的观点。

第七章“教育必须改革”。教育改革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章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释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决定了教育改革的客观必然性,概括了教育阶级性质的根本改革与教育自我完善的适应性改革的两种性质不同的教育改革观,并据此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原则。

本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在原典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观点、学说和原理,做了全面的考察、梳理和研究。其二,注重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贯穿本书始终,理论联系实际,是一部对中国教育事业具有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专著。其三,论证方法深入浅出。为帮助读者完整准确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表达方式,对各个学说和原理,从其产生和发展上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贡献,从斗争和比较中揭示其精神实质。事实上,全书信仰与研究一体,理论与实际密切相连,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关于《引论》的上述特点,或许先生在构思写作本书时早已有意为之,先生在序言中写道:“我在写作中力图体现以下几点:一是使读者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有全面系统和完整准确的了解。为此,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的阐述力求完整、系统。”“二是突出进行动态研究,帮助读者从发展中了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精神实质。”“三是注意发展脉络,使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从产生到发展的一脉相承的关系。为此,本书不仅介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学说创立的贡献,也着意阐述列宁、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坚持和创造性发展。”至于究竟如何具体感知本书的特点,则见仁见智,相信大家阅读后会有自己的体会。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人民的理论,也是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是行动的指南,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引论》是一部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专著,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在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指导思想,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教育思想,对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理论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理论家、心理学家陈元晖老前辈为《引论》的题词就讲道:“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导思想,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中的教师和干部都应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引论》是一本学习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宝贵材料,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不断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观念的时代,在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甚至冲突的今天,在各种哲学社会思潮充斥思想理论界的当下,引领青年一代重新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及其教育思想精髓,对于培养一代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甄别各种社会思潮,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设等,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此,几年前高等教育出版社修订再版《引论》时,先生就说:“近年所以萌生修订再版拙著的想法,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同行学习、研究和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感到在西方一些哲学社会思潮不断渗透影响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当下,引导青年学子多研读些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类著作,培养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别理论是非的能力,或许会成为抵御各种不良思想观念侵蚀的‘最必要的抗毒素’”。

东北师范大学庆祝纪念教育系成立 70 周年时,学部特别开展了追忆先辈系列讲座活动,其中概括介绍了石佩臣先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探索与贡献: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出发,系统建构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容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的若干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问题等都做了开创性的研究和阐释,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和指导,对教育学的学科分类和学科性质,对教育学的框架理论体系和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等都做了深入的探索性研究,推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设。

按照重庆大学出版社的统一修订要求,本书在修订时保持了原著的体例和结构,并完整保留了原著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属于时代特色的内容,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保存好 20 世纪 80 年代这一链条。高科技时代,社会发展迅猛,无论是理论建设还是社会实践生活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本次修订,也对书中的一些用语和提法,包括个别观点等做了必要的调整。

本次修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参照《引论》原版和第 2 版,根据出版社的要求:一是修改和调整了书中个别章节的用语和语言表达方式。二是修订和更正了书中的错讹和纰漏。三是以页下注释的方式在部分章节中增加了必要的说明和解释。四是将本书中部分马克思主义相关经典著作的参考文献更新为最新版。这些事无巨细的查找校对工作,主要由陈煌负责,部分在读研究生协助完成。

集中再版老一代学人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著作,无疑是教育理论领域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引论》能够顺利出版,不仅要感谢重庆大学出版社各位同志的辛勤劳动,也要特别感谢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石佩臣先生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理论的学习、研究和传播,一生执着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设。《引论》是先生留下的探索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化建设的宝贵财富。遗憾的是,《引论》这次再版,先生不能亲自撰写前言了。我于 20 世纪 80 年代忝列先生门墙,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借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之际写下《引论》之“前言”,既是对先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历程的回顾,也是对先生治学育人的纪念。虽亲炙先生数十年,却并不自信能够写出先生的真实想法。不过我相信,深邃的学术思想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不会因我个人某些认识的肤浅或阐释的局限而妨碍读者对《引论》的理解和喜欢。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中心 杨兆山
2022 年 9 月于东师田家炳教育书院 627 室 umVTDTlasAPrmyLvrpRJAk1QHmqk+GATfzkF/Ln7PIEoDggJgoccacnZjIwpnki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