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教育与两种生产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任何一种学说都有它的理论出发点,即该学说形成和建立的理论起点。要真正全面了解一个学说,就必须正确把握它的理论起点,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学说有全面准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同样也有它的理论出发点。我们在研究教育理论时,也应当首先明确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理论起点。因为这个问题不仅关系着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正确理解,而且也关系着对教育本质和教育社会作用的认识。

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个传统观点,即认为教育同政治、经济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根本出发点。所以,多年来对教育的社会作用多着重在教育同政治的关系方面进行探讨。近些年教育理论界反思过去,进一步认识到教育对物质生产的重大作用。正是理论上的这一进步,引起了一些人对教育同政治经济关系原理的怀疑,甚至有人把这一点看成对传统教育理论的一大突破。

其实,这两种认识就其理论本身来说都没有错,但是从其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理解上看,却都不完全确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教育时,确实多是从教育同政治经济关系方面进行的。但是由此而断定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理论起点,甚至把这当作观察分析教育的唯一出发点,只能说理论上的直观并没有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真义。关于教育对物质生产作用的新认识也并非教育理论的新发现,也完全包含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要义之内。这两种认识共同的问题是都误解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理论出发点。

纵观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学说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同整个马克思主义一样,归根到底是从生产出发的。恩格斯在谈到他和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时说:“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这表明,从生产出发考察整个社会生活的一切,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最根本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教育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所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从根本上说同样也是以社会生产为出发点的。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从教育同政治、经济关系上去考察教育,而且追本溯源从生产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上进行分析。恩格斯在分析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时,就曾从大工业的发展状况出发进行考察。他发现现代大工业生产“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 。恩格斯认为尽管在当时谁也说不清需要工人到底有多高文化,但是工人中的大多数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水平,这是确定无疑的。所以说现代教育的发展,归根到底应该说也完全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的伟大功劳。马克思在分析教育的作用时,也是从生产这一根本问题上进行考察的。马克思关于教育的作用有一系列著名论述,如:“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比社会的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 ;“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 ;“把有报酬的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就会把工人阶级提高到比贵族和资产阶级高得多的水平” ;等等。这些都表明,从社会生产这一根本问题上去考虑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在教育问题上不仅把现代教育的社会作用及其发展动因最终归结为社会生活条件,甚至对于教育的社会性质的演变,也归结到生产发展的高度上。政治、经济的需要最终还是同社会生产状况有着密切关系。列宁在谈到社会学的科学化时曾指出,从前的社会学之所以不能成为科学,就在于它不能把社会现象看作自然过程,其原因就是它只限于指出社会思想和人的目的,而不善于把这些思想和目的归结于物质的社会关系。而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能使社会学科学化,就在于突破了这一认识局限,能够把复杂的社会现象最终归结于生产力高度。所以列宁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 可见,社会科学只有第一个归结,没有第二个归结,即归结于生产力高度,也不可能使社会科学真正科学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之所以成为科学,其关键也正在这里。它首先把教育归结于社会关系,进而把社会关系归结于政治经济,最终又把政治经济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这样就把教育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这正是使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成为科学的教育学说的根本原因。由此可知,仅把教育同政治、经济关系看作教育理论的根本出发点的观点,就是没有看到这一点,因而忽略了教育同生产的联系,为曲解教育社会职能的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认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忽略教育同生产的联系,也是没有从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根本出发点上去认识,因而也是严重误解。

二、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与教育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根本出发点是生产,但是还必须正确理解这里所说的生产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生产是两种生产,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根本出发点实际上是这两种生产的统一。

两种生产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恩格斯晚年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写道:“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过去有人认为这里的两种生产的观点是恩格斯个人晚年的观点。其实,这一观点并非恩格斯晚年才提出,而是早在 1845—1846 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同马克思一起明确提出了这一观点。他们在这一著作中写道:“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 “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 对于人类历史活动的这三个方面,他们又特别指出,不应看作不同的三个阶段,而只应看作人类社会活动的“三个方面”或“三个因素”。人类历史所发生的这三个方面的社会活动,“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以来,这三个方面就同时存在着,而且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这里所谈的实际上就是两种生产理论。这里所说的人类历史活动的第一和第二两个方面,就是关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而第三个方面则是关于人类自身的生产。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关于人类自身生产的问题。诚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两处所谈的人类自身生产都指的是“种的繁衍”和“繁殖”。但是,通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全部论述,他们认为作为社会发展因素的人,从来都是完整的社会人,而不是单纯的肉体存在的自然人。也正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里,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 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手稿中也说明了这一点,他说:“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 这里完全表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谈的都是完整社会人的再生产,其中也蕴藏着教育在人类自身再生产中的作用的观点。所以,当我们在探讨人类社会普遍发展规律,而不是人类社会早期的特定历史阶段时,就不能把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理论仅仅理解为单纯的肉体人的生育和简单的人口数量的增殖。

从前面的简要考察可以看到,两种生产的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贯观点。并且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两种生产的理论是科学的,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人就不能存在,自然也就不存在人类的社会历史。同样,如果没有人类自身的生产,也就不存在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当然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延续。所以,人类社会的两种生产是同时并存,是对社会历史统一起决定作用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这两种生产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 “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所经历的前一个过程的结果。只是在这个过程的一定阶段上,人才成为人。但是一旦人已经存在,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 这说明,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产是相互作用、互为前提的,是前提与结果的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这一规律不只对以往的历史是如此,“而且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

两种生产统一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原理,而且也正是这一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正是从两种生产统一作用的观点来考察教育的本质及其作用,才使教育思想摆脱了以往抽象人性论和种种片面的教育观。

两种生产的历史表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任何社会都必须不间断地经常重复进行的活动。“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的形式怎样,生产过程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 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靠人的劳动进行的。生产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所以,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人作为劳动力是生产过程的重要的构成要素。

可是,人并非生来就会劳动。人只有肉体不行,还必须经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一定的生产经验和技能,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劳动力。同时,如同马克思指出的,劳动是劳动者对劳动能力的运用和消耗。而且“劳动力所有者是会死的”。因此,“因损耗和死亡而退出市场的劳动力,至少要不断由同样数目的新劳动力来补充。” 这也就是劳动力的自身的再生产。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劳动力自身的再生产至少包括三个重要方面。

第一,劳动力的恢复和保持。劳动力既然是对劳动能力的运用,人的劳动能力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就必然要被消耗。而在劳动中劳动力所有者所损耗的一定肌肉、神经、脑力等,必须得到及时补偿,才能重新进行劳动。为此,就必须使劳动者得到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和适当的休息与医疗,以保证劳动力的恢复和保持。

第二,劳动力补充和追加。生产劳动不仅需要原有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恢复和保持,还需要有不断的新的劳动力的补充和追加。只有这样,才能使因病残和死亡而造成的劳动力的减员得到补充与增加,从而保证再生产规模的保持和扩大。

第三,劳动力的培养和提高。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正如前面所说的,劳动力的生产绝不只是人口的增加。人的肉体的存在只是从事生产的必要条件,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还包括劳动经验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培养和提高。“工人阶级的再生产,同时也包括技能的世代传授和积累。” 没有这一点,人就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劳动力,他的劳动能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形成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伟大艺术家拉斐尔为例指出:“像拉斐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这就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 可见,教育是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综上所述,根据马克思的分析,教育无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或对人自身的生产,都是极其重要的条件。人自身生产—教育—物质生产,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条基本循环链。人通过教育的培养和训练,才能从事物质生产,从而为人自身提供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人通过物质生产又为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把人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境界。可见,教育在社会发展这个链条中永远是不可缺少的关键一环。

由此可见,教育是两种生产的重要条件。正因如此,列宁把教育看作社会的永恒现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一句著名的论断,他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这句名言固然谈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伟大社会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也完全可以理解为其中包括着马克思关于教育对社会生产和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论断。这说明马克思不仅看到了教育对社会生产的重大意义,而且也把教育看作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曾向工人阶级指出:“工人阶级中比较先进的那部分人则完全懂得,他们阶级的未来,因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新一代工人的成长。” 这段话也包含着对教育价值的高度认识,把争取受教育权的斗争,列为国际工人阶级斗争的纲领,从而推动人类解放事业的深入发展。这些也说明马克思主义一贯重视教育,绝不只是从工人阶级的眼前利益出发,完全是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未来而得出的科学结论。

总之,从两种生产考察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根本出发点。而且也正是这一点,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确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时,对此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三、教育同两种生产与教育同政治、经济关系的一致性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肯定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是从两种生产出发,并不是对教育同政治、经济关系理论的否定。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教育,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一个基本观点。而且也正是这一观点为我们揭示教育的阶级实质,把握教育的社会作用,提供了理论武器。但问题是我们从理论上掌握这一观点时,绝不能形而上学,忘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众所周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不仅与自然发生关系,而且也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而在人们之间发生的诸多相互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由此可知,政治和经济是社会关系的核心,然而它们归根到底又是以社会生产为前提的,是由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所以列宁才指出,仅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归结到生产力的高度,因为只有社会生产力才是政治、经济的终极原因。因此,我们在探讨教育同社会关系时,紧紧把握教育同作为社会关系核心的政治、经济关系,这是正确的、必要的。但是,到此为止还不够,还必须更进一步将其归结到生产力高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全面揭示教育同社会的关系,不仅揭示出教育同政治、经济的联系,而且揭示出教育同生产以及教育同社会发展的全面关系。正因如此,我们认为在教育理论的探讨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同两种生产的关系的理论和教育同政治、经济的关系的理论统一起来认识,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否定教育同政治、经济关系原理是错误的,然而仅仅看到教育同政治、经济的关系,甚至把这一关系当成单纯的唯一出发点,也是不确切的。二者都会模糊对教育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的认识。前者会导致掩盖教育的阶级实质,从而否定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斗争中的作用;后者则会造成看不清教育同生产的联系,不了解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同教育与两种生产的关系的内在联系。这两种观点虽然出发点不同,但结果都会从不同方面使教育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历史上在这两方面都有过严重教训。所以,从理论上搞清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同两种生产和教育同政治、经济的关系,无论对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还是对教育实践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fWxB7sjF4I3W/9Zx10w/lSixS/O4/WrUwpPJo5cd043d3gioZhxPzJ+5EAMZ1bQ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