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22年工业运行分析及2023年展望

当前,工业运行保持稳定恢复态势,对提振市场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影响工业稳定运行的因素仍然存在,“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嵌套,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交织,工业稳定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政策需根据形势变化持续加力,并及时做好不同情景条件下的政策预研储备。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路径,以促进重大工业项目落地、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为抓手,着力畅通供需循环,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稳定工业运行持续提供支撑。

一、总的来看,当前工业经济运行边际企稳,恢复态势进一步巩固,但稳定工业运行仍然需要应对三类风险挑战

工业产需改善态势持续显现,企稳的态势在进一步巩固。2022年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比1—9月提高0.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比1—9月提高0.2个百分点。分产品看,新材料、新能源等产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从利润看,工业利润呈现结构改善的特点,装备制造业等行业利润景气程度开始回升,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0.6%,2022年以来首次由降转增,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较1—8月回升0.8个百分点。

当前工业经济边际企稳,与以下四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一是疫情发展仍存不确定性,但对消费的冲击力边际减弱,消费领域的积极改善对稳定工业终端需求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散发疫情对消费的影响虽然较大,消费成为各类变量中恢复速度较慢者,但从当前消费恢复的情况看,2022年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575亿元,同比增长0.6%。消费企稳向好,对工业需求起到的是拉动作用。

二是出口增速有回落压力,但结构性亮点仍然存在,工业出口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2022年1—10月,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7458亿元,同比增长8.7%,与此同时,欧洲能源成本高企,对高能耗产品进口需求或增加,对于我国对欧出口有望形成一定支撑。

三是基建投资提速,实物工作量形成进度加快,从产业链循环的角度看,为制造业提供了坚实的市场需求。2022年8月下旬以来,高温天气缓解,疫情影响逐渐减退,财政资金支持基建力度边际加大,高频数据显示实物工作量形成的进程明显加快。

四是制造业投资韧性凸显,升级趋势不改。2022年1—10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达9.7%,保持较强韧性。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0.4%,高于全部制造业投资0.7个百分点。另外,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在加速展开,政府正在加大对关键技术及核心零部件的投入和攻关,制造业产业链在突破“卡脖子”工程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仍有较大空间,制造业投资还有较大潜力。

但仍要清醒看到,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仍然较多,对工业经济稳定运行带来一定的风险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风险,这三个方面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叠加共振而催生出其他次生风险。

一是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导致外需不振。发达经济体的紧缩政策对全球负面外溢冲击正不断扩大,并在叠加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等负面因素之后,不断推升全球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家机构均下调世界经济增速预期,并发出全球经济正危险地逼近衰退的预警。外部经济陷入低迷,外需不振直接影响我国出口市场,今后和未来一段时间出口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二是乌克兰危机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乌克兰危机变数增加,局势变得更加复杂,远超危机发生之初的全球预期。乌克兰危机持续时间越长,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特别是粮食、能源供给造成的冲击和影响越大,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乌克兰危机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造成的外溢效应,直接体现为引发原油、天然气、有色金属以及部分半导体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

三是企业经营状况分化仍在持续。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冲击,企业的景气状况也是不同的,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这种状况有进一步持续的趋势,须引起政策上的高度重视。数据显示,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的32个月里,大型企业PMI只有2个月处于荣枯线之下,而中型企业PMI有11个月处于荣枯线之下,小型企业有25个月处于荣枯线之下,不同规模企业经营分化的趋势在进一步加强。

考虑到工业和国民经济总体增速的匹配关系,以及考虑到基数、翘尾等因素影响,预计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在5.5%左右,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在5.3%左右。

二、稳定工业运行、提质增效的政策思路导向、抓手和路径

当前,各类风险仍在不断叠加交织,稳定工业运行对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具有关键意义,工业相关政策需根据形势变化持续加力,并及时做好不同情景条件下的政策预研储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政策思路导向是:把稳定、扩大工业需求同深化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稳速、提质同步推进。注重储备一些增量政策,根据形势变化果断出手,有效对冲外部不确定性对工业平稳运行产生的冲击,确保工业增速在合理区间运行。

细化、实化三个方面的政策抓手:一是着力扩大工业品需求。要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加快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抓好制造业稳外贸工作,多措并举帮助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保订单、稳预期,不断巩固和拓展国际市场。二是着力夯实制造业投资。持续推进振作工业经济运行各项举措落实落细,完善资金信贷、土地、用能、人力资源等要素支撑保障,支持产业链主导企业投资关键产品和零部件。要着力抓好“十四五”规划、区域重大战略规划确定的产业领域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实施,指导各地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撬动更多社会投资,为制造业提供需求保障。三是抓实抓细制造业助企纾困政策落实。推动金融机构结合制造业生产周期特点提供更精准的信贷服务,有效解决贷款资金期限错配等问题,更好满足企业信贷需求。做好各类政策的落实效果反馈工作。

按照政策传导机制规律,着力从五个环节细化落实有关政策、推进相关工作:一是原材料投入环节。关键是动态跟踪大宗原材料国际市场风吹草动,着力健全重要原材料的储备体系。二是生产加工环节。关键是树立以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为重点的政策导向,切实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三是供应链环节。持续推动上下游企业的供应链建设,提升顺畅衔接和配合程度,加强大、中、小企业协同。四是扩大工业再生产环节。关键是引导企业合理确定积累、投资、消费的重大比例关系,促进实现三者之间良性循环。五是推动政策直达落实环节。关键是贯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这些“最后一公里”涉及营商环境优化、具体政策推广、政策评估、督促考核等方面,直接决定着各项工业政策效果。

三、相关增量政策建议

储备增量工具的目的,是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挑战,确保工业大盘总体保持稳定,抓紧时间窗口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政策的确定性对冲风险的不确定性,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总的来看,可根据三类不同情形进行增量储备,每种情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情形一:该情形下,工业领域政策除推进前期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外,增量政策应着力侧重利用宝贵窗口期,推动产业改造升级,建议新增的政策工具有五个方面:一是持续推动技术改造综合奖补,为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支持。二是深入实施制造业质量和品牌提升行动。聚焦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分批组织开展标准提档升级工作。三是推动制造业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增量扩面,优化期限管理和还款方式。四是推广智能制造成功案例。总结一批深化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并予以推广,加强对智能制造的场景应用指导。五是优化关键物资生产力区域布局和产能储备。

情形二: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加大,乌克兰危机进一步加剧,并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较为严重的冲击。在该情形下,工业领域增量政策应着力侧重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稳定出口,对冲输入性影响的冲击。建议新增的政策工具有六个方面:一是整合工业领域各专业协会、大型国有企业力量,形成工业生产所用重要原材料物资价格数据“一本账”,动态反映大宗商品价格变化趋势,有力支撑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研判。二是储备体系建设方面,分类做好工业生产必需的大宗原材料的应急投放预案,根据可能出现的不同情景有序开展投放工作,做好市场预期引导,快速向市场投放有关原材料,迅速平抑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保持供应稳定。三是指导保险机构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为出口企业提供风险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四是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着力破解标准认证和商品流通难题,支持外贸企业依托生产加工优势,开发面向国内市场的产品。五是研究出台政策,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税率。同时,由商业银行增加外贸应收账款、出口退税账户、保单融资,拓展外贸供应链金融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六是启动新一轮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对二手车经销企业减按1%税率征收增值税。

情形三:需要出台更大力度政策稳定工业运行。在该情形下,工业领域增量政策应着力把稳增长放在最突出的位置,确保工业经济运行不失速。精准高效统筹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建议新增的政策工具有七个方面:一是制定应急预案,以省为单位,确保辖区内工业园区生产不中断。工业园区快速实现疫情状态下的闭环运转,确保运输环节畅通。二是多措并举帮助企业拓展替代供应渠道,加强国内资源挖掘对接,支持企业增加关键物料备货,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三是加大无还本续贷支持力度。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有市场、有技术、有前景的企业,在科学评估企业风险的基础上,按照特事特办原则,积极给予无还本续贷支持,加大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无还本续贷业务规模超过2020年。推动地方完善续贷转贷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为金融机构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提供必要支持。四是持续增加政府性投资,着力发挥对扩大有效投资的引领带动作用。五是启动对制造业中小企业紧急救济机制,研究建立产业链上游大型资源型国有企业支持中下游中小型企业的联动机制。六是整合各类资金,集中推动一批制造业重大项目落地并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大“以工代赈”政策力度。七是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和企业所得税,在现行税率基础上下调1~2个百分点。形成的税收缺口通过划转部分国有资本进行充实。

(作者:魏琪嘉) 3r2Rhv12d3k86Z9XQkq+CxNRLufvMHRWb9vBhZPybaGDuL38VJdYwyu6zO3fU7G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