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天猫“双十一”再创奇迹,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
这一年,注定是制造业极具挑战性的一年。互联网大行其道,正在改变各行各业,也在颠覆传统的商业品牌和模式。
互联网+、转型、产能过剩、工业4.0、跨界打劫等热词正在成为传统商业“恐慌”的代名词。
在美国,Google、Facebook、Uber击败传统巨头,成为世界瞩目的互联网高科技公司。在中国,BAT第一梯队互联网企业正在开启新一轮与国际领先企业的竞争格局。小米、乐视等一批新品牌的崛起点燃了新一轮经济的引擎。海尔、格力、华为等传统制造业巨头也正在加速互联网转型和生态重建。
这一切告诉我们,世界的天“变”了。
海尔,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管理还是产品创新,都走在行业的最前沿,从最初的“砸冰箱”,到提出“发展10万微商”。
连张瑞敏都感叹:“面对新一轮互联网浪潮,全世界的传统制造企业都将面临挑战。过去30年我们以西方管理为师,现在我们都失去了对标。”
近年来,精益生产(基于丰田制造系统)获得国内制造业的普遍青睐,但这一全球闻名的生产管理技术正在受到挑战。
零库存、准时化、消除浪费等管理概念和方法论正在被互联网“化解”。
比如,新一批互联网品牌正在通过网上预订、众筹等方式进行预先销售,接到足够订单后再安排生产。并且,这种电商方式正在被进一步广泛应用,“零库存”将不再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概念”,它只能是工业时代的“历史”。
产品的生命周期进一步缩短,加速迭代。这不仅是市场竞争加剧的结果,更是刺激消费需求的绝佳方式。比如,苹果在其在售机型销量呈下降趋势时,就会加速发布新机型,而不是采用降价销售的方式。
在这样的形势下,过程“改善”显得无比脆弱。因为新产品推出后的快速放量,要求稳定的生产系统快速释放产能,而销量下降后,产能要及时调整以准备下一轮“高潮”。
传统的对组织和系统不断进行“改善”,力求系统完美的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瞬息万变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将“改善”前移至产品开发与设计阶段,以客户为中心,提前把握需求,根据相对确定的需求设计生产制造系统。
就像本书,并不是稿件完成以后再去出版,而是一开始就将样章交至用户手中去做测试,根据数据(点击率和反馈)来判断读者的需求。同时,采用边写边预售的方式,看用户的需求是否真实存在。在得到理想的反馈之后,再与出版社进行沟通,确定相关细节。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如果一开始就反应甚微,或者没有销量,就干脆放弃或重新进行调整。这要比整本书都写完才发现没有市场来得经济和高效。
这一切说明企业的生产方式变了!
“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难管了!”面对新一代年轻从业者,传统的组织管理方式正在日渐式微。
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变革,让每个人既是生产者,也是传播者。个性化的需求直击传统工业时代的同质化。
传统的中心化组织方式,正逐渐向“去中心化”“分布式”“每个个体都是一个中心”的方式转变。为了让组织保持健康和活力,企业组织方式正在由传统的树状组织向扁平化和平台化转变。
华为的任正非提出:“要让决策权前移,让听得见炮火的一线人员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调动一线人员的积极性变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离客户最近。
无论是“5S”还是“可视化”,这些精益生产的工具其实非常简单,而我们动用大量资源和所谓的“专家”来搞运动,结果是适得其反,矛盾重重。
同样是这本书,号召大家一起来创作,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所有的内容。而之前我独自完成的《IE实践家》却耗费了我大半年的时间。
这种利用众包的方式,正是互联网时代组织结构变化的特征。人们越来越强调自我、个性化和认同感。
只有将价值观趋同的人组织起来,才能最有效地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用。
过去10年,是中国制造业如鱼得水的一段时间。中国一度被誉为“世界工厂”,外资企业大量进入中国。这种外向型的经营方式对工业工程的需求强劲。那时,工业工程师们的工作主要以确保产能和应用微观IE(局部效率优化)为主。
近年来,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仅仅中国,全世界都面临经济转型。欧债危机引发的欧洲各国的经济衰退,美国经济危机引发的经济不振,日本常年的经济低迷,造成全球市场需求的急剧下降,导致企业内部经营风险加剧,不得不向内向型发展,从管理入手,从内部求得利润。
在这种大形势下,微观IE已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正在转变成宏观IE,现代工业工程的应用变得尤为急迫。
本书中所收录的案例正是现代工业工程应用的典范,他们引领了这个时代工业工程的应用,更适应了这个时代的需求。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唤醒更多IE从业者们认识这些变化,拿出勇气,拥抱这些变化。也希望通过本书,让更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能正确认识工业工程,让工业工程的从业者为企业创造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