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精益生产改善的常见误区

丰田生产方式的背后是丰田运营管理系统,丰田制造方式的背后是丰田制造技术能力。丰田是靠着管理和技术这两条腿在走路的。精益归纳总结于丰田的生产方式,它保留了流程能力和管理特性,弱化了技术能力,企业如果单独强调精益管理的改善,而忽略了技术的提升,就会变成用一条腿走路。

很多企业都已开展精益生产改善,短则一两年,长则几十年,我们不妨反省一下我们犯过哪些错,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在推行精益生产改善时常见的误区。这些误区不针对任何企业和个人,只是客观的评价和善意的提醒。

(1)误区1:过度注重精益管理,忽视了技术提升

产业的根本在于制造业,制造业的根本在于制造。如果把企业比作一棵树,战略规划决定了它在哪里扎根生长;管理是促进大树成长的捉虫浇水等辅助工作;而技术是大树的树干,决定了大树的高度。丰田生产方式成形于20世纪50、60年代,而丰田在1980年以后才超越欧美的汽车公司。只注重精益管理,不注重技术提升,会助推企业内部的浮夸风。

(2)误区2:避重就轻,只注重准时化,忽略了制造技术改善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自働化的提升,会为准时化提供基础。准时化有三个要素:流动、节拍、拉动,通过价值流图(Value Stream Map,VSM)分析,进行布局的重新设计,根据节拍重新平衡生产线,建立制程间的标准在制品,现场马上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制造技术改善就没有那么容易了,需要分析缺陷是什么,发生和流出的根本原因,需要研究作业者的动作,需要研究工艺参数变化的机理,需要对工装夹具、模具进行专业的设计,需要对设备进行改造,或重新设计制作,这都是很困难的。所以企业往往有时避重就轻,准时化谈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对自働化却常常退避三舍。

(3)误区3:用拿来主义做改善,忽视了改善能力的培养

在改善过程中,需要新的工装器具,买!需要加装自动化装置,买!需要新的设备,买!学完精益生产知识后,追求短期出效果,结果就是对任何现场的设施设备改善,都是买买买!企业一旦会“灵活”地运用拿来主义,就会变成类似网购的“剁手党”。这样的做法,确实表面上看起来“改善像闪电”,实际上却是南辕北辙的改善方式。买回来的不是100%适用;即使适用,出现故障后自己也修不了;而且当产品、布局发生变化后,之前买回来的不适用时,自身不会改造最终只能遗弃。

这种拿来主义的改善,企业不会去重视自身制造技术的提升,公司内部的工程师,技能没有得到培养和锻炼。

这种不结合自身制造技术提升而做的精益改善,虽然当时看起来是成功的,表面上看起来是快速的,后面的苦果只能由企业自身慢慢品尝和消化。

(4)误区4:把精益改善当作精益办的事,任何问题都找精益人员解决

精益改善是追求科学的方法与尊重人性,有些员工,甚至个别精益人会错误地认为所有问题都是精益办就能解决的。在有些公司内,精益专员会接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线员工反映说:“我们工作环境有粉尘有气味,对身体有害,你帮我们解决一下呗!”

生产班组长说:“我们员工离职率很高,90后员工不听管理,你帮忙改善一下啊!”

设备工程师说:“我们购买的设备都是低端的,要是能买进口的精密设备就好了。”

质量工程师说:“公司内缺乏质量意识,你帮忙提高一下啊!”

采购说:“供应商供货质量不稳定,还要涨价,你能帮帮我们么?”

人事专员说:“公司薪资低于周围平均数,招人难啊!”

老板说:“客户要求降价,人工、材料、房租成本都在涨,企业生存难啊!”……

这里有具体的问题,但大多只是表象,找到根本原因,确实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改善活动来优化,但是这些问题没有一项是精益专员只靠自己就能解决的。改善不是给精益办做的,精益是整个公司的事,是所有部门、所有人员的事,精益人员是精益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企业管理者和精益办自身,对精益办的定位要准确和一致。

(5)误区5:没有推进路线图,兔子式改善,哪儿好改改哪里

带着小聪明做改善,没有经过企业战略部署的分解,没有经过端到端价值流的分析,只选择容易做的,不选对客户对自身价值影响最大的。例如,优先改善的不是最重要的产品,改善的不是瓶颈工序,只是停留在表面改善等。甚至,只是临时性改善,例如,库存多,就协调供应商先少送点;不良缺陷多,就先让生产部门自检一遍后再送检,拿送检后的数据去做汇报。精益改善要秉持愚直之心,不能是兔子式的没有定性。

(6)误区6:变革管理缺失,铁打的推不动,流水的精益办

有些企业设立精益办,但没有建立企业的变革管理,使得精益办好像是游离于企业边缘的一个部门。当拿着高层管理者的尚方宝剑时精益办可以变身钢铁侠,开坛论道,挥斥方遒。但当高层不怎么关注时,精益办又会变成每个人都对你很客套,但实际却没人理睬的部门。缺乏融入感和成就感的精益人员,慢慢地“看破红尘”,有的转到运营、质量等实权部门,有的干脆收拾行囊再找下家。

(7)误区7:飓风运动,过度强调精益思维,忽略了改善是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寻求科学的方法

培训、拓展、洗脑、打鸡血,谈人生谈理想,错误地认为热情高涨就是把改善落地了,把全员参与搞成了全体一线员工参与,虽然员工提了不少改善提案,但是落地难,产生整体绩效更难。这类运动就像飓风一样,经过时轰轰烈烈,但过去后就慢慢地回归平淡了。学到的知识方法,还只是处于What(什么)阶段不等于改善落地需要的能力。学过的会忘记,实践过才能理解,精益知识和改善落地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只学精益知识,永远不会知道该怎么落地。改变人的思想的,不只是靠培训,更重要的是行动,要把精益的原则工具融合制造技术一起落实到现场中。如同图2-11一样,可以使用精益方法画出大概的指导性的轮廓,但最终的大功告成还需要添加各类细节。

图2-11 画马图——知识与落地实施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8)误区8:缺乏行动,只剩形式

VSM分析、改善项目、改善周、小集团活动、QCC(Quality Control Circle)品管圈、A3改善、改善提案、创意功夫、微创新等。

一轮又一轮,开始每一轮都热火朝天,培训、讨论、画图、做表、做报告、发表,研讨易,实施难,落地维持更难!慢慢地这些企业自己也厌倦了这些形式,并遮掩地说,“我们已经推行精益很多年了,接下来我们就只有持续改善了。但是,如果你到他公司的现场看看,往往除了一些基础5S的痕迹和许久未更新的目视板外,看不到什么‘精益’的痕迹。”

(9)误区9:过早庆祝胜利,成果不稳定

虽然改善完后看起来好多了,那一刻绩效看起来比平时提高百分之好几十,甚至百分之好几百,但是制造技术没有提升,各类以前会偶发的异常,还是常常会光顾,成果还不稳定。甚至有的企业,会把成果不稳定的责任推卸给员工,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达不到就扣奖金,员工苦不堪言,怨声四起,改善文化荡然无存。

(10)误区10:纸上富贵,成果收益数据浮夸

收益数据没有严密的计算,往往由改善者估算,甚至拍脑袋得出,不够真实和准确。很多不是精益改善带来的收益,比如供应商降价、新技术导入等,也列入精益改善成果。虽然纸面上天花乱坠,而实际对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综上,就是企业在推行精益生产改善时常见的十大误区。造成这些误区的原因,有些是因为对精益的认知是片面的和矫枉过正的,单纯地去推行精益,不能真正帮助企业健康成长,还需要变革管理和制造技术的提升。 T/Et2BbNuQxwFeMBPF1JXuY9TH0Q0PflsBY1ouYisji29uYHat6I0JOCcpD8cu1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