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从创新实践的困惑讲起

智能制造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焦虑和困惑。人们搞不清如何把这些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与自己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搞不清所谓的制造业转型到底如何进行。

技术人员有个常见的困惑,就是先进性与实用性的分离:追根溯源,技术进步往往是由一些基础性的科学发现、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进步推动的;但回到现实中来,要解决眼前的问题时,人们却往往发现:有意识地强调理论或方法的先进性时,得到的技术往往不实用。与此同时,人们又常发现:实用的技术往往并没有采用非常先进的理论或方法。这种现象很普遍,给企业和工程师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先进技术不实用的案例很多。1984年日本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人工厂。原来200个人的工作,4个人就能干了;过去一周的工作,两天就做完了;周末工人回家,工作日上班的时候产品就能生产出来。从试验的角度看,这件事已经成功30多年了;从实用性的角度看,技术又失败了:只是一个试验而已。如果试验全面成功了,就应该大范围推广。为什么没有全面推广呢?对于这类问题,其实有个一般性的答案:经济效益有问题。因为企业看待创新成功的标准是用经济性来衡量的。

导致新技术经济性差的原因很多。比如,可能是设备投入费用太高、生产维护成本高、稳定性差,也可能是生产灵活性差。其中,自动化生产线的灵活性差是个常见问题。而且,自动化程度越高,往往灵活性越差。我国有一家企业,建立了一个全自动的生产车间。原计划三年收回成本。然而,一年半之后,生产的产品卖不动了,而车间改造的费用又很高,企业因此很尴尬。

当然,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自动化和灵活性的矛盾可以降低,进而提升自动化生产线的经济性。所以,智能化可能有更好的经济潜力。这是我们提倡智能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样,落后的技术也不一定失败。20世纪90年代,比亚迪开始生产电池之前,王传福曾经参观过日本的全自动流水线。但是,比亚迪自己建设的产线却是半自动的。半自动产线的好处是设备投资成本低,坏处是需要大量员工。但是,那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很低,比亚迪总的生产成本就比日本同行低了很多。于是,靠着成本优势,比亚迪占据了巨大的市场份额。这是中国企业成功创新的典范。

如果离开经济性的要求,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性,智能制造就会误入歧途。比如,有人把智能化简单理解为采用机器人、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制造执行系统)、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这些“先进”的技术,但具体场景用得不对时,算下来就不划算。再比如,有人开发出一款手机应用程序,把车间中传感器的数据都收集起来,声称可以给企业家去看。但企业家哪有时间看这些具体的数据呢?其实,先进技术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场景和应用方式才行。

对于这样的困惑,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Schumpeter)很早就意识到了,并且给出了明确的回答。熊彼特认为:发明并不等于创新,只有将发明用于经济活动并且取得成功才算是创新。也就是说,如果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可行性产生矛盾,一定要选择经济可行性。

要推动智能制造,关键是要找到一条能够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路子。创新并不仅仅是提出正确的技术原理,必须走到经济成功。中间要越过两个重要的节点:技术可行和经济可行。这两个阶段可能是非常漫长的,也可能需要等待外部条件的成熟。条件不成熟时,先进的思想往往就没有办法做到实用。反之,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不先进”的理论在创新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关键在于这些理论的外部条件此时成熟了。智能制造成为热点,就是这样一个逻辑导致的。

总之,创新往往是抓住新的机会、创造新的条件,尽量利用成熟的技术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UV281oPhmwYMKmMPaOia3sjEsYVgvSPnjF6ehS3xrppzjiihwFc1DJwzSfywUUq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