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版前言
Preface of the Second Edition

自从《钎焊手册》第1版1999年问世以来,在我国钎焊技术领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有比较高的引用率。一些读者反映,这本手册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比较新颖和丰富,但也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转眼间几年过去了,国内外钎焊技术、工艺和设备又有了长足的进展,机械工业出版社有意将本手册修订再版。

本次修订的任务是:①补充手册初版发行以来钎焊领域进展的新资料;②增加初版中未涉及的必要的新内容;③修订初版中的叙述和改正版面上的错误;④对某些章节进行重写。

这次修订编写的原则仍和初版相同:①重实践,丰富资料数据;②重视国内外有关参考文献的引用,作为了解有关内容的进一步延伸;③尽可能描述实践和操作,使实际工作者得以从中获取有用的资料和经验。

修订版采用了分栏的格式。和初版相同,主要标题以及图和表均附英文。

由于作者众多,写作风格各异,每章重点和版式都会有所不同,但这并未妨碍本手册成为一个圆满的整体。多人分工撰写,某些个别内容前后可能会有重复,由于本手册的读者大多一次翻阅只集中于某个别章节,不太会感到全书有内容的重复,反而由于各章自成体系,行文顺畅,避免了因统筹全文而产生“见前”、“见后”的累赘。

初版的撰写有来自全国12位作者共襄盛举。每一位作者都是相关领域从事多年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学者专家。这本手册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没有大家共同的热心和努力,这种规模的手册便不可能问世,也不可能具有如此丰富和深入的内容。时光流逝,初版的一些作者有的已经退休且长期脱离了有关钎焊的实践;有的虽然仍在工作,但已改弦更张,很久没有涉足原来的钎焊领域,他们表示难于进一步参加手册的修订工作。有鉴于此,本次的修订工作特别邀请了一些正在从事有关科研的、有经验的新作者担纲,在初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或重写。感谢他们对编写本手册工作的热心支持。与此同时,也深深感谢初版的作者,他们为本手册有关章节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应该指出,由于某些原因或必要性,个别章节保持了原内容,基本未作更动。

第2版撰写的作者已扩充到了16人,仍由张启运、庄鸿寿主编,各章的编写分工如下:

第1、2章 张启运(北京大学)

第3章 庄鸿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虞觉奇(湖南大学)

第4章 吴懿平(华中科技大学)

第5、6、7章 庄鸿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第8章 田招弟(北京真空电子技术研究所)

第9章 李晓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第10章 庄鸿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第11、12章 龙伟民(郑州机械研究所)

第13章 吴坦(北京电子管厂)、田招弟(北京真空电子技术研究所)

第14章 吴爱萍(清华大学)

第15章 张永清(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陈沛生(北京真空电子技术研究所)

第16章 刘泽光(昆明贵金属研究所)

第17章 李晓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第18章 李晓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毛唯(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第19章 刘秀忠(山东大学)、张启运(北京大学)

第20章 曲文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庄鸿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第21章 庄鸿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第22、23章 邱惠中(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第24章 陈沛生(北京真空电子技术研究所)

第25章 薛松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最后,我们全体作者还要向广大的读者和关心本手册的学者、专家致意:当今钎焊技术和其他学科一样,发展日新月异,尽管我们已经竭尽所能,将自己所知、所熟悉的知识写出来,看来还是很难跟上国内外发展的步伐。加上我们个人所处环境和学识的局限,总会存在孤陋寡闻,又会发表些一孔之见,衷心希望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对书中的缺陷、不足和错误提出批评指正。

编者

2008年10月 Y7JGdvgp5gKRXDe+u4idttuuTWNhsHEwrlfUFxdWZBUGULWKWT/+UePYPgaIpcL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