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一些最常见的难题都是围绕着“恐惧”出现的。某位编剧提出了一个创意,甚至还写出了像样的一句话故事,然而接下来他却不敢让自己的双脚离开泳池底部,因为他不相信自己真的能漂浮起来。
他紧紧抓着那个小小的梦想,甚至不确定自己能否拥有它。他虽然有创意,却不敢去扩展它。
要让它更大!我总是这么说。
让我们听听这个故事!我总是这么说。
你没有把自己真正想说的东西表达出来!我总是这么说。但他还是不愿相信自己手上握着一张好牌。
就像从一颗橡子判断未来的树苗,当我们要从一句话故事中推断出整个故事时,恐惧会导致一些常见的问题。你的犹豫不决、自信不足和缺乏信念,会表现为三种独特的形式:乱织网、瞎徘徊和模糊节拍。
这些坏习惯(你身上可能也存在)到底是什么?
“乱织网”出现在编剧无法坚持“前提”的时候。他虽然有故事,却又对它心怀恐惧,或是担心无法给这个故事填上充实的内容,于是转而开始写肥皂剧。突然间,各种次要故事占据了他的头脑。主角的哥哥遇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咱们来讲讲这一段吧!噢,我有没有跟你讲过他姑妈在卖煎白菜卷?这事儿咱们也得聊一下。突然间,故事的主干道扩展出了很多岔路,带着我们往错误的方向去兜风,偏离了剧情的主要脉络。
在最近的一次培训课上,一位出色的编剧在他的故事里设置了一艘飞艇,但跟剧情没有任何关系!结果故事到了结尾处,天哪,又是……那艘飞艇!他甚至给飞艇和艇上的船员们写了一段背景故事!但是呢,他没有任何把飞艇纳入剧情的理由。从那以后,每当有人开始偏离自己的故事时,我们就把“飞艇”这个词作为战斗口号喊出来。
相信我,这个错大家都会犯!
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有点熟悉,就说明你也犯了“乱织网”的毛病。你把剧情从主角身上移开,放到了我们并不关心的次要人物(和飞艇)身上。你在编织一张引导我们远离主要事件的蛛网。
别这么做。
一次只讲一个故事就行了,足够了。
“瞎徘徊”就像一种新型的拖延战术。我最喜欢的案例来自西雅图培训班的一位编剧。他带来的故事是一出宏大的历史传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一个爱尔兰契约奴被带到独立战争之前的美国,最后召集其他契约奴一起反抗奴隶主的故事。相当于一个“殖民地版的《斯巴达克斯》( Spartacus )”。
所以,如果你听到这个编剧说主角在抵达美国之后……啥也没干,你会不会很惊讶?在第一版节拍表里,“玩闹和游戏”这一段全是主角在奴隶主的农场里日常劳动。一个场景是他在耕田,另一个场景是在喂鸡,下一个场景是去镇子上闲逛。
于是我中途打断了他的提案,说:
“老兄!”
这是《斯巴达克斯》!而你却把他框在了世界上最小的情节里:斯巴达克斯吃早饭,斯巴达克斯洗澡,斯巴达克斯出门观光?
这不是故事,这是一篇游记!
这位编剧就是一名“瞎徘徊”的受害者。我们以为自己在一个场景一个场景地向前推进故事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的,但问题是每一步都迈得太小,太微不足道,没有太多意义。听众简直想揪着你的衣领大喊:
到底发生什么了?!
编剧明明拥有一匹骏马,给观众的却是一只贵宾狗。
在被指出这一点后,这位编剧意识到他不能再“瞎徘徊”了。当他带着自己的提案再次出现时,它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史诗故事了。非常棒!
正如“乱织网”一样,“瞎徘徊”展示出的是另一种恐惧和犹豫:缺乏自信。
“模糊节拍”也是如此,但又有所不同。
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同样的恐惧和同样的胆怯,但它的表现方式并非不遵守节拍,而是让节拍变得非常微弱、非常无力、非常不明确,让我们看不清楚。
我发现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剧本的转折点:“进入第二幕”“中点”以及“进入第三幕”。没错,编剧差不多算是涉及了这些内容,也算是遵守了节拍。
但我还想要更多。
你不能悄悄地溜进第二幕。侦探绝对不能只是“差不多算是接了这个案子”,或者突然莫名其妙地就开始追捕杀人犯了。他必须先做出决定,然后采取行动。
“中点”也是一样,危机不能只是“有点”加剧了,要剧烈!大胆!明确!我们想要的情节点就应该是这样的。如果你没有把这些要求落实到位,就说明你没把故事讲好。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知道你的故事很棒,你却不相信自己。如果你也能有信心的话就好了。
我是你的头号粉丝,我想说:“你一定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