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3

那接下来我们就要探讨,为什么孔子能够成为“圣人”,或者说成为“人”之典范呢?

孔子出生的春秋末期,是周天子威望渐失,各诸侯国各自为政,社会秩序极其混乱的时期,也是我们所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礼崩乐坏”的大乱世。

自从武王伐纣,分封诸侯之后,周公旦制礼作乐,创建了有名的西周盛世。当时文化的优美,至今仍为人称赞,那这么优美的礼乐文明为什么会崩溃呢?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春秋时期诸子们苦思求解的主要问题。周王朝的社会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宗法制和分封制。宗法制度是周朝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被分为不同的宗族,家族地位和权力都是通过血缘关系来传承的,我们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一代富,代代富,一代穷,代代穷,社会阶级之间的通道几乎是闭合的。而分封制就是帝王把国家领土划分为一块一块的,然后分给贵族和官员来管理,而这种分配依据,说到底还是以血缘亲情为主。

那再回到“礼崩乐坏”的问题上来,周朝最后的结局,为什么是社会秩序和礼乐文明都崩溃了呢?当时社会流行的主要思潮,有墨家、道家和儒家。墨家认为,动乱的根本在于秩序本身就有问题,特别是这种逐级的分封制,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才是直接导致贫富差距和社会阶级矛盾的关键,所以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平等、互爱。而道家则认为,无论是“礼”还是“法”,那都是对人性的束缚,道家主张摒弃礼乐的束缚,摒弃烦琐的社会规则和仪式,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虚无和清净。我们可以发现,墨家和道家的关注点都在礼法结构上,而儒家跟这两家都不一样,孔子认为“礼崩乐坏”的原因,不在社会制度或社会结构上,而是在于“人”——周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依靠血缘亲情来维系的,那几代之后,这种血缘亲情自然是日久而弱,地远而疏,各诸侯逐渐不敬天子。所以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的礼乐制度,他认为礼崩乐坏的重点,不在于检讨社会结构,而是希望通过教育和修养,使人们能够自觉遵循礼乐的规范,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孔子以他一生的自省与实践,以亲身来证明,每个人都可以具有这种内在的动力,而这个动力的源泉就是孔子倡导的“仁”。“仁”也可以说是人之所以为人最重要的本质,是人性当中最本质的东西。孔子也因此开发出以“仁”为核心的人格教育,创建了以“仁”为核心的文化传统。

所以我们今天说中华文化的传统,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的“礼”传统,另一方面是内在的“仁”传统,两方面结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孔子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如此重要,可以说是因为孔子,中华文化才形成了以修身克己和人格养成为主的“仁”文化传统,这样看来,孔子的确称得上是“圣人”,或者“人”之典范了。 T/B6S0grBzyLzwdNJNcm71atfwW6d3qXakXxG3mYVqIqek3otayC/swYzZvyv8Y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