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3

我们理解了“道”是一刻不停的“变化”,那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变化呢?老子还有一句名言,那就是: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原本是讲君主应该如何治国,我们也可以把这四个字看成老子给我们提供的一种应对人生的根本方法。“无为而治”,一说“无为”,有一些人可能会把“无为”理解成,什么都不干,什么也不想,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那种“躺平”“佛系”,但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老子也不会被我们谈论两千多年了。

“无为”这个词在《道德经》里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比如:“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等等。其实,如果我们把“无为”换成“顺应”,就会好理解一些,“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不过多地干预,也不违背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所不为。

举个例子,在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盛世,后人将它称为“文景之治”。说的是西汉初年,由于秦末的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不断,多年的战乱让社会治安混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各地到处闹饥荒,老百姓中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的现象,全国民生凋敝,苦不堪言。汉朝朝廷推崇“黄老之术”,采取轻徭役、薄赋税等与民休息的政策,就是不必要跟打仗似的,挨家挨户地拉壮丁去当兵了,百姓也不用交那么多田租,这样大家的生活都能得到改善。这种“宽简”政策的效果,让汉朝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这就是无为而治的成效,不折腾,顺时而动,事半功倍。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我们通常把“利”理解成得利、利于,以为是,水有利于万物生长。其实这里的“利”,应该取这个字最本源的意思,用刀削植物,以刀断禾。因此,老子在这句话中真正想表达的是:水之所以是至善,就在于它能够影响万物,但不会跟万物发生冲突和争执。这和《道德经》里的另一句话很像: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意思是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有功,助万物成长而不宰割它们,这就是最深的“德”啊!

中国人历来有一句古训,说“吃亏是福”,什么是吃亏呢?就是我付出了,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我对别人好,别人却不知道。那这怎么能是福呢?相反,我们现代还有一句流行语:“吃亏要吃在明处,可不能吃哑巴亏。”

关于这个问题,老子在《道德经》里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曲则全,枉则直”,意思是弯曲才能得到保全,委曲才可以伸展。这是一种辩证法,做任何事情,如果已经“全了”“满了”的话,就无法再全了,所以要随时保持曲的姿态,才得以保全。同样,要发展必先委曲,姿态要低。就像我们跳高一样,不先蹲下来,怎么跃起?

“洼则盈,敝则新”,意思是低洼反而能得到充盈,破旧反而能生新。比如下雨的时候,雨水一定是先填满低洼的地方,高的地方突出地表,当然是存不了水的。而“敝则新”是指旧的才能更新,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所新房子,即使我们发现了好的建材,也不会用在它上面。

最后“少则得,多则惑”,意思是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产生迷惑。譬如我们去一所博物馆,假设只有三小时,如果每一个文物都要看,那么走马观花,看完之后只会头昏脑涨,什么都不记得,这就是“多则惑”。相反,每次去只欣赏几件文物,多去几次,慢慢欣赏,看懂了,可能终身不忘。

老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在日常琐事当中发现本质规律。比如我们看到弯曲、低洼、破旧的东西,第一感觉可能会觉得这些东西不完善、有缺陷。但老子看到的是,“完善、美好”与缺陷本来就是一体的。好与坏本就是一件事情的两面,所以,何来吃亏一说?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是不是有过这种庆幸,还好当时这句话没有说出口?还好当时没有占这个小便宜?还好遇到一些挫折,让我们认清自己?

是不是突然发现,吃一时的亏,好像也不一定是坏事?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无论是处在高峰还是低谷,都能够坦然、快乐地面对,这就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无为”。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变化无端的,我们遇到好事、坏事都是正常的,朋友来了、去了也都是正常的,有一句话说,“缘起则聚,缘灭则散,随缘而动,无欲则刚”。其实说来说去,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字,“无为”。所以说,老子真的很厉害,他的《道德经》,句句精辟,他讲的是世界的底层逻辑,讲的是我们人与自然相处的底层逻辑。 cQ6r+qJ63EwCNxdUc/50Ui9O2S/euLdMPNWuA+jB3osDgkzRryCpgBIYFAVu72J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