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减少隐形损耗,你的时间其实并不少

如果我们能把零散时间利用起来,时间总量虽然不会多,但是有效时间会翻倍。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增加有效时间呢?答案是尽可能减少时间的隐形损耗。

时间的隐形损耗,是指不知不觉间造成的时间浪费。从主观上来说,我们很可能对这种损耗无知无觉;从客观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存在规模可观的浪费。

听起来是不是很不可思议?我怎么可能对浪费时间的问题浑然不觉呢?因为长期处于惯性模式中,我们会失去对自我的察觉力和反省力。

时间损耗:频繁切换任务

第一种最常见的隐形损耗:由频繁切换任务而导致的时间损耗。

吴军在《软能力》里提到美国统计局的一个数据,发现一天中大部分人会时不时地发送邮件,以及在社交媒体回复消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定时回复消息。

我们观察一下周围同事的工作状态,也能发现这种情况实属普遍。大部分人工作时都会把手机放在身边,一收到短信便会立即放下手头工作回复,有电话打进来就马上接听。

蔡格尼克效应会导致记忆残留,每一次切换任务,上一个任务仍在脑海未散去,等我们真正进入状态,至少也需要 3—5 分钟。这3—5分钟,就是隐形的时间损耗。

我们可以计算一下,一天有多少个 3—5 分钟被浪费掉了?下载一个手机管理工具,可以清楚地计算手机启动的次数,手机的使用时长,观察一周,就知道自己平均一天浪费多少时间了。

这些被浪费掉的时间,乍听起来微不足道,不就是几分钟吗?但累积下来,就很可观了。假如平均一天被打断 10 次,每次 5 分钟的时间损耗,一天是 50 分钟,5 个工作日是 250 分钟,即4小时10分钟;一个月为1000分钟,即16小时40分钟;一年就有 12000分钟,即 200小时。这么算一下,你还会觉得微不足道吗?

如何减少任务切换时的时间损耗? 在工作、学习时,应规划出“时间块”。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注意力特点,把时间块设定为不同的时长,我的“时间块”一般是 30 分钟。 在限定的时间块内,我会要求自己只做一件事情,不可以切换任务。规划“时间块”还有一个好处,你知道多久以后自己可以休息,这种掌控感有助于你将注意力集中到当前任务上。

另外一种方法,是按“任务块”规划。 比如,我要创作2000 字,在完成这项任务之前,绝对不能切换到其他任务。任务时长通常不一样,有的小任务可能只需要 10 分钟,有的任务可能需要 50 分钟。不管是大任务还是小任务,都可以按任务块去规划,完成一件再启动下一件。

另外,如果你在完成一项大任务,休息时间也不要切换任务。

有一次,我在写文章的同时,还交叉做着另外一项高难度任务,导致两个大任务都产生了时间损耗。因为大任务需要耗费大量的脑力资源,来回切换会导致自己无法深度沉浸于主线任务,从而降低效率。所以,在一定时间段内,最好集中注意力只做一件大任务,直到完成为止。

除电子讯息带来的任务切换,被同事、下属或领导打断也会导致我们被迫在不同任务间频繁切换。

办公室里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形:某人正在完成某项工作,突然,有同事走过来沟通项目进展,或下属过来请教工作问题,抑或领导突然要求汇报项目情况。这种情况几乎每天发生,而且处理起来可能更棘手,因为这种情况导致的损耗事关更复杂的职场关系、职场发展。

“时间块”“任务块”的方法,仍然可以启用,且能有效阻止大部分的任务被迫中断。我在办公室工作,经常以“任务块”为模式,会花大概 4—6 小时去完成一个案件的全部基础工作,包括案件大事记、案件检索、辩论意见、代理词等,中间只有碎片式的休息。当我们养成这种工作习惯,同事、下属也会逐渐适应,中途打断的现象会越来越少。关于向领导汇报工作,我们可以主动形成一种规律性的汇报,确定固定的“时间块”。

时间损耗:违背内在节奏

第二种常见的隐形损耗:启动任务的顺序违背内在节奏规律,会导致时间损耗。

我们在前面第一章里谈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类型,云雀型、猫头鹰型和第三种鸟型。时间类型不同,内在节奏便不同。云雀型的人,其注意力、精力、情绪在早上处于巅峰值,猫头鹰型的人是在晚上处于巅峰值,第三种鸟型的人可能没有明显的巅峰期和低谷期。

我们把任务分成三种,即分析型任务、创造型任务和事务型任务,不同时间类型的人需要按照自己的内在节奏进行科学规划。如果随性安排任务类型,会经常不知不觉浪费时间。

作为一只“猫头鹰”,我在大部分时候会将高难度的分析型任务、创造型任务分配在下午和晚上。但是,有些时候由于工作需要,不得不在下午之前完成一些高难度任务。每到这种时刻,我发现时间损耗量堪称惊人。因为在整个过程中,思考能力较差,注意力集中程度也不佳,中间就一定会无效工作。外表看来,我似乎在思考、在研究、在分析,但大脑实则已断电,运转速度缓慢。本来一个小时可完成的任务,可能会耗时三个小时。

这种损耗,我们往往察觉不到。即使察觉到,可能也认为正常,毕竟,工作状态不可能是一个恒值。

实际上,只要尽可能地顺应自己的内在节奏,我们便可将上述时间损耗减至最少。

时间损耗:缺少确定性

第三种隐形的时间损耗:随机模式带来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引发损耗。这种损耗更常见于自由职业者。

某次和同事一起去外地出差,同事早上6点便起床。而当天我们的开庭时间其实是 9 点,所住酒店距离法院步行 20 分钟左右。关于起床时间,我俩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同事告诉我,她几乎每天都是 6 点起床,不管当天是否上班。除非有特殊情况,比如需要起得更早,或实在病得爬不起来。我也观察到,她基本上每天定点去律所,堪称风雨无阻,工作效率非常高。

律师更接近于自由职业,每天不需要定点上下班,不用打卡。而自由和放纵往往是孪生兄弟,很多律师会启用“随机工作模式”,几点起床、几点工作、几点吃饭、几点入睡,都是随机操作。

我自己就是更接近随机模式。如果要出差,可能早上5点多便起床了;如果上午没什么事,很可能睡到9点左右才起床。起床时间变成了“拆盲盒”,一整天的安排也同样是“拆盲盒”。

随机模式会让我们错以为自己得到了真正的自由,想怎么安排时间就怎么安排。但事实上,随机模式会导致我们每天的时间安排充满了不确定性,个体对自己的预期也处于不确定状态。有时候很懒散,有时候又很勤奋。明天到底勤奋还是懒散?很可能当晚在入睡前都无法确定。

我们的情绪状态也会受到影响,本来预期明天可以懒散一天,结果第二天被迫需要勤快。第二天,不情不愿地去工作,工作效率一定会变差。这时,时间损耗发生了。我自己在随机模式下,隐形损耗的时间不计其数。

另外,随机模式本身的不确定性,会消耗我们的内在能量。人类大脑追求“确定性”,我们因确定而幸福。

普通上班族很容易过上规律的生活。作为自由职业者,要尽可能让生活可预期,不只是起床时间,应该整体有一定的规律。 偶尔随机可带来惊喜,长期随机则导致损耗。

第四种隐形的时间损耗:盲目完成复杂任务带来的时间损耗。

我接到最复杂的一个工作任务:在 4 天时间里梳理 22 个案件。这些案件既相似又有很多不同,相似之处在于原告都是同一个公司,案由也是同一个;不同之处是被告以及被告的各种情况。要在4天时间里把所有资料全部梳理归类,撰写完成基本的文书,包括起诉书、证据目录。

在接手时,我的内心很绝望。如果给我 10 天时间,一天梳理2个案件,我肯定游刃有余。现在的问题是时间短、任务重。

我开始处理这项工作之后,错误百出,有时是套用文书模板时忘记更改信息;有时是突然发现某个案件和其他的不同,需要增加被告;有时整理好材料后发现又得更换顺序,有些材料并不需要提交;还有一次发现某个案件诉讼时效过了,起诉书中涉及的时间需要模糊化处理。第一天,在混乱中度过,不断返工,效率奇差,当天只完成了5个案件的基本梳理。

第二天,我制定了工作流程。流程如下:第一步,先初步整理材料,装订和厘清顺序;第二步,撰写起诉状及证据目录初稿,同时将发现的问题清单制作出来;第三步,材料补缺;第四步,根据新整理好的全部材料,再次修改起诉书、证据目录并补充完善问题清单;第五步,打印文书后仔细核对;第六步,团队对接。

再次启动后,因为有了流程,可以按照步骤完成,效率倍增。我在完成的过程中,还可根据实操情况多次进行流程优化。

但凡复杂任务,不能盲目启动,要先梳理出流程,并不断优化。迭代几次,流程和本次任务就可以做到高度匹配。如果盲目启动,会发现自己一直处于忙乱中,感觉自己很努力,却又看不到效果。 忙乱中,我们可能在不停地做无用功,带来的时间损耗,不可估量。

这些导致时间无形中发生损耗的事件,是当之无愧的“时间刺客”。如果你未及时观察和内省,就会被时间刺客在不经意间吞噬大量的时间。

每个人拥有的时间总量,只有一个客观数据:每天24小时。但是,你有办法增加有效时间。无论是积极使用零散时间,还是减少隐形损耗,本质上都在提升时间的使用效率。

效率高了,你的有效时间自然比别人多。拥有大量有效时间者,可以完成的事情比一般人多得多。 W0PTfXhv+CVCqGPM2IQ6iVBSj0D0gRORtaPUfSUQ2YP5WnlIdjcF8TdYw2MAdTF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