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青苗法

新法继续实施,变法派和保守派的斗争也在继续。在“青苗法”颁布不久后,两派的斗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

青苗法是在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颁布的。在颁布这个条例之前,王安石也犹豫过。因为这个条例法规涉及天下所有百姓的利益,处理好了会造福整个天下,弄不好则会扰民害民,也会殃及千家万户。最开始时,吕惠卿和王安石共同制定好非常详细的条例,然后交给检详文字苏辙审阅,并说明这就是青苗法,请苏辙尽管开诚布公地提意见,因为这还只是一个草案。

苏辙看后,对王安石说:“此法确实很好,也挺符合实际情况,可以给百姓带来利益。把钱借贷给百姓,只取二分之利,本意是为了方便百姓,不是为了取利。然而就怕出纳之际,具体管事的官吏从中营私舞弊,巧取豪夺。法不能禁,弄不好就要扰民害民了。”王安石听后,沉思了一会儿,连连点头说:“有道理!有道理!我也一直担心。让我好好考虑一下再说。”于是青苗法制定后,一个多月也没有颁布执行。

写到这里,有必要把青苗法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阐释一下。青苗法是王安石在鄞县当县令时具体实施并取得明显成效的措施。具体做法就是让农民在春天种地缺少资金即生产成本时,可以凭借自己所耕种土地的面积向官府贷款,等到秋收后再还清本息。利率是二分,即百分之二十。现在看利率很高,但当时私人借贷的利率都是百分之四十,即民间说的四分利。这样,利息就降低一半,农民的负担就不重了,因此王安石在鄞县推行此法时取得极大成功。而在借贷时也可以直接借粮食,这样就把春天青黄不接时农民忍饥挨饿的问题解决了。到新粮收获后再用粮食来交还政府,只不过是春天借十斗秋天还十二斗而已。这样还有一个最实际的好处,就是加快了政府存粮的更新速度。中国从古代就设立常平仓制度,就是政府出钱收购粮食,在丰收年景粮食价格低时多收,当出现较大灾荒时再以低于市场价卖给百姓,或者直接救济灾民。

青苗法不但使常平仓里的粮食提高了流转的速度,也使官府的收入增加很多。但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个法规,就不能不格外慎重。

八月末,京东转运使王广渊进京办事,见到王安石,说现在农民正忙于秋收和秋种,急需钱用而苦于富户的高利贷,不知新法中有没有解决这方面问题的内容。王安石一听,青苗法就是针对这种情况的,这才下决心马上将其颁布执行,并且对原有的条文进行了一些修改,特别加上“禁抑配”这一条款。即发放此项贷款一定以借贷户自愿为前提,决不允许硬性摊派,不允许强制百姓借贷,也不搞什么“指标”。九月,青苗法正式颁布。在此之前,朝廷颁布了均输法,十一月,又颁布了农田水利法。但均输法和农田水利法涉及的社会面没有青苗法广,所以,围绕青苗法的斗争最激烈,变法派和保守派的斗争以此为导火索而达到最高潮。

梁启超先生曾经深情赞美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认为这具有农业银行的性质,是利国利民的最好政策。保守派攻击最甚的也是青苗法,司马光所说的“与民争利”,主要也是指青苗法。那么它到底是否与民争利呢?其实,确实有与民争利的情况,但争得好,争得合情合理。这个“民”,就是那些高利贷者,朝廷这样的措施,农民可以二分利借到官府的钱,谁还去借四分利的高利贷呢?所以王安石理直气壮地回答司马光:“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王安石仔细研究了李参的经验,又进行一些修改和完善,再参照自己在鄞县的实践经验,才制定出青苗法。由于考虑苏辙的意见,条例制定出后一个多月也未颁布。后来因为王广渊的请求,他才正式将其颁布实行。

青苗法颁布几个月后,在全国各地出现了种种复杂的情况。有的地方严格按照朝廷的规定办事,执行得好,百姓们得到实惠,就欢天喜地,歌颂朝廷的圣明。有的地方执行得不好,苏辙预料的情况也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官吏借机硬性摊派,把百姓分成五等户,规定每户借贷多少,不借不行。结果是扰民害民,青苗法倒成为贪官污吏压榨百姓的一种工具。在这种地方,邪恶势力占上风,正直官吏提出不同意见,倒要被扣上反对新法的帽子。百姓们怨声载道,对新法当然不满了。其实,青苗法施行后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不同立场的人选择不同的典型来对新法进行评价。

现在也经常听到“经是好经,让歪嘴和尚念歪了”这样的话,“歪嘴和尚”历朝历代都不少,关键在于如何处置这些“歪嘴和尚”。

当时,大名士欧阳修任青州知州,韩琦任河北安抚使。欧阳修对王安石的变法一直不理解,对青苗法则坚决反对,认为这是朝廷向农民放钱取息,谋求利益。他最担心的是“抑配”的问题,这样必然扰民害民,而这种情况在有些地方还真的发生了。所以欧阳修连续两次上札子给皇帝,要求收回这个条例。欧阳修态度特别鲜明地拒绝实行。欧阳修是三朝元老,为人忠正博学,社会名望极高,他的话是非常有分量的。神宗有些犹豫了。

几天后,河北安抚使韩琦也上奏章专门论青苗法。文章很长,认为立青苗法的初衷是好的,可执行起来恐怕不会如愿。最容易出现的是“抑配”问题。而且有钱的人家不需要借贷,需要借贷的穷苦百姓又有可能到时候还不上钱。民间借贷利息虽高,但借贷之间不允许官府过问,完全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愿。即使到时候还不上,官府也不参与。青苗法则不同,如果到时候不还,难免官吏百般催逼,恐怕会对百姓棍棒相加,再甚者抓入监狱,如果这样,百姓将不胜其扰。

韩琦资格比欧阳修还老,地位也高,是执政的三朝元老。仁宗朝他就是宰相,英宗之立,韩琦也是有贡献的。他在英宗死时的表现神宗也知道,韩琦的忠正和果敢朝野有名,他的话分量更重。

“难道青苗法真的扰民害民?难道变法真的不应该?”神宗放下欧阳修和韩琦的札子和奏章,心潮起伏,对自己和王安石所做的一切也开始怀疑了。但他一想到整个社会的现状,不进行变法又有什么出路呢?神宗心里如一团乱麻,一时理不出头绪来。他感到实在有些闹心,就起身出殿,一个人信步而行。他忽然想到,该去看望母后了。

路上,神宗忽然想起前几天与王安石的一段对话。一天下朝后,神宗单独召见王安石,问道:“王爱卿听到过‘三不足’之说吗?”王安石答曰:“没有。何谓‘三不足’?”神宗道:“外边人纷纷说,朝廷以为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这是怎么回事?”显然,神宗觉得这种说法有点像王安石的口吻,故有此问。王安石没有正面回答是不是他说的,只是解释道:

“陛下忧勤劳苦,没有流连于享乐,这就是惧天变;陛下虚怀若谷,征询采纳人们的意见,又岂是不恤人言?然而人言固有不足恤者,如果合于义理,人言又何足恤?至于祖宗之法不足守,则本来就当如此。仁宗在位四十年,数次修改法规律条。如果法律一定,子孙就世世代代遵守,祖宗为什么还要屡次变更?”

此时,王安石的这几句话又出现在神宗的脑海中,他仔细品味着其中的深意,默默地点了点头。不知不觉间,高太后的宫门出现在神宗的眼前。

神宗的生母姓高,很有心计,是英宗的皇后。英宗死而神宗立,她就顺理成章地升为太后了。有的太后是借丈夫的光,有的太后是借儿子的光,她则既是英宗真正的皇后,又是神宗的生身母亲,她的地位和资格均无可撼动。高太后共生了六个孩子,四男两女,两女还是一对双胞胎。神宗皇帝是长子,下边还有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三个弟弟分别叫赵颢、赵颜、赵頵。高太后此时刚过四十岁,由于生活好且善于保养,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很是富态。

高太后见神宗满面愁容,就关心地询问朝中的情况。神宗摇着头苦笑,说道:“母后不必担心,朕只是因为最近一段时间事情太多,有些累,有些疲乏而已。”

高太后说道:“我听说民间甚苦青苗钱,是否罢免此法?”神宗说:“散青苗钱有利于百姓,是为了减少百姓的困苦。”太后又说:“王安石确实很有才学,但是怨恨他的人太多,不少人对他有非议。陛下如果爱惜保全他的话,不如让王安石暂时外任一段时间,等过个一年半载再召他进京让他执政。这样对陛下和他都有好处。”高太后说得很清楚,意见也挺明确。

神宗说:“群臣之中,多数是明哲保身之人,只有王安石能够挺身而出,为朝廷为国家奋不顾身,能够为朕遮风挡雨,为朕挡事。”神宗的大弟弟赵颢恰好也在旁边,就接过去说了一句:“太后之言是至理名言,陛下不可不考虑。”

神宗一听,把一肚子的怨气都撒在弟弟身上,没好气地说:“是朕败坏祖宗法度,朕是败家子,你来当这个天子好了。”赵颢一听,知道哥哥是真生气了,赔礼说:“臣弟不敢,陛下何至于说此气话。”太后见儿子动了气,忙解劝。赵颢怏怏而退,神宗也告辞出来。

在此以前,神宗也常常听到后宫的人对王安石不满甚至诽谤,但他心里明白,这是因为王安石变法直接涉及这些人的利益,得罪了他们,故不往心里去。这次不同,先有欧阳修和韩琦的奏章,接着就是高太后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他不能不动心了。

次日早朝后,神宗单独召见王安石,商量关于青苗法的事。在变法方面,一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君臣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变法大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神宗拿出欧阳修的札子和韩琦的奏章递给王安石,说道:“韩琦和欧阳修都是难得的忠臣,虽在地方而不忘朝廷百姓。颁布青苗法,本意是为了便民利民,却想不到会给百姓带来这么大的负担和灾害。朕心实在有些不安。”

韩琦生于1008年,欧阳修生于1007年,两个人只差一岁,都比王安石大十几岁,而且在英宗朝执政,是正副宰相。他们的意见神宗不能不认真对待和思考。

看到神宗忧郁的神情,王安石知道这不是个简单的事。他一目十行地浏览完两份奏折后说道:“陛下不必为此忧虑。青苗法颁布时臣也想到会有一些问题,但各地反映上来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地方说百姓非常欢迎。待臣派人下去查明后再行处理。”

“韩琦和欧阳修都是前朝执政大臣,是三朝元老,他们的话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才说的,爱卿是不是仔细考虑一下?”神宗又说道。

“此次变更法度,韩琦和欧阳修都有些不理解,他们看问题可能有偏见,这一点也请陛下明察。”王安石态度很坚定。

“各项条例是不是都重新考虑一下?另外,外面物议太多,为了减少一些物议,是不是考虑把司马光提拔到枢密院任副使?”神宗试探着和王安石商量。

王安石略思忖,说道:“司马光学识渊博,为人正直,颇有声望。可是他对变法坚决反对,他周围的人全是反对新法之人。如果给他重要职务,等于是给新法的反对派树立起一面旗帜,这样恐怕会给变法带来很大困难。请陛下三思。陛下如果对变法动摇,不想变法了,司马光确实可以大用,臣请避位。”

王安石的话带有一些情绪,但确实是发自肺腑的。

“爱卿不必多想,朕变法的决心是不会更改的。”神宗表示。

王安石回到家里,仔细想近几天发生的事和神宗谈话时的态度,他感觉得到,神宗的身上也有千斤重担,也有很大的压力,而神宗一旦动摇,一切努力将付诸东流。他感到自己太累了,想休息几天,也好考验一下神宗的态度和变法的决心。王安石递上请假的札子,说自己的身体不好,请假休息一段时间。

这时,司马光求见神宗,提出外任,因为他的意见不被采纳,在朝廷中已不起作用,请神宗恩准。其实这是变法派和保守派双方在给神宗出难题,一定要神宗拿出一个明确的意见来。神宗问司马光,能否出任枢密副使之职。司马光态度明确而坚决:如果坚持变法,他决不接受任命;如果让他接受任命,就一定要停止一切变更法度的工作。

神宗选择变法,选择王安石。司马光到洛阳去了。王安石继续主持朝政。新法继续推行,变法派和保守派的斗争也在继续,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许多新法相继出台,整个社会各个阶层都出现了骚动。由于新法中涉及面最宽的是青苗法和免役法,围绕这两法的斗争也最为激烈。尤其是青苗法,此法触犯了所有大地主大富户的利益,朝廷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把他们对贫民放高利贷剥削来的重利剥夺了,这些人怎能善罢甘休呢?这些富户和利益相关的地方官僚以及朝廷中的保守势力联合起来,对新法进行了大规模的攻击。

双方斗争胶着时,可以体会出神宗对于变法的轻微动摇,比如他要安排司马光为枢密副使。然而,宋朝建立以来,在朝廷执政和舆论监督方面一直采取“异论相扰”的策略,即让有不同意见的人相互制约,避免一个人独掌大权。纵观整个宋朝历史,确实没有一个权倾天下的大臣,真正的大权一直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或许,神宗也在或明或暗地使用着这种策略。 k4aNLxxAbuDhm95GHD9VE4zqmDMAOpUOK7qH4j3jdmaT5GgfpBf34SWG8izZ/qA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