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为什么我越想跟他沟通,他越逃避?

红梅和建军是一对中年夫妻,两人都是公务员,建军还是个领导,但红梅一提起他们的婚姻就眼泪直流。他们的儿子高考结束后,建军更是第一时间提出离婚,红梅无法接受人到中年却要离婚,死活不答应。为此,两人争吵了很久,问题一直僵持着,于是,红梅拉着建军找到了我。

红梅说,近二十年的婚姻,她也很压抑,从来没感受过幸福,因为建军完全拒绝沟通。她说:“老师,你知道吗?你跟他说话,就像在跟一个墙壁说话,连个回声都没有。他看起来每天都在家,但感觉他就是个活死人,不管你干什么,他从来都不回应,任你哭闹,都不会抬眼看你一下。”

我问:“他一直是这样吗?当初为什么和他结婚?”

她说,建军一直都话少,但那时候觉得他稳重、踏实、很独立,话少,还不会拈花惹草,没想到结婚以后,建军话越来越少,而且红梅越想跟他沟通,他就越躲避,后面发展到在家连话都不说,几乎把红梅逼得发狂。红梅说:“我有时候故意想激怒他、骂他、打他,甚至有一次,我恨得不行,直接把他的手抓起来咬了一大口,结果他把手甩开,一句话没都说,直接走了,真的完全把我当空气。我真的希望哪怕他跟我吵,跟我打都可以,他这样冷暴力,比用鞭子抽我还难受。”说着说着,红梅又哭了起来。

后来,我跟建军沟通,气氛确实也是很沉默,经过很长时间的破冰,建军才倒豆子似的一点点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说,红梅让他窒息,做什么都要管。他不想吃的东西,红梅觉得好吃就非逼他吃;他有时候不想说话,红梅就一边骂一边逼他说话。每天一到下班点,红梅的电话就来了,如果他不接红梅就会一直打。有一次,他跟哥们去喝酒,手机静音,红梅竟然给他身边一圈的人都打了电话追问他的行踪。后来他看手机,才发现红梅竟然不间断地给他打了58个电话,直接把他手机都打关机了。身边人都知道他有一个“妻管严”老婆,不想让自己惹麻烦,都疏远了他。没有朋友、没处可去的建军,每天在家都很窒息,他就像木头人似的,装着“听不见”红梅的话,煎熬地等着暴风雨过去……要不是怕影响儿子高考,他早就想离婚了。也因此,高考一结束,他第一时间就提出离婚,一分钟都不想再忍了。

我问了他同样的问题:“你当初喜欢红梅什么?”

建军的回答是,红梅当年很活泼、开朗、有活力,跟她在一起很放松,很开心。自己在跟人交往的时候确实有些被动,但红梅会比较主动,他觉得也挺好,只是没有想到结婚以后红梅越来越暴躁,越来越喜欢控制他,让他无处可躲。

建军和红梅的相处方式,我听起来都觉得特别令人窒息,一想到他们20年都在受这种“你追我逃”的苦,就觉得特别心疼。其实,这样的亲密关系,并不是单纯的爱不爱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沟通问题。这背后其实藏着“依恋模式”的伤,建军和红梅的依恋模式正是夫妻关系中最容易产生矛盾的“依恋模式”,而他们又因为不了解模式,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去应对,才导致婚姻出现如此问题。

TA不想沟通,可能是“依恋模式”的问题

依恋模式,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长久持续的情感状态,主要是受童年时期的影响形成的模式类型。依恋模式最早是由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的,不同专家对依恋模式的解释不同,但总的来说依恋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1.安全型依恋模式

安全型依恋模式对自己、他人都始终保持非常安全的情感状态。安全型是最合适的伴侣类型,他总是能找到你最喜欢的方式去回应你、配合你、引导你,共同营造出舒适的亲密关系。这类模式的人,在童年时期被安全地回应和关照过,所以,成年后他也有关照和回应自己和他人的能量。

与安全型依恋模式相反的,是不安全型依恋模式,具体细分为焦虑型、回避型和混合型,这三种类型在亲密关系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有共通的地方,那就是会让伴侣感觉到高频率的被指责、被忽视、被攻击等不安全感。

2.焦虑型依恋模式

焦虑型依恋模式是亲密关系中最常见的依恋模式,这类模式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会通过讨好、哭闹、作天作地等极端的方式去强行获得伴侣的关注和照顾,一旦得不到就会出现变本加厉的焦虑行为,他们内心的情感模式是:“我只有不停地难过,我的感受才能得到回应和照顾。”

焦虑型的人一般成长于无法给出一致情感回应的家庭,父母有时候会安抚孩子,更多时候是不及时、冷漠或者挑剔的,这种不一致的对待方式会让孩子变得困惑和焦虑,也才会养成用“作”来获取关注的依恋模式。焦虑型的人总是很黏人,总是需要不停地和对方保持联系,也总会对对方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注和照顾,在感情上很投入。

前面案例中的红梅,就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模式。她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把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弟弟身上,父母总说姐姐要照顾弟弟,很忽略她,只有她生病了,才会给她一点点关注。也因此,这种模式下的红梅在亲密关系中不断逼迫建军,以此获得建军的关注。

3.回避型依恋模式

回避型依恋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回避”,内在情感模式是:我的感受不重要,我的表达是没办法得到回应的。回避型的人通常成长于情感被忽视的家庭,在童年时期,他们的需求被父母忽略,孩子从主动提需求到不再提需求,慢慢就形成不向他人提出情感需求,也不需要对方回应自己的情感需求的模式。

前面案例中的建军,就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模式。建军的父母都特别内向,家人之间沟通特别少。在他的印象里,家人都是各忙各的,家里永远静悄悄,他也从来没看见过妈妈笑,只记得妈妈从早忙到晚,干完农活干家务,睡前还坐在床上织毛衣,织着织着就睡着了,也从来不管建军睡不睡、几点睡。所以建军从小就很“独立”,但独立背后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模式,这让他在婚姻里,既无法提出自己的需求,也无法回应红梅的需求,也就不懂“沟通”。

4.混合型依恋模式

混合型依恋模式是焦虑型和回避型的混合体,同时具有焦虑和回避的特质,和这类伴侣相处会很辛苦,因为上一秒你还感觉他热情似火,下一秒他就拒你于千里之外。体现在亲密关系里,这类人就会显得很缺爱却又特别“无情”。

混合型的人,是因为童年时期经历了时而会被很好地满足、时而自己的各种诉求完全不被理会的情况,所以在成年后,时而焦虑时而无助,时而渴望时而无情,时而依赖时而拒绝,不相信自己,也不信赖他人,对关系严重缺乏信心。

这4种依恋模式中,焦虑型和回避型是亲密关系中最常见的依恋模式,在我受理咨询的大部分问题婚姻中,很大一部分夫妻矛盾就在于焦虑型不断地“逼”,回避型不断地“逃”,从而引发婚姻的崩溃分离。接下来,我来重点分析,当焦虑型碰上回避型,这样的婚姻该如何增进“沟通”,甜蜜相处。

掌握应对措施,拯救夫妻关系中的“追逃模式”

婚姻关系中,我们会很渴望伴侣为我们改变,但事实上,让别人改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相对来说,“谁有需求谁改变”会是更合适的处理方式,当然,最好的方式是争取夫妻一起学习。比如,我们了解依恋模式,本质上也是为了更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以便有意识地在生活各方面扬长避短,获得和谐相处的亲密关系、人际关系。

1.确认彼此的依恋模式,理解伴侣的“无能为力”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焦虑型”和“回避型”如此不合拍,当初还会爱上?其实这就是我们第一章节的内容,恰恰是因为“差异”,才会产生爱情。荷尔蒙散发的时候,回避型的人会被焦虑型的充沛感情吸引,焦虑型的人则会爱上回避型的稳定和独立,这都是他们在原生家庭中缺失的,所以会特别渴望在爱情中获得。

但在一起后,鸡飞狗跳的琐碎里,原来吸引彼此的“差异”遇到原生家庭的“依恋模式”,固有的情感模式和新的情感模式产生矛盾,如果又缺乏合适的应对,就很容易引发伴侣内心缺失的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焦虑型,渴望回避型能温暖她,也因此会愤怒,你为什么不回应我?爱我就应该关注我!但回避型的伴侣并不是因为不爱所以不回应,而是他自己都自顾不暇,内心比你还脆弱,焦虑型的人还敢去“索取”,回避型的人却只能通过“逃避”来自我保护,两个同样缺乏安全感的人,会让焦虑和无助再次加倍!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需要了解确认自己和伴侣的依恋模式。

如果你是焦虑型,你的伴侣是回避型,你要知道:

(1)TA的童年是被忽视的,内心是很没有安全感的;

(2)TA的逃避,不是因为不爱,而是因为本能地害怕;

(3)TA非常害怕吵架;

(4)TA渴望被你认可;

(5)TA不敢说出自己的需求,也不敢回应你的需求;

(6)TA需要你给TA足够的个人空间去喘息。

如此,焦虑型的伴侣也就会理解,伴侣回避我,不是因为不爱,而是TA也“无能为力”,我们需要彼此扶持。

如果你是回避型,你的伴侣是焦虑型,你要知道:

(1)TA的童年是非常焦虑,没有安全感的;

(2)TA粘你、逼你的各种“作”其实只是为了吸引你的关注;

(3)TA非常害怕你不回应;

(4)TA非常渴望和你沟通;

(5)TA希望你多多表达爱;

(6)TA并不想给你压力,TA只是很想确认“你到底爱不爱”。

如此,回避型的伴侣也就会理解,伴侣之所以“作”,不是因为不爱,而是TA也“无能为力”,我们都需要爱的救赎。

2.先学会爱自己,再引导伴侣来爱自己

廖一梅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一生中,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奇,稀奇的是遇见了解。”亲密关系里,当我们了解伴侣的“无能为力”,并能产生共情时,“TA不爱我”的怀疑就会降低很多,“我不值得”的念头也会逐渐消散。很多时候,我们和伴侣的关系、人际的关系、社会的关系,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所以,原谅伴侣的“无能为力”后,我们要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自己身上。

回到开头的案例,我们也就理解了红梅和建军的无奈,建议红梅这样调整:

(1)学会更爱自己。比如培养自己的爱好、和闺蜜约会,为自己买份期待了很久的礼物,去看场欢喜的电影,等等,学会自己处理自己的需求,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

(2)伴侣无奈“逃避”的时候,选择尊重。给伴侣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努力放下自己期待回应的心,等TA调整后主动来联系你,TA自己完成了“自洽”的环节,会更愿意来与你继续沟通。

(3)当你放下患得患失的心,当伴侣能从“逃避”中稍微“独立”出来时,再积极回应、正面反馈。

同时,也建议建军这样调整:

(1)关注并理解对方的需求。伴侣哭闹、谴责、发脾气并不是为了逼迫你,也不是不爱你,那只是TA害怕你离开、不知道如何爱你的表现,在你选择逃避、不回应之前,请从心态上先尊重、理解并接纳伴侣的“缺乏安全感。”

(2)提前和伴侣说出你的需求:“我需要一些独立的空间,等我过一会再来沟通”“我想要自己待一会,等会我主动去找你”,让伴侣理解,你不回应不是因为“不爱”,恰恰是因为太爱太珍惜,但你需要自洽的时间。

(3)培养和伴侣共同的爱好。如果无法用语言回应伴侣,那么就通过行为来表达你对伴侣的爱和关注。

愿我们都能借着亲密关系,成长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安全型依恋”! iAcA6dfqMuklCL5WiIGwTdxKUFIli+xy+TtOFVx5U7Gd3LWPDvSaDLb9fTuTSor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