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1882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显赫家庭,全名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夫。
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Leslie Stephen)是一名历史学家、作家、评论家、传记作家和登山家,获得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是三一学院的荣誉院士。她的母亲茱莉亚·斯蒂芬(Julia Prinsep Stephen)出生于印度,曾经做过拉斐尔前派画家模特。
弗吉尼亚的父母在相识相恋之前各有过一段婚姻。两人婚后搬至海德公园门22号,先后育有四个孩子:凡妮莎、托比、弗吉尼亚和艾德里安。家里还有父亲和第一任妻子生下的女儿劳拉,以及母亲和第一任丈夫生下的达克沃斯家族的三个孩子。
弗吉尼亚从小在家接受古典文学教育和维多利亚文学教育,父亲教授数学,母亲教授拉丁语、法语和历史。毕竟,19世纪末,女性仍然不能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家中男性成员得以进入剑桥大学,女孩子则只能在家中客厅后面的家庭教室接受父母和家庭教师的授课。
不过,她和姐姐被允许自由进出父亲的藏书馆,接触许多文学经典,她将早年生活的回忆写进《回忆》《海德公园门》《过去的素描》中。幼年的弗吉尼亚充满好奇心,她无忧无虑,聪明顽皮,展现出对写作的喜爱,她的父母对此十分鼓励,她在之后这样描述对写作的最初看法:
我还是个小不点的时候,就在圣艾夫斯客厅的绿色毛绒沙发上,趁着大人吃饭的时候,用霍桑的方式写故事。(伍尔夫日记,1938年12月19日)
5岁时,她开始写信,给父亲讲故事。10岁时,她的生日礼物便是墨水架、吸墨纸、图画书和一盒写作工具。9岁时,她就与姐姐凡妮莎创办了家庭报纸《海德公园门新闻》,记录斯蒂芬家中的生活轶事,母亲夸她为“才华横溢”,这个活动一直持续到1895年,母亲茱莉亚去世,此时伍尔夫感受到世事难料、生活破裂,不再记录家庭乐趣,这也是她罹患精神疾病的肇因。她的情绪周期性地波动,从严重抑郁到狂躁兴奋,包括精神病发作,家人称之为“疯狂”。
她的童年创伤还包括被继兄侵犯,她在回忆录《过去的素描》和《海德公园门22号》中写到了这一点,这可能造成她对性的恐惧,并且使她终生抵抗男性权威。
母亲去世后,弗吉尼亚的继姐达克沃斯家族的大女儿斯黛拉承担起家庭责任,并负责帮助伍尔夫恢复精神正常。
打击接踵而至,1897年,继姐斯黛拉婚后在孕中去世,伍尔夫失去精神支柱,变得惧怕婚姻,害怕在婚姻中失去自我,她第一次在日记中表达死亡的愿望,认为“死亡更短暂、痛苦更少”。
1897年至1901年间,她在伦敦国王学院女子部学习了初级和高级古希腊语、中级拉丁语和德语以及大陆和英国历史课程。在这里她接触到了一些著名女性学者和女性教育改革倡导者。1899年,她的兄长托比进入三一学院,将结识到的年轻学子引见给妹妹们,其中就包括弗吉尼亚未来的丈夫伦纳德·伍尔夫,他们组成了一个读书小组,名为“午夜协会”。
1902年弗吉尼亚的父亲查出胃癌,1904年2月22日去世,一家人担心住在老宅总是睹物思人,便离开老宅,来到彭布罗克郡海岸的马诺比尔。在那里,弗吉尼亚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要成为作家的命运。同年5月,弗吉尼亚精神彻底崩溃,跳下阳台,被送入收容机构治疗。
1904年11月,一家人搬到布卢姆斯伯里,他们定期与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朋友们聚会,这个圈子包括之后与弗吉尼亚的姐姐凡妮莎结婚的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小说家E.M.福斯特、画家邓肯·格兰特、传记作家利顿·斯特拉奇、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和散文家伦纳德·伍尔夫等,也就是著名的布卢姆斯伯里圈子。
1906年,托比因伤寒在希腊去世。1907年2月,凡妮莎和克莱夫结婚,他们对前卫艺术的兴趣对伍尔夫作为作家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907年11月,伍尔夫搬进了萧伯纳故居菲茨罗伊广场29号,与此同时,伍尔夫开始创作她的第一部小说,也就是后来的《远航》,伍尔夫在这本书中尝试了多种文学表现方式,包括引人入胜且不寻常的叙事视角、梦境和自由联想。
在伦纳德多次求婚后,1912年8月10日,弗吉尼亚与伦纳德结婚。1915年,《远航》发表,两年后,伍尔夫夫妇购买了一台二手印刷机并成立了霍加斯出版社,这是他们自己的出版社,在他们的家里即“霍加斯之家”经营。伍尔夫和伦纳德出版了他们自己的一些著作,以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T.S.艾略特的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年后,1919年,伍尔夫一家购买了罗德梅尔村的一间小屋——蒙克之家(Monk's House),同年伍尔夫出版了一部以爱德华七世时期的英国为背景的小说《日与夜》。1920年,布卢姆斯伯里圈子在战后重组,名为回忆录俱乐部,专注于以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的方式记录自我,并催生了一些更有影响力的书籍。
她的第三部小说《雅各布的房间》于1922年由霍加斯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以她的哥哥托比为蓝本,被认为与她早期带有现代主义元素的小说有很大不同。那一年,她遇到了作家、诗人和园林设计师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Vita Sackville-West),薇塔是英国外交官哈罗德·尼科尔森的妻子。弗吉尼亚和薇塔开始了一段友谊,后来发展成了一段浪漫的恋情。后来,恋情结束,但二人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伍尔夫去世。
1925年,伍尔夫的第四部小说《达洛维夫人》广受好评。这个故事将情节与内心独白结合,并提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女性主义、精神疾病和同性恋问题。1928年的小说《到灯塔去》成为另一部成功的作品,这本书以伍尔夫小时候生活过的塔兰别墅为原型,运用了革新的意识流写作方式。
1928年,伍尔夫以薇塔为灵感来源创作的《奥兰多》出版。这本书讲述了一位英国贵族变成女性,历经三个多世纪的英国历史的故事。这本小说对伍尔夫来说是一次突破,这部开创性的作品受到了评论界的赞扬,成为她最受欢迎的作品。
1929年,伍尔夫出版了《一间自己的房间》,这是一篇基于她在女子学院演讲的女性主义文章,其中她探讨了女性在文学中的角色。在作品中,她提出了“女人要写小说,就必须有钱,有自己的房间”的想法。她的下一部作品《海浪》(1931)突破了叙事界限,她将其描述为用六个不同角色的声音写成的“一首戏剧诗歌”。1937年,伍尔夫出版了《岁月》,这是她一生中出版的最后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家族一代人的历史。次年,她发表了《三个基尼》,延续了《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女性主义的讨论,同时评述了法西斯主义和战争。
到了四十多岁,弗吉尼亚已成为一名知识分子、一名有影响力的作家和女性主义先驱。她平衡梦幻场景与紧张情节的能力为她赢得了同行和公众的尊重。尽管成为成功作家,但她仍然经常遭受抑郁症和剧烈情绪波动的困扰。
伍尔夫的丈夫伦纳德始终陪伴在她身边,当她在撰写最后的手稿《幕间》(于1941年她去世后出版)时,他发现她正陷入更深的绝望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伍尔夫的日记中出现许多向往死亡的内容。当时,夫妇俩决定,如果英国被德国入侵,他们就一起自杀。1940年,这对夫妇在伦敦的家在德国人的轰炸和闪电战中被毁,她为已故朋友所写的《一条爱犬的传记》遇冷,她濒临崩溃,无法继续工作。
1941年3月28日,伍尔夫在大衣口袋里装满石块,走进家附近的乌斯河,溺水身亡,直到4月18日她的尸体才被发现。她的遗体被埋葬在故居蒙克之家的一棵榆树下。
(参考《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家的一生》《弗吉尼亚·伍尔夫:传记》等作品改编整理)
参考资料
贝尔·昆汀(Bell Quentin).弗吉尼亚·伍尔夫:传记( Virginia Woolf: A Biography )[M]. 1.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2.
毕肖普·爱德华(Bishop Edward).弗吉尼亚·伍尔夫年表( A Virginia Woolf Chronology )[M]. 1. Palgrave Macmillan UK, 1988.
林德尔·戈登(Lyndall Gordon). 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家的一生( Virginia Woolf: A Writer's Life )[M]. 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伍尔夫日记第五卷:1936—1941年( The Diary of Virginia Woolf Volume Five 1936–1941 )[M]. 1.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