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寿命无常

一、修习无常的重要性

前面讲了人身难得的修法,通过修习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可以断除对现世的贪欲。一般凡夫对现世的名誉、财产等有着非常强烈的执著。如果对现世有强烈的贪心,就无法踏上真正的解脱道。解脱道和非解脱道的差别,不在于所修的法,而关键在于动机。

比如说,大家都觉得,大圆满、大手印、大中观肯定是解脱法,其实不一定。如果只为得到一些现世圆满——这一生的健康、长寿和富有而修大圆满,那么大圆满就不是解脱道,而变成了世间法。

大圆满变成世间法有没有可能呢?这是有可能的。阿底峡尊者在藏地的时候,有一天吃早饭时,他对身边的弟子说:“在印度有一个我的弟子,本来是修喜金刚的,但是今天早晨他却堕入了小乘声闻道的灭定。”弟子就问:“修喜金刚怎么可能堕落小乘道呢?”“喜金刚本身是无上密法,但是如果修法动机不对,修喜金刚的人也可能堕入地狱、饿鬼和旁生道;如果如理修法,也可以成佛。因此,发心比所修的法更重要。”同样的,无论是修大威德也好,修时轮金刚、大手印、大中观、大圆满也好,如果发心不正确,都有可能成为世间法或小乘法。

什么是世间法?世间法就是不能使人脱离轮回,只能在轮回中得到一些快乐的法。很多人认为,修忍辱、持戒、布施等是世间法,其实也不一定。如果是为了得到佛的果位,或者为了得到解脱而行忍辱等法,这些法就可以成为解脱之因,可以成为解脱道。

佛教里的三士道,是指大士道、中士道和小士道。士是指修行人,修行人有三种道路:大士道即菩萨的道路;中士道是声闻和缘觉的道;普通人为了下一世得到人天福报而修行,叫做小士道。

大、中、小三种道,是以发心来区分的。在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动机下做出来的所有事情,都叫大乘法;以仅仅希望自己一人获得解脱为前提而做出来的所有事情,都是声闻和缘觉法;为得到后世的一些世间圆满所修的一切法,都叫小士道,等于是世间法。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出世间法与世间法、大乘法和小乘法的区分界线不在外面,而是在于发心。

如果追求现世圆满的念头始终存在,在此动机下修一切善法都会成为世间法。世间法的果报,就是在流转轮回的过程中,能够暂时享受一些世间圆满,比如得到人、天人之身,同时享有健康、长寿、财富等。但是这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这种法再怎么修,仅能使人于轮回苦海中暂享人天福报,却不能令其跳出轮回,无法让人最终超越轮回的范围。如果我们不能断除对现世的贪心,则无论修五加行或任何法,都会成为世间法。所以,作为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放下对现世的贪欲。

当然,这并不是说从此以后不要去上班,不要去挣钱。要在人世间存活,上班或处理家务事是在所难免的,但这只是一种临时的生存方法,不是我们究竟要做的。我们究竟要做的,是选择解脱之路,这也是人与其他生命最大的区别。

总之,修法动机相当重要。只有认识到这些,才会愿意放下贪恋现世之心,若对它坚执不舍,是无法修解脱道的。

从目前情况看,很多居士自称为密法行者或大乘行人,实际上其所修的,多是世间法。既然是世间法,则连声闻、缘觉道都不及,自然也谈不上大乘佛法,更谈不上密法了。无论是在庙里烧香拜佛,或在自家佛堂做功课,大多数人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够健康、长寿、发财、谋就好的工作等等,以此发心任修何法,只能是世间法,不是解脱道。因此,我们首先要反省的,就是这种念头,正是它,使我们从无始以来至今仍在轮回之中流转。

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时里,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触、所感无不在轮回范围之内。明知这是轮回,现在却无法断除,那该怎么办?简单地讲,首先要找出轮回的根源,再设法断除它。若能这样,轮回也就很难继续了,这是非常重要的。

轮回的根源是什么呢?流转轮回苦海既非偶然,也非造物主安排,而是有其内在因缘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我执和贪欲现世之心。这该如何断除呢?仅仅要求我们放下就能放下吗?没有那么容易。我们首先需要理性地思维,用佛赐予的慧眼去观察整个世界和人生,从而清楚地了解到人生、轮回的真实面目,由此便会发现轮回的许多过患,发现贪恋现世的种种弊病,这时就可以放下贪执现世、轮回之念。比如,当一个人觉得某物十分宝贵可爱时,对它的贪欲就很难放下。比较有效的对治法,就是让他发现这个东西也有许多缺陷,并非像他以前所想的那样可贵,于是他的贪欲就可以逐渐淡化,最后可以很轻松地断掉,这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

第一,要修人身难得,若不这样做,就不会觉得暇满人身是很难得到的。现在是人口膨胀的时代,人口数量剧增,因而大家觉得人身好像很容易得到,但实际上多数人所得到的,并不是暇满人身。只有明白这样的暇满人身来之不易,我们才会珍惜机会,精进修行。

第二,要修寿命无常。现在我们虽已得到暇满人身,但它不是长住不灭的。它没有任何可信度,随时可以丢失,无常随时都可能到来。一旦无常来临,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得人身就没有把握了。前面也讲了,只有具足三种因缘,才有可能得到人身,若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再得人身都不可能。

深深体会到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结果,是我们修行的动力,使我们再也不会懈怠、懒惰。既然知道人身这么难得、这么无常,就会开始思考:“对我们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活着的真正目的?”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后,我们肯定会精进修行。

每个人都希望快乐,每个人都不愿遇到任何痛苦。若想没有痛苦,就要去做能够远离痛苦的事情;希望得到快乐,也要去做能够得到快乐的事才会达到目的。如果只在心里期望却毫无作为,就只是一个妄想,愿望就不可能实现。目前我们要做的,就是修行。

无常的修法可以赐予我们精进修持的动力,对修行是非常有帮助的。从善根的角度来讲,很多人都觉得念佛、烧香、拜佛有很大功德。这些虽然是有功德,但都不如修无常殊胜。佛在经中亲口宣说,哪怕是在一弹指的短短时间里修无常,所得的善根也远远超出长期烧香、磕头的善根。

如果没有正知正见,修行就不是很容易的事;如果有,修行也并非难事。所以,要想真正修持正法,首先要具备种种修行的顺缘——正知正见。

二、寿命无常的具体修法

以前讲的入座和出座之法,对修无常同样适用。当身口意的要点做完之后,按照《普贤上师言教》的观点,下一步的具体实修方法,共分七个阶段,即七种不同的思维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分?因为全方位的阐述,可以让我们从方方面面明白,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

(一)思维外在器世界而修无常

佛教讲的器世界,是指外面的宇宙,除了众生以外的一切物质,如山河大地等等。首先要观察它是不是无常。

平时我们用肉眼看一座山,哪怕连续看很长时间,也瞧不出它在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在看房子等比较坚固的物体时,同样也感觉不到其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们看上去是静止的,而实际不是这样,每一刹那都在发生变化,这是从细微的角度来说的。

从比较粗的角度来讲,成、住、坏、空,是佛教所讲的宇宙演变的四个阶段。“成”是整个宇宙形成的阶段;形成以后,六道中有了生命,他们最初是从其他世界迁移过来的,这些生命不断繁衍,直至坏劫出现,这是“住”的阶段;此后会有极大的灾难将宇宙彻底摧毁,这就是“坏”的阶段,坏劫中,一些众生也会移至他方世界;最后,整个宇宙进入“空”的状态,这时太空里没有任何一个星球,只有虚空。这一阶段过去后,宇宙又会经历成、住、坏、空,如是循环不息,周而复始。

这样观察后,就能感觉到,山川、房屋等坚固之物,也是活动的、有生灭的。所以,外面的器世界是无常的,其中没有任何物体是常住不灭的。

具体观修时,在三个要点(毗卢七法、排浊气、祈祷)做完后,就思维外面的山河大地是如何地生灭,怎样地无常。思维的结果,是可以深深体会到外在世界也是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是无常的、不可靠的。知道这些后,就可以慢慢地控制对身外之物的贪欲心。如果只修一两天,不可能有什么深刻的感受,但是时间久了,体会就会越来越深,对身外美好事物的贪欲心也就越来越淡,最后基本上就能够控制。

(二)思维有情世界而修无常

六道轮回中的所有众生叫做“有情”,有情世界也是无常的。以人为例,如果仅用肉眼观察,就很难看出人瞬间的生灭。我们经常觉得“我”存在,周遭的其他人也存在。凡夫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但实际上这些是怎样存在的呢?

通过推理可以知道,人的肉体内外,包括心识,全都是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一刹那有多长?它不是一分钟、一秒钟,而是整个世界的时间概念中最小的单位。即使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人依然在生灭。从诞生到现在这一刹那之前的一系列刹那都已经过去了、不存在了。比如五岁时、十岁时、二十岁时的“我”的身体现在何处?即使时间可以倒流,也不可能再找到那时的“我”,因为它已经彻底消失了。而现在这一刹那之后,未来的那些刹那还没有产生。那么,所谓的我、所谓的物质是什么?仅仅是一刹那。当下的一刹那叫做世界、叫做我。实际上,一刹那会不会是我?会不会是一幢房子?以我们的想法,这是不可能的,但事实就是如此。在此基础上,可以看到无常、看到空性、看到无我、看到很多很多,这些是以后的课程。现在通过这样的观察,我们要明白物质世界也好,有情世界也好,其中没有一个是不生灭的,都在一刹那一刹那地变化,这是从细微的角度来说。

从粗大的角度讲,人出生后,从嗷嗷待哺的婴儿长成天真可爱的小孩,又发育成朝气蓬勃的青年,再经由中年步入老年,最后是死亡,这期间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变化。可是,通常我们只会简单地认为从出生到死亡,“我”始终是同一个人。实际上,不要说一生当中,就是一分钟里第一秒钟的“我”与第六十秒的“我”也有很多不同。我们总觉得现在的“我”就是出生时的那个人,老年时的“我”还是那个人,然而此时的你与未来年老体衰的你完全是两回事。之所以现在我们没有这样的概念,正是因为有无明。而这些修法告诉我们,一切内外的人、物都在一刹那一刹那地生灭,都是无常,其中没有一个靠得住,全部是靠不住的生灭之法。

现在我们投生为人,住在这样的一幢房子里,向外可以眺望城市的景象。请设想,如果我们即刻换一个身体,成为地狱众生或者饿鬼众生,会是怎样的情景。例如:刚刚还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人,遇到一些死缘便突然去世,如果生前造了很多严重罪业,便可能立即投生为饿鬼;几秒钟后再看现在的城市,已经面目全非,环境完全不是以前的环境,自身及身外的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本不是先前的模样。

总之,无论从微观还是从宏观来看,一切都在变化当中。一切物质,不论身外或身内的,都不离变化。所谓的身体、生命,随时都可能毁灭,只是我们自己不这样认为。如果没有这样的变化,人身就有可能常住不灭,但它随时随地都在变。当它的第一个刹那过去以后,要有许多因缘,第二刹那才能够继续;如果这些因缘中缺少任何一个,生命都无法延续,当下便会结束。

所以,我们要知道身体是变化的,生命也是变化的,随时都可能停止。知道这些有何用处?这就是修行的动力。“哦!人身是这样难得,得了以后又是那么容易丢失,我已经有了这样的人身,可以做到很多事情,那么我现在一定要去做!如果不做的话,明天、后天、下个月或者明年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谁都没有把握。趁有能力的时候,要做的事就马上去做。”我们会有这样的念头。除非是对现世非常贪恋或非常愚蠢的人,才会对这些无动于衷。他只要吃得饱、穿得暖、玩得好,便别无所求,其他的他都觉得无所谓,然而事到临头的时候,他就不会无所谓了,到那时却一点儿办法都没有。有智慧的人看到未来将要面临的痛苦,会先做准备,否则将来怎样去面对呢?如果没有面对之法,就只有束手待毙,要是有办法,现在为什么不做呢?

例如,有些中年人想多挣点儿钱的目的,就是因为考虑到有能力时不存钱,老了孩子们又不照顾,晚年时就会面临很多困难,所以现在要多攒点儿钱,为未来做一些准备。既然为了今生的下半辈子都有这样的想法,我们为什么不为下一世做准备呢?这也是应该的呀!虽然晚年还未到来,可是我们知道它迟早会来,所以现在就要做准备;同理,后世、后世的后世也一定会来,既然会来,为什么不事先为它做好准备?这是非常重要的。

(三)思维释尊及高僧大德而修无常

释尊即指释迦牟尼佛。佛陀出世以后,三转法轮,度化了无量有情,为所有众生开示了一条光明之路;但是在凡夫的境界中,佛陀也与其他人一样,最终离开人世圆寂了。我们现在无法亲见佛陀,所能看到的,只有他的传记和三藏典籍。从显现上看,佛也是无常的。

同样,自从佛法传世以来,印藏汉等历代前辈许许多多的高僧大德也全都圆寂了,无一人仍在人间。到今天,我们也只知道他们的名号,仅了解他们对众生、对佛法的贡献而已。所以,高僧大德亦是无常。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释尊,以及修行那么好的高僧大德,也要显现无常,那我们就更不用说了。

(四)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

梵天、帝释天、大自在天等世间尊主,寿命可长达数劫,但他们也无法摆脱死亡。此外,具有五种神通的天人及仙人也难免一死。人间财势极高的诸转轮王,印度圣地从众敬王沿袭下来的数不清的国王,还有三巴拉王和三十七赞扎王等印度东西方地位显赫、财产丰富的许多国王,现在也都不在了。

在雪域西藏,自吐蕃涅赤赞普以来,已出世了天座七王、地贤六王、中德八王、初赞五王、幸福期十三代、极乐五代等,然而这些都已成为历史。

在内地自夏至清出现了很多王朝,这些国王在位时也都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为众人所仰慕。但是,现在这些也都成了历史记载,除此之外,没有一样留存于世。

如果思维这些,那我们现在的住房、受用、眷属、权势等虽然自认为比较善妙,但与以前的各大转轮王相比,却如小虫的巢穴一样易于毁损。所以应当观修,所有世间万法都不是恒常稳固的。

(五)思维各种比喻而修无常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人由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这些变化在书中讲了一些,但还不够。大家经常看新闻,从中可以找到非常合适的例子。比如,某人今天还是国家总统,下个月就可能沦为阶下囚……所有这些都说明,一切是无常的。普通人是出于好奇或其他目的,而去了解这些事;但站在修行的角度看,这些都是真人真事,特别有说服力,对修行人而言,是很好的修行教材,而且这样修出来的结果也非常踏实可靠。在社会上,我们也可以找到许许多多类似的比喻,然后一一思维。今天他做官,明天会不会还继续做?今天他是百万富翁,明天或下一个月却有可能自杀,那时他一分钱也带不走,只能两手空空地回到中阴。总之,最好在现实生活中找出很多类似的公案来思维,由此也可以体会到一切都是无常的。

(六)思维死因无定而修无常

任何人都知道自己肯定要死,对此没人会有异议,但同时很多人天生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认为虽然我会死,但我还能活很长时间,再过二三十年、四五十年都死不了,虽然这个想法没有任何理由。你有没有把握明天还活着?有没有把握下个月还活着?没有。然而我们却不愿意这样想,总希望活得久一点,便随此欲望而产生这样的观点——我可能还会活很久,但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想法。

为什么?因为死因是不一定的。死亡也要有因缘,令人死亡的因缘无处不在,随时随地都可能遇到。比如为了健康、长寿服用一些保健药品,若药没有吃对,反而会成为死亡之因。其他诸如衣服、装饰、食物等都有可能成为死因。世界上什么不能作为死亡的因缘呢?没有!总之,死因很多,随处可见,何时会遇到这样的因缘,谁都说不清楚;而且一旦遇到,在此因缘面前,我们的身体、生命都显得那么无奈和脆弱。没有一个凡夫的身心能够抵抗死亡的召唤,死亡随时都可能降临,这就是死因无定的意思。这个道理非常重要,一定要认真思维。

(七)思维猛厉的希求而修无常

猛厉的希求是指平时都不能离开无常的念头。比如,以前的那些高僧大德在出门时就会想“我这次出去后,就再也不会回来了”,在进门时就修“我已经回来了,再也不会出门”,他们都有这种感觉。其中有一位格西名叫喀拉巴,是个修行人,他修行的山洞至今仍在。在此山洞口有一丛荆棘,每次出去时,他的衣服就会被挂在荆棘上,进山洞时也是这样,进出都很不方便。一次,他准备把荆棘砍掉,此念一出他转而又想:“我出去以后,到底还回不回得来?”他没有把握,“如果再也回不来,砍掉荆棘有什么用?我最好利用这时间好好修行才对,为什么要去做这些无聊的事?”进山洞时他还是被荆棘挂到,又想把它砍掉,此时另外一个念头出来了:“我进去打坐后,到底还会不会出门?如果不出门,砍它也是无聊,干脆不管它,多修点儿法才有意义。”他就这样在此山洞修了九年,都已经成就了,洞口的荆棘还没有砍掉。这些高僧大德就是这样对待世间琐事的。

作为在家人,必须要照顾很多人,处理很多世间事务,很难完全效法前辈的行持,即使这样,也要适当地修无常,否则就无法进入正行修法。比如,每次进出家门都要这样思维——出门时要想“我这次出去了就不会回来”,进门时想“这次进来就不会再出去”,但实际上也许会回来,这并无大碍,仅仅这样想对修行都很有帮助。若不这样思维,就会觉得“这次出去了肯定会回来”,回来后又想“这次进来了肯定还会出去”,总是这样就没有无常的念头,就会一直认为自己是不会死的,可以永远在这门里进进出出。但是总有一天,你出去后便不再回来,或者回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出去,这是一定的。

那些已经看透无常的人,在死前就会做好准备。米拉日巴也说:“我因为怕死到山洞里去修死亡无常,无常修了很长时间,现在终于不怕死了。”他因非常害怕死亡而提早修行,最后就能无惧死亡。而凡夫现在是一副无畏的样子,不做任何准备,临死时却没有不怕的,但到那时再怕也没有用。

凡夫智慧鲜少,而且难以控制或根本不愿控制异常强烈的贪欲之心,故对轮回的痛苦、下一世的投生之所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实际上,大难临头之时,他绝不会无所谓的,但那时已是无计可施、悔之晚矣。相比之下,那些修行人,无论是高僧大德或是一般行人,都非常在乎生死大事,因而精进修持。当死亡来临时,对他们来说才是真正的无所谓、真正的自在,死也可,不死也可,此时生死已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就是凡夫和修行者的差别。

现在,修法已掌握在我们手里。但有些人会说,我们是在家人,要上班工作,不可能经常修行。这话说得对,但每天有二十四小时,从中抽几个小时来修行是应该的吧?也不必二十四小时全花在修行上。比如,每天早晨修一小时,晚上修一小时,或者早晚各两小时。二十四小时中的四小时用在修法上,其余的二十小时都可以用到生活上,这样总能做到吧?如果连这一点都不做也可以,但大难肯定是要临头的,无一例外。

从古至今,世界上多少有钱有势之人都一个一个地走了,无论地位再高、财富再丰,在生老病死这个生命的基本痛苦面前,没有一个人不投降的。所以,我们应该马上修行。但是有些人还是不做,如果这样,临命终时只有束手待毙。佛陀也只能告诉我们真理,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如何在轮回里寻找出路,然而找不找全由自己掌握,不找也行,佛也不可能勉强谁。可是如果现在不做,何时再有机会,谁都没有把握。大家一定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

现在就是关键时刻!有些人可以活到七八十岁,有些人只活到三四十岁;无论活多久,此生就是我们在整个轮回过程中的一个黄金时代,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这个时刻过去以后,何时能再有这样的机会呢?恐怕千百万劫当中都不可能再有。明明知道这些,却还是不想修行;道理、修法、解脱的方法全部教给你们了,却都无所谓,那谁来强迫你?我们可以观察那些旁生,牛、马、鸟、鱼,它们和我们不同在哪里?当然有很多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异,但这些不是关键问题,最关键的是人能思维将来,能够在轮回中找到一条完整的出路,这是人类的优点,旁生却没有。若生而为人,又明白许多道理,却不利用自身的特点,仅仅为了生活而活,那就与畜生没有太大差别。

这些修法不是教条!若不给思维空间,只凭我告诉你要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这叫做教条。请认真看看这些道理是不是教条,是不是佛要求这样想,所以才要这样想,而不是自己去思维。如果不是,这就不是教条,而是事实。事实摆在面前,让大家自己动脑筋分析。不论掌握的道理有多深,即使整个城市或全世界的人,都无法推翻这些理论。因为它不是教条,也不是宗教里的某些说法,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若真相明白了,我们应不应该去修?如果觉得应该,那修法就是这样。若觉得好是好,但可以慢慢去做,那么请问,我们还有没有时间?如果有,可以慢慢做,但无常告诉我们,没有这样的时间,要做就要马上去做。

书里也讲了,每天起床、晚上睡觉、走路、吃饭的时候,都要观察无常。以前的那些高僧大德吃完饭后就把碗倒扣在地上,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意味着——我这顿饭吃了以后,下一顿饭就不一定还能吃到,所以这样放碗。这说明他们时时刻刻都在修无常,把无常的修法用到日常生活里,所以人家修得那么好。因为动力很强,即使没人督促,他们都会去修。若没有这样的动力,希望你修、求你修,你也不会修的。

三、一种特殊的休息法

七种思维方法都已经讲了,这既是理论又是具体修法。正式的修法也没有别的方法,首先要把修法弄清楚,之后坐下来一一思维。因为已经全方位地说明了无常,若如法思维,一定会有感受的。有些时候,由于反复思维,觉得很疲劳,不想修了,这时可以休息。此处讲一种特殊的休息方法。

休息时,身体仍要做毗卢七法,不能躺着,内心因为刚才反反复复思维觉得很累,于是什么也不想——既不想无常,也不想别的修法,即不起任何念头,心就这样平静下来,这时会有非常舒服的感觉,非常宁静。如果前面的加行修得好,在修后面的加行中,也有可能在此宁静的状态当中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在中国禅宗里叫本来面目;在大圆满里叫自然智慧,因为不造作的缘故;在《楞伽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里叫如来藏;在般若波罗蜜多里叫大空性。不同的经典对此有不同的称呼,用不同的术语,但它们的内涵是一样的,都是形容心的本性。

前面讲了,如果加行修得比较好,即使还未学正行修法,在这休息的片刻间,依然有可能接触到本来面目。因为,那时所有的杂念都平息下来,心里非常宁静,就像水没有波浪时可以看到水底之物一样;心无有摇动时(心里没有太多杂念),很容易看清它的本来面目。要了解它,不能往外面看——宇宙为何、日月怎样运转等等,而是要回头向里观察:我到底是什么。

从出生到现在,人们总觉得我就是我,虽然心和身体持续了这么久,却从未认识到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的心是什么样的、它的本性是什么。有些人觉得这很简单,心可以思维、可以理解掌握很多知识,而瓶子等物质就没有这样的能力,只有心才有,但这并不能回答上面的疑问。问题是,心有时会胡思乱想去造业,有时又能生起善念令人得善果。有这种能力的心,其本体到底是什么?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心的综合体,好比一台摄像机,从外面看只见是个机器,只知道它可以记录图像和声音,却不知其内在的构造方法及工作原理。同样的,凡夫只知心有思维、理解的能力,却根本不了解心为什么有这些能力,它的本性是什么。

心的本质是用语言无法表达、无法形容的,要想彻底了解它,只有像中国禅宗所讲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好像从没有吃过糖的人,无论给他怎样形容其味道,也无法令他如实了知甜的滋味。同样的,我们也不可能通过语言了解心的本性,只有在这样休息之时,才有可能接触到它。如果现在看不到也不用着急,只要加行修得好,以后会接触到的。

休息时即使不能证悟,心里也不要起别的念头,静下来,这种状态保持三五分钟都可以,当产生下一个念头时,说明它已经休息好了。这时不给它生起杂念的机会,再回来从头开始思维,这叫无常的修法及无常的禅定。人身难得也有修法及禅定的分别,思维的过程叫做人身难得的修法;当觉得疲劳不想思维时,心就静下来,安住在什么也不想的状态中,这一阶段叫人身难得的禅定。下面的所有修法也都一样。

无常修到最后要达到什么标准呢?就是以那位喀拉巴格西的故事来做标准,但是我们要做到这样的标准是不容易的。适合我们的标准是什么?在没有学此法前,不觉得人身是那么无常,有那么多的不可靠。通过修法后,就深深感觉到人生随时随地都可能停止,停止以后也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人身是非常容易毁坏的,所以我要珍惜它,要去修行。这样的体会可以作为凡夫修无常的初步标准。如果你没有达到此标准,就要继续修。

修外加行最重要的是修出结果,即内心生起相应的感受;没有结果哪怕修几年也是需要的。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这些修法。虽然很多人都知道修行好,修行才能够解脱,不修就只有在轮回里受苦,但是因为对现世的贪欲心太强烈,便无法控制自己。这是什么原因?这是因为基础修法没有掌握好。大圆满、密法、净土、禅宗等很多正行的实修法当然殊胜,然而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人来说,马上修这些还为时过早。目前对我们来讲,最有用的就是加行修法。

首先要打好一个扎实的基础,再选一个正行修法,这样成就是很快的。所以,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从现在开始修行,若能这样,不可能没有结果。问题是做不做。不做就没有办法,愿意做就有办法。好像一个病人,如果他根本不接受药物,即便到死,病也不会好;如果他肯服药,病就可以治好。这些加行修法就是治愈贪恋轮回病根的良药,最关键的是肯不肯修。所以,首先不要求结果如何,只要求大家如法修持。修法时间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安排。

经书里有一个极好的比喻。有一个非常可怕的悬崖,在悬崖壁上长着一棵树,树上结有果实,味甜可口。一人用左手抓住崖上的一把草,然后不顾一切地将身体悬出崖外去摘食树果。他全神贯注于果实,忽视了手里的那把草。有两只老鼠,一只白色,一只黑色。先是白鼠出来吃掉他手里的一根草,然后黑鼠又吃掉一根,如是轮流着,而那人一心只顾低头取果,根本不管其他。如果他发现这些老鼠在不断地吃手里的草,草也越来越少,就一定不会再要美味的果子,而是回到崖上,此时他是有办法回来不堕悬崖的;但是如果他对草之增减不理不睬,只想品尝果的美味,当两只老鼠把手里的草全部吃光后,坠崖而死便是不可避免的。

这比喻什么呢?悬崖就是轮回,树上果是指五妙欲——色声香味触,手里的草便是生命,白色老鼠是白天12小时,黑色老鼠是晚上12小时。这两只老鼠每天各吃一根草说明什么?每天24小时过去以后,我们的生命就减少一天,随着昼夜的交替,生命不会增长只会减少。但人们对此从不在意,不管它有多短,只是拼命地赚钱,拼命地投入到物质生活当中,其余的全都抛在脑后。如果现在感觉到生命越来越短,而且最终要堕落,那就应该是回头的时候了,所谓回头是岸,回头就有办法。目前,“果子”不可能不吃,但可以适当地吃,现在更应该在乎的是自己的“生命”,应该是回头挽救“生命”之时了。如果不在乎“生命”,依然拼命地投入到物质生活中,只会一步步走向死亡,最终堕入恶趣。此后何时能再回人间,谁都没有把握。这个比喻很好,大家应该好好想想。

此喻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问题:人们对物欲的渴求永远没有满足之时,有了一个就希望有两个,有了两个就希望有三个……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可生命是有限的。生命有限故会用完,欲望无限故永远不可能满足。在生命的尽头就像手里的草被吃光时一样,会堕下去。那么,现在应不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有没有办法脱离轮回?如果没有,就只有坐等大难临头。然而,现在有办法,因为我们是人,此为其一;其二,诸如佛出世、转法轮、正法住世等等条件,我们都具备了。既然有办法就不应该不做,这是自己要去考虑的事。

按理说马上修行是应该的。既然人们愿意为年老做准备,但老苦毕竟非常短暂,何况也许你还未衰老就已去世,即使可以步入老年,且无孩子照顾,自己又没有钱,还有很多社会福利会帮助你。总之,人世间再苦也苦不了很久,老年的光景也只有十年、二十年左右。这么短暂的时间,这么小小的痛苦,我们为什么要那么担忧?要是现在不修,那后世、后世的后世可不是一二十年的事情,可不是一桩小事!所以,必须去修行。

另外,要想获得世间利益,可以上班、做买卖,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但不能把修法用到世间法上。所谓的修法不能用到世间法上,意思是不能为了吃、为了穿等等而修法。修行是我们精神上的依处,不是用来解决吃和穿的问题,而是生生世世寻求解脱的大事。现在好不容易才得到的修法机会,为什么要用到生活上?这很不值得。譬如,有人用黄金造了一把锄头,扛着它去挖地,这值不值得?不值得。锄头为什么要用黄金来做?用铁或其他的金属都行,黄金可以做更好的东西,为什么用来挖土呢?这是很不值得的。同样,修行可以解决生生世世的生死轮回,我们要把它用在这上面。那生活怎么解决呢?生活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去解决。

无常的修法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好好看书,看了以后肯定会有收获。最重要的,是要根据书上的意思去实修。假如一个人一定要做一件事,又没有办法逃避的话,那越早做越好,早日完成更好。你们愿意不愿意从轮回里逃出去?不愿意就另当别论。如果愿意,就是越早越好,越快越好。现在就去做,多多少少会有收获,这我敢保证。收获是什么?就是对解脱有很大的帮助。

这些加行的修法很重要,希望大家都要重视,不要总觉得正行才好,大圆满才好,这些加行不值得修,这是错误的想法。即使要做一件世间的事情,也要讲究顺序,什么先做,什么后做,后面要做的事提前来做就不可行。修法也是一样的,先要做什么,后要做什么,中间要做什么,若能按次序认真去做,每一个人都可以解脱。所有人都是有佛性的,没有一人是不能得解脱的,但什么时候得解脱,却是由自己掌握。不愿意做,就很难获得解脱;如果愿意,就有办法。

很多高僧大德是非常值得我们羡慕的。比如米拉日巴,他本来也是一个普通人,而且造了很多罪业,但他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修上去的。所以大家应该信任这些修法,对自己也应该有信心,在这样的基础上修行,必定会有很好的收获。 k/pD9AQ2dMHCkaJdaD1PttWDUVc1V5DIDedrjR6TvIo/+vmApZhcZvQpffpUEB0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