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往往认为,我原本就很擅长收拾。但说句实话,若说擅长还是不擅长,我还真就是不擅长收拾的人。在我悟出断舍离的机制之前,一直处于怎么收拾也收拾不好的状态。好不容易收拾妥当了,过不了多久又会恢复原样,日复一日都是如此。
大约15年前,我多次尝试过当时风靡一时的收纳术。去家居店买来塑料整理箱,把东西拼命塞进箱子,再把箱子塞进橱柜。可一旦拿出来一次,就会变得一团糟。想把塞在橱柜最中间的箱子拿出来,要花很大的力气,于是只能原封不动地放置在那里。我还尝试过自己动手,去制作一些小的收纳用品,不知道是不是我手笨的缘故,最后都以撂下一句“这也太麻烦了,我哪里做得来”收场。可以说,对收纳术,我已经完全改变了看法。
我开始思考,说到底, 这些物品究竟值不值得我用这么多心思,下这么大功夫,花费时间、金钱和精力去收纳呢? 想通这一点后,我学会了舍弃物品。舍弃物品后有没有整理清爽呢?由于当时我还没有“断”的概念,一直重复着扔了买、买了扔的过程,情况虽然比钻进收纳术的牛角尖里时要好了不少,但依旧无法整理清爽……这个过程,我循环往复了10年。
我在瑜伽道场里学到了“断”的概念。比如说,断食就会让人对“断”的感觉深有体会。一旦断绝了进食,就能体会到“啊,原来食物竟如此宝贵!”。通过“断”,可以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可贵,从而摆脱执念,心生感激。不过,刚开始学到这个概念时,我的想法却是“像我这种执念满满的人可做不到这一点!”。
当我略带抱怨地向一起学瑜伽的前辈说起这件事时,对方说了这样一句话:“是啊,就连衣柜里,你都塞得满满的。”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 虽然摆脱精神上的执念对我来说还很难,但若从整理衣柜着手的话,我兴许做得到! ”这便是我将“收拾”作为断舍离的一种方式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契机。
每当换季时,我们是不是总念叨“没衣服穿”?可衣柜明明被衣服塞得满满的,对不对?明明是已经不穿了的衣服,却出于某种留恋收了起来,又放置不管,形成了一种“似有若无,似无若有”的奇怪状况。这种状况让我觉得“扔掉这些衣服,是不是就意味着为放下执念付诸了‘行动’”?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了每逢换季,自己就会念叨“没衣服穿”,以及自己究竟有多少放在衣柜里不穿的衣服。 放在衣柜里的,不是“留恋”,而是“执念” 。
于是我下定决心:“既然如此,就从衣柜开始,行动起来吧!”
当我们开始将关注点放在物品与自己之间的关系上面,物品投射出的自我印象就会浮现出来。不仅如此,我们还会渐渐明白,我们如何使用物品,也关系着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说到底就是,自己随意地使用物品,就会被别人随意地对待。
比如别人会觉得“那个人用那样的东西,穿那样的衣服,所以给他的礼物也差不多就行了”。反之,如果能够借助断舍离的方式,提高自我定位,别人也会觉得“那个人的生活那么有品质,不好送给他这么粗陋的东西”。感受到周围人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可见, 筛选物品这项工作,具有改变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力量 。
进一步讲,自己如何对待自己,决定了一切。改变起初会体现在物品层面,所以如果你能和物品建立更好的关系,一切都会逐渐发生改变。从家里的衣柜和抽屉到人的意识,甚至连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慢慢发生变化。希望大家可以记住这一点。
大致了解了断舍离的过程之后,我们来归纳一下意识发生变化的过程。
首先,在初级阶段,要将“舍”,也就是筛选物品进行到底。一开始的时候,由于刚开始用与之前不同的判断标准来审视物品,所以还是会犹豫不决。下了决心,把衣服装进垃圾袋准备扔掉,却又心生不舍,觉得“要不还是等等吧,说不定什么时候还能用得上”。这便是直面扔与不扔的开端。犹豫不决的结果,就是不能痛快地“舍”,物品依旧繁多且杂乱。即便如此,如果你能继续想方设法地努力与“扔了可惜”的想法做斗争,坚持践行断舍离,判断物品需要还是不需要的速度就会慢慢加快,渐渐不再将“扔了可惜”作为不扔的理由。
在这一过程中,养成干脆利落的风格,直到你能明确地做出选择,比如“这件东西可以送给用得上它的人”“这件东西即使留着也没人会用”,这便是进入了中级阶段。接下来,你的断舍离水平就会突飞猛进,做决定这件事本身也变得快乐起来。坚持下去,物品就会渐渐变得适量。到底多少才叫适量,取决于你的生活方式与你从事的职业,很难一概而论,简言之就是让你觉得“自己能够掌控的量”,也就是“自己能够感知的量”,即你清楚家中所有物品的位置,并且能让它们物尽其用。可以说,在断舍离中,到了这一阶段,家才 从“仓库”变成了“住处” 。因为在此之前,家里都被没用的物品塞得满满的。把那些废品收纳起来毫无意义。 收纳术,应该在进入这一阶段之后再开始使用 。
有些人能够较快地进入到这一阶段,但也有不少人会在“舍”上面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一位教授收纳术的老师提倡的收纳方法是,在收纳时,要问问物品:“你想待在哪里?是想经常待在那儿呢,还是偶尔待在那儿?”以此来决定放置物品的位置及高度。我觉得这种方法很有意思。不过,在完成“舍”这项工作之前,使用这种方法是毫无意义的。和没用的物品说话,不是白费力气嘛。因此,断舍离认为,做不到“物品适量”,收纳术就没有任何意义。
把物品精简到自己能掌控的数量,意味着自己能够支配物品了。在此之前,自己一直饱受物品的困扰,换句话说,自己一直是物品的奴隶。能够掌控物品,意味着达到了“有我才有物”的状态。不过,断舍离追求的目标还要更高一点,即更进一步,做到与物品和睦相处。也就是说,开始对物品进行精挑细选。这便是进入了高级阶段,达到了高手的水平。这件物品目前自己的确在使用,也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然而还要和物品变得更亲近,即要与“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这样一来,就能做到“断”,也就是在购物时深思熟虑,东西买回来后物尽其用,让物品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这便是断舍离的最终阶段。
物品通过正常的新陈代谢,达到了对自己而言适量的程度,如果能更进一步,只留下自己精挑细选出的物品,那么此后需要舍弃的物品也会控制在最小限度。一直以来,物品总是不断堆积,塞来塞去,于是我们便总要一扔再扔,不断放手,所以才会感到痛苦。然而到了这个阶段,家里只有满足需要的最少量物品,既实用又美观。空间里错落有致地摆放着的,都是对自己而言重要的物品。这便是“无须收拾的收拾法”的最终形态。在这个阶段,空间里甚至不需要收纳用具,变成了一个收纳术根本派不上用场的世界。 这样的空间,比起“居住空间”,更应该叫作“自在空间” 。这样的空间,是对自己来说最合适,也最舒适的空间。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大家一起向着这一阶段迈进!
■断舍离给意识、环境、气场带来的变化
“断”与“舍”都属于doing,也就是行动,action。通过反反复复、坚持不懈地doing,就能进入感受的世界,达到being的状态。行动和思考是同时进行的,我认为, 从思考的世界进入到感受的世界 ,是一个重要的突破,这之后就轻松多了。
就拿食物来说吧,只要人身心健康,便可以在想吃东西的时候,吃自己想吃的东西,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因为身体的感应器能够正常发挥功能,清楚地感知到身体想要什么,想要多少。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断舍离所追求的状态。可是,如果身体不够健康,或者出现了某些问题,身体的感应器就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导致出于压力暴饮暴食、只吃同一种食物等问题。也就是说,食物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媒体总是说什么“吃这个能促进血液循环”“吃那个会造成血管堵塞”,以这样的态度对待食物,实际上这主要是怎么吃和吃多少的问题。并不能说这种食物对身体好,就一直吃个不停。也不能说那种食物对身体不好,就一点也不碰。 我们总是习惯于对外部存在的事物进行“是好是坏”的判断 。然而,食物原本也是有生命的,就算只是一块曲奇饼干,它也是用面粉和黄油制作出来的,吸收了植物和动物的营养,说“这种食物不好”,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真正有问题的是自己的食用方式。
可以这样告诉物品和自己:“是我自己的感应器出了问题。”不是物品的错,完全是由于自己错误的判断,才导致物品堆积成山,让自己动弹不得。断舍离也可以说是一种提高感应能力的方法。瑜伽中将这种感应能力称为“内在智慧”。多余物品过多,便会导致感应能力钝化。要通过行动,去开发这种能力,通过用“需要、合适、舒服”的物品取代家中“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物品去锻炼这种能力。这样一想,是不是觉得断舍离非常有意义? 即使是扔掉家中的一件垃圾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都是在锻炼内在智慧 。如此一来,无论是面对食物,还是面对居住环境,都不用依靠外部信息来做出判断,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让它们保持对自己而言舒适惬意的良好状态。我自己也还在锻炼内在智慧的过程当中,如果能和大家一起向着这个目标迈进,就再好不过了。
到目前为止,我主要谈论了如何借助断舍离让自己过上愉快惬意的生活。下面,我们稍微转换一下视角,来看看物品的大致流向。
我平时总说,归根结底,物品如果不被使用,就发挥不出任何价值。基于此,我将物品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归结如下:
物品,要物尽其用才有价值。
物品,要去往此时此刻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要待在合适的位置,才更显美丽。
如果所有人与物品的相处状态都能如此,该有多好。
打个比方,假设我们住在河流的中游,那里有许多我们曾经使用过,但现在已经不用了的物品。如果我们能够不抱着“说不准什么时候还会用到”的想法把它们留存起来,而是让它们顺畅地流向下游,流到那些“真正需要这些物品的人们”手里,该有多好。
所以,我十分希望二手店可以发挥出比现在更大的作用。这些物品当然也可以流向海外。虽说世界上有不少国家都和如今的日本一样出现了物资饱和的状况,但仍有许多国家物资匮乏,或者负担不起价格高昂的物品。是不是可以说,让物品以必要的数量出现在必要的地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物善用”。如果断舍离能够为建成这样的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就再好不过了。
说到底,物品是有用还是没用,取决于它出现在什么地方。举个浅显易懂的例子,米饭盛在碗里,会让人觉得“好美味啊”,可掉入沟渠就会让人觉得“脏兮兮的”。同样的例子还有,矿泉水装在塑料瓶里会让人觉得“甘甜可口”,可倒入尿壶里又会怎样呢?从物理意义上来说,矿泉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可我们绝不会想要喝掉它了。我感觉,同样的事情也正发生在房间里,发生在社会上。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这一点。筛选物品,让物品回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回到需要它的地方,这便是断舍离所要做的。
断舍离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所有物品都能各得其所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