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0 M2 Y8 K0
◎ R255 G252 B240
◎ #ffcf0
自古我国女性的审美标准便是肤色白晳就是美,因此在化妆历史上,约自周朝开始,妇女就将白米制成妆粉用于美白。方法是将白米混入香料磨成汁液后制成粉腻状的粉英,再经暴晒、干燥制成粉末,用此粉末来敷面,使脸庞更加白净动人。“粉”字从米从分,原意为“分也,研米使分散也”(东汉,刘熙《释名》)。《说文解字》也有“粉,傅(敷)面者也,从米分声”之说,由此可知最早的妆粉是用白米制成的。而后随着工艺、科技的进步,女性开始改用添加金属铅制成的洁白铅粉以美容。铅粉在古代又有铅白、粉锡或胡粉等不同的称呼。胡粉原指制成糊状的面脂,后泛指经过改良加工后易于保存的铅粉。古代女性流行以铅白匀面的习惯大概始于公元前4世纪时的战国时代,在楚国诗人屈原(前340—前278)的《楚辞·大招之四》中有提及当时楚国女子的化妆方法,“粉白黛黑,施芳泽只”。意思是说在脸上搽粉,用黛石画眉,又抹上香脂以增芳芬。
铅白
胡粉实为碳酸铅粉末,在古代除了用于美白外,也是绘画用的颜料。胡粉的传统制作方法是先把灰黑色的铅块置入容器内加热,再把煮沸的醋酸与二氧化碳经由气管灌进容器内,令铅块发生化学变化变成纯白色的粉末。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众诸侯国当中,唯一能与强盛的秦国抗衡的是楚国。楚国幅员辽阔,疆域西起大巴山脉,北抵今安徽北部,东及大海,南则扩及今湖南和南岭,国土几乎包括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湖南是我国从古至今铅锌矿的主要产地之一,因此很有可能是楚国女子率先使用铅白的,并带动了后来千百年的美容风潮。
因胡粉含铅金属,于是文人美称其为“铅华”。“华”原为“花”的本字,用于形容妆扮美似花容。“铅华”一词约在汉魏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如“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魏,曹植《洛神赋》)。之后常见于各朝代的诗词中,像唐朝文学家权德舆(759—818)曾有诗云“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玉台体》),用以描写妻子期盼丈夫回家的心情,内容是昨夜睡不安宁,今早又看见蟢(长脚蜘蛛,象征喜事或好兆头)正在筑网捕飞蚊,我还是好好梳妆一番吧,丈夫应该真的要回来了。南宋词人辛弃疾(1140—1207)亦有词说“杏腮桃脸费铅华,终惯秋蟾影下”(《西江月·赋丹桂》),词中的“杏腮桃脸”是指美女,“秋蟾”即秋月。而北宋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的“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描写的是以淡妆示人的美人。
成语“洗尽铅华”则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1037—1101)的《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洗尽铅华见雪肌,要将真色斗生枝。”随着时代的变迁,洗尽铅华又被借喻为女子决定远离繁华、喧嚣,回归平淡生活。
此外,敷粉并非女性的时尚专属,古代男子的化妆历史至少也有2000年。魏晋时期(220—420),社会风气开放,民间及权贵对男子敷粉化妆持接受,甚至是推崇和提倡的态度,遂使敷粉这一化妆方式在这个时期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