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0 M0 Y6 K2
◎ R253 G252 B243
◎ #fdfcf3
古代文人重视服饰美,人们常在腰间佩戴白玉饰件,并“玉不离身”(《礼记·玉藻》)。因白玉色泽洁白且质地温润,故文人们用佩玉以自醒——为人处世要像白玉一样纯洁、温润,行为操守要高尚、不越轨。
东汉许慎(约58—约147)的《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石之美者”,这一定义说明了玉与石的关系,同时又点出玉是天然石材中具有美感的石料。华夏先民非常珍视玉石,用玉石所做的玉器不但用于祭祀及葬仪等方面,而且用作服饰的配件。古人看重并流行佩戴的玉件主要是由产自新疆和阗(今和田)的白玉加工而成的,这种白玉从距今约3000年的商朝晚期开始大量从新疆传入中原。明朝科学家宋应星(1587—约1666)撰写的《天工开物》中记载有“凡玉入中国,贵重用者尽出于阗”。和田白玉又被称为“软玉”,因其质地温润,色彩纯白如凝脂,自周朝起便受到钟爱与推崇。随后,纯朴的和田白玉又被演绎成一套比喻君子德行的玉文化。如《礼记·玉藻》中的“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以及《诗经·国风·秦风·小戎》中“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说法。
美玉在传统色彩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周朝人流行佩戴玉饰,贵族及文人视玉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平民百姓则相信玉饰可辟邪。以玉料及石料制作的玉铲、石斧和石镰等生活实用工具是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的手工艺品。在殷商时代,玉器为贵族的配饰和信物,又因为是原始宗教所用的祭器而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到了周武王(姓姬,名发)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后,因有感于商朝人崇尚武力的危害,故提出了“德”的概念,认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意为上天公正无私,只会帮助有德行的人。周朝人同时强调“礼治”,而礼正是等级制度和秩序,于是开始赋予玉器道德化、伦理化和人格化的内涵,并开启了玉文化中的“玉德”时代。玉器的造型及使用方式要符合礼制,要因政治及社会等级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因而周朝的玉器设计及制作更加精美,并显露出更高的工艺水平。
周朝沿袭前朝祭祀天神地祇用玉的传统,并进一步把璞玉琢磨出不同造型、纹饰、尺寸大小及各有名堂的玉器,应用在宫廷礼祭的仪式上,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天子祭天地用的祭器体系。《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中有记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六器”是指“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此外,又用玉器的质地及色泽来区分天子、公侯、士大夫等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如《礼记·玉藻》中记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组绶是用来系玉饰的丝带,即天子佩白玉,系黑丝带;诸侯佩淡黑色的玉饰,系红丝带;士大夫佩碧玉,系纯白色丝带;储君佩红褐色的玉,系青黑色丝带;地位次于大夫的士佩近似石头的次玉瓀玟,系赤黄色的丝带。此后,历代王朝以不同质地的玉石划分等级的制度基本都参照《礼记·玉藻》来制定,其主要理论基础和观念仍然是“礼”,颜色同时要为礼教服务。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以孔子(名丘,鲁国人,前551—前479)为首的儒家明确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认为君子的道德观念可与色泽纯净的白玉相比;而“仁”是儒家道德思想的基础,因此又用白玉的温润特性来象征“仁”。尊崇周礼的孔子提出以玉德来规范君子的言行举止与人格操守,并倡导以玉德修身养性。白玉及其洁净无瑕的品质自此成为高尚、气节、质朴、美好的象征。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遂成为后世历代文化与哲学思想的主流,而寓意君子的白玉也受到各代儒士的追捧与推崇。
隋唐以后,白玉及其洁白色泽所代表的玉德文化思想潮流因朝代及时势的改变而日渐式微,并转向世俗化、艺术化和赏玩化。搜集和田白玉饰件的热潮流行到现今,白玉如今仍然是收藏家鉴赏与典藏的珍贵文玩之一。
玉人,西周
神人纹觿,西周
白玉龙虺纹管形饰,西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