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0 M60 Y78 K10
◎ R225 G123 B55
◎ #e17b37
“丹”的本义为朱砂,为华夏民族最早使用的红色矿物颜料之一。《博物志》中注有“以朱色涂物曰丹”,是说用色彩鲜艳的朱砂涂绘物品以增加其美感,其呈现的红色称为“丹”。故朱砂也称丹砂。在殷商时代,流行把朱砂磨成红色粉末,并将其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明示笔画,即“涂朱甲骨”。另外,由于辰州(今湖南沅陵县)是最早发现朱砂矿的地方,所以朱砂又被称为“辰砂”。
丹色在西周时期是主流色调之一,是天子与贵族的专用服色。天子穿的朝服称“冕服”,主要由玄冠(冕冠)、玄色上衣、 色(红色)下裳、 、朱袜、舄及其他配件构成。 又名“蔽膝”,是指一块缠在腰身前方遮蔽下体的皮革或织物。天子用的蔽膝以朱砂染就,称赤 。赤原指烈焰的颜色,亦是古时对不同色度和不同色阶的红色的统称,而诸侯、贵族则规定只能用素 。据现代学者考究,蔽膝的观念可能源自原始人的遮羞布。鞋子在古代称为“舄履”,舄为双底鞋,履是单底鞋。在周朝设有履人来管理皇帝与皇后所穿的鞋子。赤舄为天子尊用,用朱砂染成,王后的双底鞋以玄舄为上。此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朝,直至清朝建立后,满人废除汉族衣冠制度,冕服也随之终结。
周朝历代天子的御驾称“丹跸”,即漆以丹色的车驾,以示尊贵。古代帝王出巡时,会实施交通管制,禁止人车通行并要退避三舍,称为“跸”。《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中有“县人来,闻跸,匿桥下”。故事是说,汉文帝在长安城出巡,快要经过中渭桥时,有县民无处可躲,只好躲到桥底下。古代权贵的座驾流行插上染成丹色的羽毛旌旗以表示身份。彩染羽毛的方法在《周礼·冬官·考工记·钟氏》中有记述:“钟氏染羽,以朱湛丹秫。三月而炽之,淳而渍之。”意思是说,染匠钟氏给羽毛染色时,先把朱砂和秫在水里浸泡三个月,然后蒸成染色用的浓稠汁液,再用来彩染羽毛。秫(shú),是指有黏性的谷物,在给羽毛染色时可作附着剂使用。帝王所居的宫廷称为“丹阙”,红色的台阶称为“丹阶”。
先秦时期,色彩象征意义已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倾向,例如在《诗经·秦风·终南》中用“颜如渥丹”来形容红润的面色,渥是浓厚之意。在古代,妇女将用朱砂粉末抹红的美唇称为“丹唇”。亮丽的丹红色到了唐朝又成了时尚颜色之一。著名的唐人传奇《莺莺传》(唐,元稹,779—831),写的是张生与崔莺莺相恋的故事,其中有诗句形容莺莺一身亮丽的衣着:“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龙。瑶钗行彩凤,罗帔掩丹虹。”意为莺莺脚踏嵌有珠玉的鞋子,身穿绣有花形图案和龙纹图案的衣衫,秀发中插戴着彩凤钗,肩披丹红色的轻纱帔子。
美艳的丹红色随着朝代和世事的变迁又衍生出不同的含义,并反映在古诗文的字里行间。“丹心”用以比喻赤诚的心,如“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魏晋,郭璞《游仙诗》其五)。“丹心”亦象征忠贞爱国,烈艳的丹红色被隐喻为悲壮与高尚的爱国情操。如南宋陆游(1125—1210)的《金错刀行》中写有“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南宋覆灭后,不想当亡国奴的诗人文天祥(1236—1283)在元大都(今北京)就义前,曾写下“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的著名诗句。而“丹枫”是指在秋风中变红的美丽枫叶,如“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唐,李商隐《访秋》);陆游也留下“漠漠渔村烟雨中,参差苍桧映丹枫”(《秋晚杂兴》)的美句。
丹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