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55 M0 Y35 K15
◎ R105 G179 B164
◎ #69b3a4
青铜色是铜合金的颜色,是我国金属冶铸史上重要合成金属的颜色。青铜色在传统色彩中历史久远,随着标志着华夏文明从史前的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时代的青铜器的推广,青铜色也成为西周时期最重要及流行的金属色。青铜色是为周天子、贵族和礼教服务的高贵色彩,青铜器在当时也是代表特殊的社会地位和等级的金属器皿。
铜是地球上较早发现的金属元素,是人类数千年来最常使用的金属材料之一。天然的铜金属矿物呈红黄色泽,所以铜又称为“红铜”或“黄铜”。而青铜是指红铜与锡或铅组成的一种合金,这是金属冶铸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又因这种合金的颜色偏灰青色,故称其为青铜。世界上最早开始使用青铜合金制造工具的是中东的两河流域地区和古埃及等地。古希腊在约前3000年,我国在约前2000年进入青铜时代,欧洲其他地区则迟至约前1500年。
据现代考古学者研究,西方传统铸铜技术以失蜡法(lost-wax bronze casting)为主,而华夏先民使用的铸铜技术是范铸法(piece-mold)。因东西方所使用的技法有差异,所以推断我国古代的铸铜技术是独自发展出来的,而非受到西方的影响。
在我国的金属冶铸史上,青铜文化始于夏朝,商周两朝是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又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与发达,青铜在商周时期已被广泛用来铸造帝王所用的祭祀用具、礼器、兵器以及贵族用来彰显威仪的装饰品和生活用具。商朝早期的青铜器多为酒器和炊食器,大多有仿制自陶器常见的图纹,有饕餮、龙、夔(kuí,传说中一种貌似龙形的怪兽)。商朝后期多铸造大器,铸铜地点散布各地,但以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的殷墟为生产中心。
卷体夔纹蟠龙盖罍,西周
何尊,西周
鸭形尊,西周
贯耳壶,西周
周朝人在约前11世纪灭商以后,接收了大批商朝会手工艺的俘虏,其中就包括铸铜的工匠,这为周朝铸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西周初期,青铜工艺及艺术风格主要传承自商朝。到了第三代君主周康王(姓姬,名钊,在位时间为前1020—前996)时期,周朝的青铜器工艺才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且增加了不少新品种。比如盛放菹(zū,即腌菜)及调味料的铜豆器,盛放黍、稷、稻的祭祀礼器簠(fǔ)等。而在周朝的各式青铜器皿中,唯一少见的是酒器,如爵、觯(zhì)及觚(gū)等,因为周朝人认为,商朝之所以亡国,是由于统治者太过沉溺酒色,耽误了国事。《尚书·酒诰》中有“厥或诰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句中的“群饮”是指聚众酗酒,“佚”是放荡淫逸,“执拘”即拘捕。所以周人禁酒,民众若不服管教,“搏而戮之”。因此,大多数的酒器到了西周随着时间推移就逐渐被淘汰,最后消失了。
簋(食器),西周
周朝青铜器的另一特色是铸刻铭文,铭文又称“钟鼎文”或“金文”。鼎是祭祀祖先时用来盛放食物的祭器,鼎上的刻文内容主要是记述当时王公征伐、帝王赏赐、册命、律法及契约等事。而当今典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的大盂鼎是目前所见西周时期的最大青铜鼎,器内壁铸文19行291字,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前998年)九月册命贵族盂之事。
乳钉纹编钟,西周
盠青铜方彝,西周
兽面蕉叶纹鼎,西周
青铜器在周朝发展及流行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藏礼于器,铭贵贱、别等列”。西周初年,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因受封于周朝人故地周原,被称为“周公”)为了使周王朝能长治久安,制定了礼乐制度,即等级制度。该制度将社会各阶层的言行举止、生活方式、政治活动等各个方面全都纳入合乎法律的礼乐制度内,而青铜器则被定为礼器(依据不同场合规定而使用的礼仪容器)。正是这套严明分级的国家礼仪制度,让西周成为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而这铸工精美细致、纹饰繁丽丰富、造型风格雄奇的青铜器不仅反映了周朝人的审美观及他们所崇尚的颜色,还为我国艺术史留下一抹绚丽的色彩。
我国的青铜文明经历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四个时期,持续近2000年。一直到秦汉时期,随着青铜被铁、瓷等其他新的材料取代,青铜色才黯然失色,流行力度逐渐减弱,青铜器以及为特权阶级服务的金属灰青色自此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