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国人的气质

一、为何要谈中国人的着装气质

我在本书中将“气质”定义为一种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既包括了整体仪容仪表,也包括了言谈举止,透过这些表象,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人内在的本质。在我看来,“有气质”并不等于俗称的“漂亮”或者“身材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碰到过一些我们觉得很有气质但绝对不是通俗意义上的漂亮的人。

在这里,我们谈的民族气质,则指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性格、文化及外形特征。

为什么我们要谈中国人的气质呢?我认为这是我们作为中国人,于公于私都应当探讨的一个问题。

于公,我国近几年都在强调“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并计划在 2025年前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无论是当下的“(中)国风”热,还是“国潮(牌)”热,都说明了当下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已经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聊中国文化,更希望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对“中国式”的生活方式做出具体的实践,这也包括了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服饰。一个典型的案例是,虽然汉服的爱好者在多年前就存在,但数年前我们很少看到有人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汉服,而今天,我们不仅能在地铁、商场、风景区看到穿着汉服的男生、女生,还有专门为汉服爱好者组织的大型文化类活动。

于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经常出国旅游、办理公务,更多的中国人对树立自我着装形象也更为重视。比如,以前的明星可能只想穿国际大牌的服装,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明星会特别选择中国的设计师品牌出镜。对于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商务人士以及其他作为中方代表对外交流的中国人士,都会思考“我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来凸显自己的中国人身份呢”。但同时大家又不希望着装选择仅仅局限于中山装、旗袍这样具象的传统中式服饰。很明显,大众更希望看到更加多元化的中式服装,也就是现在我们行业内常常称呼的“新中式”服装。

也因此,在我们谈究竟什么样的衣服适合中国人时,我们需要先了解中国人的气质到底是什么。

二、何为中国人的气质

以目前已出版的著作来看,最早正式谈“中国人气质”的是一位美国人。这本书的名字就叫《中国人的气质》 ,作者是在中国生活了大约 50 年的传教士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1845—1932)。他是最早向西方系统地介绍中国人、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西方人之一,同时也是对中国人很友善的一位西方人士。正是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动下,美国于 1908 年正式宣布将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用于资助留学生去美国留学。《中国人的气质》是一本难得的可以客观看待中国社会与中国百姓的书,它既没有盲目的赞美,也没有毫无事实依据的乱评,所以至今都还在出版。

虽然明恩溥观察的是近百年前的中国社会,但其许多评价依然很适合今天的中国人。在明恩溥的描述里,中国人勤劳、坚韧不拔,非常孝顺仁慈,做事情讲究灵活的同时却也很固执;与此同时,中国人喜欢讲面子,说话拐弯抹角,做事缺乏诚信也是他认为需要改善的问题。

另外一本值得研读的关于中国人气质的书是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与明恩溥一样是一个精通中西文化的人。他少年时期就在欧洲游学,熟练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多种语言,长期通过西方媒体为中国人发声。虽然这两部作品都著于百年之前,但时至今日读来,依然令人感慨大家不愧是大家,他们的作品总可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根据中西文化与哲学的相关理论,我将中国人的民族气质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这些特点都影响了我们的美学观念从而影响了我们的着装意识。

(一)骨子里的不同:中国人的“和谐”与西方人的“科学”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伟大的历史,且人类也共享许多普适性的价值,但客观地说,中国人在骨子里与西方人确实不太一样。这种不一样,是从根本的思维开始的。如果我们要分别为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打一个关键词标签,且这个标签能让我们与西方人显著分开,那么“和谐”是对中国人最好的描述,而“科学”则是对西方人最好的描述。

“和谐”的意思就是指和周围的社会关系处于和平的状态,这具体包括了:

①避免冲突;

②和周围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③花费时间与精力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

④通过个人关系建立商务关系。

中国人对“和谐”的热爱体现在方方面面,但由此思维引出了我相信中国人都很熟悉的两个关键词:“关系”和“面子”。

“关系”

学者YANG [1] 将此定义为“指基于双方的兴趣与利益所建立的人际关系”;Lee等学者 [2] 则认为它是“根据互惠互利原则建立的个人间的关系”;也有人认为,关系既是“社会资本” [3] , 也是“社会资源” [4] ,关系在我们的社会无处不在。

“面子”

面子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也无所不在!酒桌上,如果你被邀请喝酒,你不喝,你就是“不给人面子”;办公室,你要是当面反驳你领导的观点,那你是不给你领导面子;即使是陌生人间,请对方给自己一个通融,也是“给面子”。希望别人给自己面子,自己也考虑到给别人面子,也是我们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文化现象。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好奇,难道西方人不讲究“关系”和“面子”吗?他们当然也有,但两者的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人对关系的维护,“关系”与“面子”比“真相”更重要。就拿职场来说,如果我们的领导说了某些话,其实我们作为下属并不认同,甚至认为这种言论根本就是错误的,但下属大概率都会保持沉默。这个沉默的原因,一是我们认为维护好和上级的关系更为重要;二是反对领导的意见也是不给领导面子。但在西方社会,大多数人不会为了不伤害关系而违背真相,他们大多会当面说出事实情况,而不是为了维护关系不去点破问题。而这也与他们的基因相关,西方文化的基因是基于“科学”,所以他们通常是用理性思维来思考问题,喜欢用严谨的逻辑来辩论,对于他们而言,挖掘真相并坚持真理比维护和谐的关系更重要。

而这些思想同样影响着我们的着装行为。举例来说,正是我们中国人的和谐思想基因,以及对关系和面子的重视,让我们特别看重“集体观”;而西方则大多是“个人主义至上”。

这体现在着装上便是,中国人着装时,总体很在意“周围人怎么看我”,买衣服的时候也多会问周围人的看法——“好看吗?”“怎么样?”一旦有一个人说“不好看”,自己可能就会很受影响。大多数中国人很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希望自己在集体中太特别,鹤立鸡群,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被视作集体观的一种表现,体现在着装中就可能相对显得比较保守。而西方人在着装方面,更多的则在意个人感觉,甚至尽量穿得个性化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

爱面子在着装方面还体现在喜欢相互攀比,这点尤其在年轻人和年长者居多。大学生住宿舍,如果同学或者同寝室的人买了某双名牌球鞋,自己也特别希望有一双,或者至少那个品牌要比对方好。

(二)含蓄表达

中国人的文化,乃至整个东亚文化,都属于“高情境文化” [5] 。“高情境文化”指人们相互之间沟通更多是含蓄的、模糊的,需要自己去内化思考对方说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与之相对的则是“低情境文化”,这种文化中,人们的沟通是直接与清晰的,西方文化主要属于这类文化。明白这一点也会让我们理解为什么那么多外国人刚来中国谈生意的时候,都会提到自己不太理解中国合作方的意思。谈判当中,中国人很少直截了当地拒绝对方,很可能会说“以后再说吧”“我们再商量下”“再看看吧”。如果都是中国人,你会明白这就是对方在婉拒你的意思。但是不明白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大概率就会真的耐心等候对方再次邀约自己进行谈判……

而我们在美学上的表达也是这样“含蓄”与“低调”的。

中国美学大家李泽厚先生将“含蓄美学” 视为中国传统艺术中重要的美学标准。他认为这也是儒家学说中“仁爱与真诚”的体现。他认为“追求相似与不相似之间的微妙……相似(现实)阻止了感官的完全抽象或完全自由的联想”。 具体体现在我们的传统服饰, 无论是上衣下裳还是一件裁到底的长袍式服装,最终都是运用了“似与不似”的概念, 让人的身体以隐约的形式透过轻盈的面料显示出来,因此中国传统服饰是平面的,不显 露人的身材的,而不是像西方的服饰那样直接立体地展现个人身体。

(三)避免不确定因素——保守

中国人骨子里也更倾向于避免不确定因素。从人的本性来说,大多数人都不喜欢不确定因素,我们都更喜欢稳定的、可预见的环境,但中国人会更在乎这点。 从美学倾向 来说,这种为了避免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大家穿衣更加保守。 比如大多数人都更愿意尝试自己熟悉的穿法,而不是自己不熟悉的规则,比如新的色彩、新的廓形。他们担心这种新的尝试,可能会导致某种风险的增加,比如被别人奇怪的眼光盯着。与其如此,选择现有的、传统的,至少是安全的。

这种趋于保守的基因,一定意义上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年轻人的文身、破洞牛仔裤、甚至穿着异性服装会被一些年长者反对。在这背后,与我们的儒家文化根源也有一定的关系。儒家文化非常强调社会道德与伦理规范,而着装自古也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一部分。事实上,这也并非中国独有,西方在历史上也曾将着装与人品、道德画等号。不过西方随着几次社会思潮运动,人们打破了许多传统的规则。比如英国的“摇摆伦敦”就是这样一种运动。“摇摆伦敦”是一场由英国青年人发起的旨在打破所谓的传统文化的反叛式文化思潮。即使你不身处文化产业,你也一定知道甲壳虫乐队(The Beatles)、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在时尚产业方面,伦敦在这个年代所创造的最有名的一款衣服就是至今依然风靡全球的迷你短裙(Mini-dress),由英国设计师玛丽·奎恩特(Mary Quant)所创造 。这种刚刚盖过臀部长度的裙子,充满了活力,是对青春最佳的诠释,也是大胆暴露女性身体的表现。“摇摆伦敦”还号召“性解放”。而朋克时尚之母维维安·韦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正是受“摇摆伦敦”思潮的影响,才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设了她那家著名的名为“SEX”的时装店铺,并逐步形成了其特有的混合了摇滚、朋克的时尚风格。当然这不代表我们也需要向他们学习。 对于依然比较主流的社会习俗与认知,一方面我们应表示理解,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应该 尽量避免以服饰来论断人的道德。

[1] Yang, Mei Hui (1994). Gifts, Favors,and Banquets.The Ar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 ,Itahaca: CornellUniversity Press.

[2] Lee,Dong-Jin,Pae,H.Jae and Wong,Y.H.(2001),‘A Model of Close Business Relationships in China’,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35(1/2),51–69.

[3] Bian,Y.J.(2001),‘Guanxi Capital and Social Eating in Chinese Cities:Theoretical Models and Empirical Analysis’,Lin,N.,Cook, Karen and Burt,S.Ronald(eds.), Social Capital:Theory and Research ,275-295,New York:Aldine de Gruyte.

[4] Luo,Yadong(1997),‘Guanxi and Performance of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in China:An Empirical Inquiry’,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37(1):51–70.

[5] Hall, Edward. (1973), The Silent Language ,New York:Anchor Books. 5U0NiaayCmFFRtv4LSadl+2a932jTbCLBrxjdYU+7UG9NZU+V2khdm2GdnUU/Av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