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几年里大家都在倡导“极简主义”,生活的富足让人们厌倦了纷繁的物质生活,想要放空、缩减、停歇。剪除物欲,让自己满足于有限的选择中。
但这两年,大家开始纷纷抛弃“断舍离”,更多地在家里囤积物品。而有序的整理收纳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很庆幸,我在十几年前就领悟到了这一点,并坚持遵循着自己的留存之道。
所以,我的家可以像个小小图书馆,随时触摸智慧;可以像个小型博物馆,承载着我的温暖和回忆。如果仅是为了“控制物欲”就清理物品,岂不是会辜负过往的岁月。
各种复古饰品的收藏,同样蕴含着“卞栎淳式”浓烈的色彩
不需要极限选择,而是为自己的需要去留存,是富足的,也是自在的,这是整理师这份职业带给世界的最大意义。几万件物品形成独属于我的“生态系统”,有机地在居室的各个空间里被使用着。
那么,要如何处理物品的“极繁”?我在家中做了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空间规划设计:
划分动静区域
一层是动区,用于休闲、娱乐、用餐、会客。二层和三层是静区。二层属于“心流区”,是舒展内心的小天地;三层是睡眠区,赋予夜晚静谧而美好。
设置“顶天立地”柜
不仅从空间上更好地利用了储物空间的格局,同时在视觉上也有效利用了视觉完整性,使空间做到既能收纳又美观。
物品上墙
平面一平方米,占据的是生活;立面一平方米,俘获的是心灵。将自己心爱的摆件、画作、小物件进行立面收纳,可以减少很多平面空间的收纳烦恼,还可以为空间增加独特的氛围感。
收纳边界
利用柜子与盒子等收纳用品,分隔物品的最大容量边界及单品的最大存储边界,让每个物品都有自己的家。这样即便是不常来的客人想使用某件物品时,每个家庭成员也能瞬间说出它所在的位置。
适当的空间规划哲学,可以帮助自己把握生活的每条脉络。家庭中所有区域都承载着各自的功能,都有各自的使命,认真规划每一个空间,帮助家中每一样物品“寻道归正”,进而重获心灵自由,通过整理物品来梳理亲密关系。享受极繁带来的惬意生活,与家人共享这种富足的快乐,这是我理解的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家庭观念。
享受极繁,也是我为幸福下的定义。
我的家包含了我对生活的千千万万个期待与想象。每一层都有不同色彩的故事,每一层都有一个梦。这栋房子是在为自己造梦,融化热情,描摹梦境,在色彩的迷宫中创造传说。
每位造访我家的客人,哪怕十分了解我的风格,也依然会为我家浓重的色彩而啧啧称奇:“这样会不会太艳,会不会显得太饱满?”我都会笑着说:“看我未完成的画作,取色和笔触要更加大胆呢。”
我们已经习惯了平淡的生活,似乎在外面的世界接收了太多的信息和情绪,回到家后要将其迅速清空,在一夜的休息中经历重重的梦,醒来后再次冲入纷繁的世界。
家不再是生活的中心,家变成了中转站。
在整理过众多个家庭空间后,我更加觉得家中多姿多彩是多么重要。
身为整理收纳师,我深知颜色对人的影响有多么重要,甚至认为色彩是有味道的。色彩蕴含着情绪,而情绪也可以通过色彩来展现。
我家用卡布奇诺色、春意绿色和墨色分别表达了三个空间的三种情绪。
女儿画画时说:“妈妈世界里的色彩,比我的还要多。小时候,妈妈给我买各种颜色的衣服,我童年的记忆是色彩斑斓的。”
色彩赋予家不同的情绪
家的主体完成整理后,有位朋友评论我的家是一个私人家居博物馆。
作为中古爱好者,我有很多件中古物品和陈年物件,有的是亲自淘的,有的是与故友交换的,有的是孩子小时候亲自制作的,还有亲友送的……我还有上千件衣服、上千本书、很多琉璃杯和瓷盘、很多件复古饰品,每一件物品都拥有悠长且值得回味的故事。
我并没有执着的物欲,家里的收藏总是保持一定的数量,但当遇到美好的物品,其让我心动不已时,我就会珍惜那一刻的心动,让它们及时加入我的家。当部分物品超过了预期,可以给更需要的人时,我会毫不犹豫地把物品送到更珍惜它们的朋友手里。
我的家,永远处于动态的平衡中;我留下的,都是于当时的我而言最珍贵的。
不是刻意陈列的才是家居收藏,家里使用的每一个物件都具备收藏和使用的双重功能
很多人问我:“作为整理师,除了空间规划,是否还有其他维度的规划?”
当然有。
我的规划设计以一生为尺度,以现在为轴心,以家人为边界。以一生为尺度,每个今天就会变得微小,很多现阶段难以释怀的事情便会看淡,考虑的都是长远的幸福,就更加平和自在;以现在为轴心,是珍惜当下,不错过每一个现在,为记忆留存最值得的东西。
就像很多人开始整理的时候,只聚焦于如何整理物品,而我一直在强调空间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从空间格局入手,就会发现,原先关注的问题就会变得很小、很具象。整理的思维应当在最开始就融入设计,融入每个家庭成员的需求,才能让人们在家里更舒适地生活。家是一家人的家,不是一个人的家,为家做设计规划的时候,永远都要记住这一点。
卞栎淳与女儿
书房的拱形隔断像是城堡的城门守护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