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公园是高密度城市或社区中的小尺度空间,具有选址灵活、面积小、分布零散的特点,可以见缝插针地出现在都市中,为周边人群提供服务。具体而言,口袋公园占用的是城市“边角料”空间,投入的财力有限。同时,其小巧多变,能够随着周边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设计、风格甚至用途,从而塑造更有价值的场景。构建城市的口袋公园体系,是一种改造效果较好且投入较低的“都市针灸”方式。
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为设计注入新的活力。苹果公司位于美国纽约第五大道的旗舰店经过整修,在前广场大量使用了节能环保和再生能源新技术,包括摄影、音乐、编程、艺术与设计等。
9 个漂亮的创新公共艺术装置呈网格状排列,让游客可以与城市天际线互动。无缝的曲面造型既能坐着休息,又能在镜中看到反射的城市建筑。其内暗藏循环冷却系统,在吸收太阳能时也能防霜冻,可以全年使用。镜面玻璃还能将两倍的太阳光反射到店内,把现场看不到的元素转化为景观亮点。
广场的中央是独特的玻璃立方体,象征着活动中心,引导人们进入下面的商店。访客顺着圆形升降梯或不锈钢楼梯来到立方体下方。这些楼梯与升降梯的零件都由镜面不锈钢制成,反射出周围的景观,创造出令人兴奋的刺激体验。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他认为空间的运作方式不仅要与外部沟通,还应与自然环境沟通。他设计的马丁庄园,展出了日裔美国艺术家金子润的 7 件团子陶瓷雕塑。圆润、充满活力的户外装置展览主题为“之间”,代表两件事物之间的空间,它不是一个分离的界限,而是代表着一种关系。
赖特的作品之所以出众,是因为他对空间和规模的大胆探索,以及对材料的细致运用,从而创造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具有纪念意义的陶瓷雕塑也通过这个展览重塑了马丁庄园,让我们能够以充满活力的新方式与建筑进行互动。
室外的草坪空间是公共艺术的最佳展示舞台,绿色的基底可作为多元艺术作品的背景,有利于实现多样、多变的景观塑造,十分具有吸引力。
自然材料的艺术雕塑更能与环境融合,这类雕塑或者装置对建筑的室外空间具有重塑的作用,能促进人与建筑的对话、互动。
连接深圳当代艺术馆和购书中心之间的市民广场,经过一番改造后,在雨中和阳光下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效果,既有日式枯山水的景致,又有中式园林步道铺砌的手法,其本身也是大地艺术的一部分。拱起的“山坡”为儿童提供了户外滑坡的场地,周边还有戏水池。
在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的艺术街角,有一个色彩鲜艳的公共艺术装置,60 多种渐变色的PVC网格横幅悬挂于支架上,在风中摇曳,相对移动时会让人产生错觉。当阳光照射时,透过它们的交叠,又能产生不同的色彩碰撞,很是特别。
城市的复兴需要公共艺术的支撑,而公共艺术是世界多彩文化的一部分,相比那些悬挂在美术馆里的名画,各种矗立在街头的雕塑是最接地气的艺术形式。立面高耸、规则的摩天大楼成为艺术品的背景,从中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与精神面貌。下图为上海复兴艺术中心。
大型雕塑或艺术作品展示在街头拐角处,有利于营造场所的艺术氛围,这类作品一般形式简洁,以几何造型为主,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能调动人的情绪。左上图为上海复星艺术中心前的雕塑,其余为美国纽约曼哈顿街头的艺术雕塑。
互动型的雕塑越来越受到城市居民和游客的喜爱,在传统街区多形成沉浸式“打卡”场景,在现代商业街则成为快闪、行为艺术、户外展陈的媒介。
1973 年,中国台湾艺术家杨英风的重要作品——东西门(OE 门)被放置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华尔街上。在简洁的方块造型里挖出一个正圆形,正圆形有如镜子一般斜置在前端,具有东方“以空为镜”的哲学美感。虽已是 50 年前的作品,但其提出的景观雕塑这一概念,成为环境艺术的核心。
在高密度城市语境下,为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在遵照场地空间限制的前提下,自然要素被垂直地编织到建筑内部,甚至延伸至外立面和屋顶,形成相互连接的公共景观空间和生态系统,为使用者提供了丰富的绿色空间。如新加坡的“1- Arden 食物森林”,将现代建筑的线条和立面与该地区的热带景观特征融为一体,并作为亲自然城市实践,水果、蔬菜、药草和花卉种植在 5 个不同的主题地块,不仅为大楼内的餐厅提供新鲜食材,还可用于工作、漫步、休息、锻炼或举办活动等。
“绿洲”的垂直景观模仿了热带雨林的植物层次:叶片的生长层级与植被层内部的光照有着直接关联;叶片较大的耐阴植物出现在“雨林层”,对直射光的需求较少;上方的树冠层即雨林层的“屋顶”,主要配置了叶片较小的树木。
作为成都穿水公园的首段,设计延续生态模拟的手法,在狭窄的线性场地中,利用场地高差巧妙引水,并将水与景结合,打造成一处蜿蜒多变的互动水景空间。用具有高度可塑性的水洗石塑造多曲面的墙体和地面,模拟自然山川形态和流水冲刷的肌理。
水线旁是一条掩映在绿荫之下趣味盎然的水溪走廊,其中暗藏着多组水泵机房与过滤设备。水瀑、涌泉、跳泉、雾泉……水元素丰富,随机触发互动水景装置,为空间带来多元的互动体验。
作为美国纽约门脸的麦迪逊广场,其草坪是城市艺术家们展示作品的舞台,常年有各种互动式展出。如建筑师林璎的装置作品“幽灵森林”,在公园草坪上架起了 49 棵枯死的大西洋白雪松,与周围成荫的绿树形成鲜明对比。作品象征了因极端天气而死亡的大片森林,提醒人们关注气候变化和栖息地的丧失。
美国雕塑艺术家休·海登的公共装置作品——Brier Patch草地课堂,由 100 张环绕式的桌子组成,整齐地排列在如同小学教室的网格里。每个单体雕塑上都有独特、枯败、覆盖着树皮的树枝从桌上伸展出来,创造了一个由椅子和树枝织成的网,无法穿透。这个隐喻性的作品暗示了教育的不平等。
美国格伦代尔国际象棋公园(Glendale Chess Park)曾经是一个连接剧院和停车场的乏味“过道”,经过定制化场景设计后,现已成为社区国际象棋爱好者的天堂。
在使用阶段,国际象棋俱乐部会组织丰富的活动,对公园的维护、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里的夜晚特别安全,因为象棋爱好者很多都是“夜猫子”,越是晚上思维越清晰活跃。“闪电之夜”象棋比赛进行到深夜,仍然人头攒动。另外,附近很多从事公共管理的人员或警察,也是国际象棋爱好者,他们时常出现在公园中,也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随着该区域热度和价值的上升,2021 年,国际象棋公园被改造成极具商业价值的特色餐厅,餐厅依然保留了国际象棋的传统,为爱好者们提供活动的平台。
从象棋公园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作为“小而精”的口袋公园,从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角度来说,多样性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只有针对特定人群进行定制化场景塑造,才能让使用者也成为管理者,从而实现口袋公园的长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