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生的青白眼

虽然李白也梦想要做姜太公,等帝王们“愿者上钩”。但在现实中,他并不是那种坐等天上掉馅饼的人。他很清楚,要实现他的这个梦想,他必须尽早找到他的那个伯乐,那个能够赏识他、推荐他、提携他的人。他开始主动出击。在四川的时候,他就踏上了寻找伯乐之路,或者说,叫拜见达官贵人之路。

拜见这些达官贵人,目的很明显,一是要积累人脉。这主要是对他眼中的潜力股而言。说不定哪天能用得上呢?这和今天许多人不断参加各类饭局的心态有点像。二是要谋求“进步”。想通过人家在某些更重要的人物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甚至直接“上达天听”,这主要是对当权派而言。其实,积累人脉也是为了谋求进步。他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进步”,而且还是“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式的那种“大进步”。一般的、按部就班的、循序渐进式的发展,他是说啥也看不上的。太慢了!照这样下去,他的宏伟抱负一辈子也别想实现啦。

据留下来的文字,他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就拜见了当时有名的许国公苏颋。这个苏颋是当时朝廷的大笔杆子,和燕国公张说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当时他屈任益州长史,来到了四川。李白一看来了这样的大人物,立马就拿着诗文跑去拜见了。他多半想起了司马相如见梁孝王的场景。

据他说,苏颋不但见了他,看了他献上的诗文,还给了他相当高的评价。如果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他的作品“给予了充分肯定”。

怎么肯定的呢?苏颋认为:“这小伙子真是个天才啊。”这是概括性的总体印象式的评价。不得不说,这个朝廷的大笔杆子并非浪得虚名,他是真懂。他有写作的经验,也有鉴赏的眼光,一眼就看出这个叫李白的小伙子与他人不同。也许他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称李白为“天才”的人。

他随即用了一个今天已经不大用的词来形容李白:“英丽”。什么是“英”?无非是有英雄气,有豪气,宏伟、豪迈。什么是“丽”?无非说文章漂亮、绚烂,有文采。

他又用了一句话来形容李白的文章:“下笔不休”,也就是说,他认为李白的文章给人一种毫无阻碍、一气呵成、一气贯注的印象。不得不说,他真是内行。他不但是写文章的大手笔,也是搞评论的大手笔。

但随即他指出了眼前这个小伙子文章中的不足:“风力未成”——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独属于自己的力量、个性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也就是那个“唯一的”李白还没有完全出现。

但他随即又指出,尽管这样,李白的文章此时已能看出“专车之骨”——这里的“专车”是“满满一车”的意思。据说当年大禹召集群臣在会稽山开会,防风氏来迟了,大禹很生气,把他杀了剔了。结果防风氏的骨头装了满满一大车。可见防风氏有多魁梧高大。这样,所谓“专车之骨”,也即是巨人之骨。后来专车之骨又引申为大家风骨。也就是说,苏颋认为,尽管李白文章的个人风格还未形成,但从中已可以看出或感受到他不同于一般文人的大气象来。而这大气象,是多少作家、诗人一生梦寐以求却难以达到的境界。而这个年轻人却已具有了,这对苏颋来说,是多么惊讶的事,难怪他要称眼前这个年轻人为天才。

他最后给出的结论是:日后若能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学识,李白将来可以和司马相如相提并论。 从他这个结论来推断,李白当时献上的,多半是赋之类。这无疑是对他最高的赞誉。当然,今天看来,苏颋的这个评价还嫌保守。从文学成就上来看,李白后来是远远超越了他的这个老乡的。

据说,他还拜访了当时的渝州刺史(治所在今重庆)李邕。李邕是当时的大名人,做过许多地方的刺史,性格狂放不羁,又爱结交文人,有“当代信陵君”的美誉。

李白万万没想到,他得到的是李邕的白眼。也许是因为李邕也同样是一个极度自负的人,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客厅里容不下两个夸夸其谈的人。也许是李邕见不得他的“殊调”:要么是举世皆浊我独清;要么是举世皆醉我独醒;要么是你们向东,我偏向西;你们说枣,我偏说梨。反正就是要与众不同。在李邕这个老江湖眼里,这是装蒜,也见不得他的“大言”——胡吹冒撂,有一说十,无中生有,夸大其词——这是李白说话的一大特点。在今天,他多半不会被称为“李十二”,而要被称为“李大炮”的。李邕有可能觉得他目中无人,不懂礼貌,不识深浅,不会说话,不踏实,不老成。或者更为主要的,李白的到来,使他极度的自尊和权威受到了侵犯,就像一贯以虎王自居的他发现他的地盘来了一只同样彪悍、勇猛且极具攻击性的老虎,不由自主对他充满了不满、厌恶、反感、警惕等诸多复杂的情绪,以至于不但没发现他的“天才”,反而对他爱搭不理,白眼相待。

这让一向自信心满满的李白很不爽,他给李邕写了一首诗,就叫《上李邕》,以示抗议。

他说,你看那大鹏鸟,借着风势,一天能飞九万里。就是风停了,歇下来的时候,也还能将海水掀起冲天的波浪。大家见我为人处世与众不同,只要我一开口说话,就冷笑个不停,认为我是胡吹牛皮。却不想想当年孔子都说后生可畏,你怎么就可以轻视我这样的年轻人呢?

这里,他给李邕扣了一顶大帽子:不重视爱护年轻人。但李邕是刺史,他没有责任来培养这种在他眼里咋咋呼呼的年轻人。你再咋反驳、申诉,他对你的印象还是不会改变。李白只好走人。不过,他似乎并不反思自己有什么不妥之处。他是那种绝对自信的人,他只会想:你不用我,只能说明你有眼无珠,不识人才。这不是我的损失,而是你的损失。他又信心十足地上路了。 BcS0HwlCvhlN8KAXFaVfSTVVmcEMrHk1+5hgbPi4XKXHinQYHRjTgGYBJvRboT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