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生规划图

他是这样规划自己的人生的:共分三步走。

第一步,通过某种途径为帝王所知所用。

走出第一步,他给自己规划了两条路。

第一条,走诸葛亮式的路:凭着自己的努力,或是通过隐居修道,或是通过诗赋创作,成为某个圈子里公认的“卧龙”,然后由某个“伯乐”推荐,直接进入朝廷高层。诸葛亮当年是因为崔州平、徐庶等人的赏识、推荐,才为刘备所知所用,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那么,他的伯乐是谁呢?他等待着这个人,也等待着风云际会的这一天。

第二条,走姜子牙式的路。这是他的“奇思异想”:有一天,他将像姜子牙与周文王相遇那样,不用任何的“伯乐”,直接被当今天子所知所重。他为什么会把希望寄托在这种极小概率事件中呢?就在于他认为“天不秘宝,地不藏珍” ,只要你是个人才,“天生我材必有用”,迟早会脱颖而出。他称这是“天道”。

而无论是走诸葛亮式的路,还是姜子牙式的路,都与他强大的自信有关。那就是他一直不把自己当一般人,而是自视为“逸人”——非同一般的人,超出流俗的人;视为“大贤”——要才有才,要德有德,而且有的不是一般的才、一般的德。这样的人,他不相信会被埋没一辈子。也就是说,他相信“是金子迟早会发光”。他也相信,他是大唐王朝品质最优的一块金子。

这样的想法在今天看来,会觉得幼稚,甚至是可笑。但在当时,却是许多读书人的普遍想法。不仅李白、高适、岑参,甚至杜甫也有这样的想法,他们都嫌科举式的发展道路太慢,都想着跳跃式发展。只是大部分人没走通,只好走了科举的路,但也有一些人走通了,比如中唐有名的李泌,他走的就是这条路。后来,李白也确实没通过科举,而是凭着他的隐士身份和诗名,一下子成了皇帝身边的工作人员。只不过,和李泌不同的是,李白并没有像他当年规划的那样,进入朝廷中心。

第二步,走战国时管仲、晏婴那样的路,帮助帝王做出足以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来。

对于这一点,李白从生到死从来没有避讳、遮掩过。他在任何时候都这样说,对任何人也这样说。在这个世俗社会里,做出政治上的伟大成绩,是他毕生追求的一大梦想。也正是他所说的“事君之道”“荣亲之义”:他并不像杜甫或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天子呼来不上船”。对于自己与君王的关系,他年轻时就有非常清楚的定位:他并不蔑视君王,而是要用自己的才华为其服务,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是心怀政治理想的读书人必须要选择的道路:要么与当权者合作,像他所崇拜的诸葛亮那样;要么与当权者不合作,像陶渊明那样。而不合作,独善其身,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不会产生丝毫的影响,这是李太白式的读书人所不甘心的。李白一生很少提及陶渊明,原因也就在这里。对此,他看得很清楚,他后来所说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之类的话,也只是他无数的大话之一罢了。而且,这里的权贵,无疑是不包括君王的。至于他所说的“荣亲之义”,也无非是要“光宗耀祖”。这是一个世俗社会男人正常的想法,我们的大诗人也未能免俗。而这样的“未能免俗”,别人也许是只做不说,而我们的大诗人却是又做又说。

第三步,像战国时的范蠡、汉朝的张良那样,在世俗社会做出大成绩后,随即抽身而退,按自己的心意,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里,李白显出了与别人的不一样:别的人也许仅仅是规划了第一步、第二步,通过跳跃式发展,进入朝廷中心,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而他并不满足于此。他给自己规划了两个人生,一个是为他人,通过自己获得的权力,让国家安定,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还有一个,是为自己。别人过上好日子了,那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实现了,还待在这个位置上干什么?他要辞官归隐,修仙访道,享受生活。他要向别人表明,他追求权位,却并不贪图权位。一旦天下安定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他才不稀罕这些东西呢!

这是他对人生的一个规划。在这个规划中,他把儒家的理想和道家的理想毫无障碍地结合在了一起。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梦想,以及他的人生态度。大诗人和小诗人的区别是,前者不仅会做梦,更会做伟大的梦。他的梦,都是与社会,与整个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息息相关的。 cajeydoBYjWDIBtXNhlH+mz9y+E6uqdLgb9gYS3uCcamag+deUaJP9YXCE1YGOX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