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社会状态。生产力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升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实现生产力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党中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国面临着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劳动力成本上升、社会竞争加剧等现实问题,拼资源、拼廉价劳动力的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创新型人才建设、绿色生产力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等新关切不断出现。在此历史契机下,推动生产力转型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当其时。

一、传统生产力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传统生产力在工业革命时代起到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但是当传统生产力发展遭遇瓶颈时,也就是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传统生产力的优势就会丧失。如果不进行转型就会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

传统生产力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瓶颈。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跃迁与升级,是在旧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提高,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如资源短缺、市场饱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其原因有很多:一是资源短缺要求新质生产力转变资源利用方式。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持续增加,能源、水资源和原材料等资源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短缺问题。而开发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实施循环经济模式等,可以有效缓解资源短缺问题,这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契机。二是市场饱和问题亟待解决。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产品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来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例如,利用智能制造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开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定制产品等,就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挑战。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传统生产方式构成了一定的压力,这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会挤压利润空间。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引进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和机器人等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说,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基础和条件是达到一定水平的传统生产力。只有传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新质生产力才有可能发展起来,才能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升级和进步。

但要注意到,传统生产力对新质生产力起支撑作用。新质生产力是以传统产业为载体进行创新和发展的,具体表现为:其一,传统产业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基础。传统产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市场网络。这些资源和经验为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帮助新兴产业更快速地成长壮大。其二,传统产业还在人才培养和技术输出方面对新质生产力起到支撑作用。传统产业拥有丰富的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可以为新兴产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和专业技术支持,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创新和发展。其三,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产业联系与合作。传统产业通常具有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影响力,能够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稳定的需求和销售平台。同时,新兴产业的技术和创新也为传统产业带来了更新迭代的机会,促使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总之,传统生产力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奠定了重要基础。

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在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具体劳动中,科学技术的作用逐渐凸显。自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由力学和热力学发展所引发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大规模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具,推动了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变,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开创了以机器取代手工劳动的新时代。机器作为新型生产工具取代了手工劳动,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劳动者的体力,大幅提升了劳动生产率。19 世纪 60 年代后期,以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近代技术的发展。电动机和机电控制装置的出现推动了生产的初步自动化,出现了诸如电解、电镀、电焊、电冶等新兴技术,围绕电力技术的发展形成新兴工业部门,开始成为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型,也对工业结构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遗传工程等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物质生产的面貌。自动化机器设备不仅取代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替代了部分脑力劳动,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率水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促进了新的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历史上的产业变革都是有新的科学理论作为基础的,依靠科学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一条普遍规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赋予生产力更多的时代特征,更显创新性、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更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了生产力的跃迁和质变。

二、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的有利重构

我们知道,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三要素,它们是改善自然、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新质生产力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劳动者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的载体,即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的决定因素,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由劳动者发明创造的,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都是由劳动者制造和使用的,任何生产劳动都必须有劳动者的参与。没有劳动者,任何科学技术都不会出现,更谈不上进步,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都是一堆废物,任何产品都不会被生产出来。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唯一的“活”的要素。没有劳动者,就不会形成生产劳动,就没有一切。劳动者的生产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共同决定着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劳动者的素质决定生产力的状况,高素质的劳动者与高水平的生产力是相匹配的。

新质生产力的出现要求有高素质劳动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于中国而言,新人口红利的形成需要将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才能符合“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一方面,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有效地支撑了现代化的需要,但是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创造中仍落后于发达国家,部分产业存在“卡脖子”风险。为此,要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创造功能,将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有效地驾驭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的新元素。另一方面,人才的发展依赖于高质量就业的实现,更取决于产业升级所达到的层次。教育体系所培养的人才往往需要在社会分工中进一步发展,通过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高效协同才能推进生产经营方式的改进。为此,要加强产业发展与人才队伍的匹配程度,使人才培养与生产力进步形成循环发展模式。

第二,劳动资料与产业体系深刻变革。马克思指出,劳动资料是划分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同阶段的首要依据。“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对于劳动资料而言,在不同经济时代的表现是不同的。自然经济时代起到决定作用的是农业生产工具,工业经济时代则是以机器装备等为代表的固定资本,信息经济时代则进一步发展为集成电路、处理器、软件系统等控制单元。而无论是哪个时代,这些都是生产工具的代表。人和其他生物的区别就是人的劳动是在使用生产工具的条件下进行的。旧的落后的生产工具会逐渐被新的先进的生产工具所代替,生产工具的进步代表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人类社会的进步。火的使用、弓箭的发明和使用,特别是广泛使用的石器是原始社会的代表性生产工具;铜制生产工具是奴隶社会的代表性生产工具;铁制生产工具是封建社会的代表性生产工具;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复杂的机器体系作为标志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突破了人自身的生理限制,因而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生产关系最为集中的表现是在产业上。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当关键科学技术实现突破并发生质的变化时,必然会引发生产力核心要素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决不能仅仅落在经费上、填在表格里、发表在杂志上,而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转化为人民福祉。” 科技创新成果要想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依托产业。只有实现产业体系的持续升级,才能保持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新产业的持续涌现能够补齐产业体系中的短板弱项,现有产业的升级壮大能够延长产业体系中的长板长项。通过补短板、锻长板,实现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质生产力的均衡发展,不断开辟出生产力发展的新赛道,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持续赋能。

第三,劳动对象的改变与新技术的突破创新。人类社会生产力进入新阶段的第一重特征是劳动对象的质变。在自然经济时代,劳动对象以土地、林木、矿产等天然存在的物质为主,“土地(在经济学上也包括水)最初以食物,现成的生活资料供给人类,它未经人的协助,就作为人类劳动的一般对象而存在。所有那些通过劳动只是同土地脱离直接联系的东西,都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 。在工业经济时代,劳动对象则普遍发展为凝结了人类一般劳动的产品,正如马克思描述 17 世纪甚至更早的生产过程时指出:“在采掘工业中,劳动对象是天然存在的……除采掘工业以外,一切产业部门所处理的对象都是原料,即已被劳动滤过的劳动对象,本身已经是劳动产品。” 20 世纪 60 年代后,信息技术革命实现了对知识、技术等难以实体化生产要素的信息化处理,将其编码后储存在特定介质中,成为可被改造的劳动对象。

不断涌现和群体性突破的新技术推动了人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表现了科技创新的活跃态势,这将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型产业的崛起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只有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作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开辟新赛道的主要路径。目前我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空间技术、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部分先进技术已具备产业化基础,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科技基础。但我国在前沿技术突破方面仍面临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国际打压遏制环境尚未根本改变等问题,而这恰恰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

三、新生产要素不断涌现带来新赛道

以知识、人才、技术为主的创新驱动需求日益显现。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用“一核两翼”来描述新质生产力,“两翼”的一侧是科技创新发展,另一侧则是人力资本跃升。人是生产力的创造者,是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而新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关键性因素,战略性创新人才逐渐成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变化等带来的挑战,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引入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和先进技术及其配套人才,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维持企业的竞争力。随着数智技术的运用,劳动分工、劳动力结构及劳动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一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复制并扩大劳动行为,执行那些超出了人类体力和脑力能力范围的任务,从而形成了在多方面超越传统人类劳动力的“新质劳动力”。我国劳动力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将促进劳动者从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基于此,新质生产力更强调数智技术与劳动要素的深度结合,打造具有深度学习和自我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最富前景的发展领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西方工业文明先污染后治理带来的严重负面效应,也让中国清醒地认识到这种道路不可持续。绿色生产力突破了西方工业文明单纯以追求资本利润为目标的生产模式,走出了一条破解资本与自然力关系难题的生态文明新道路。“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绿色生产力倡导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系统思维,构建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双向运行机制。基于此,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对生产力进行绿色化的重新认识,不应仅仅注重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应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坚持生态优先,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应用。

关注人的需求和福祉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价值旨归。充分回应与关注人的需求,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出发点与落脚点。2024 年 3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引导激励广大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信念,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的重要期盼与部署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紧补齐民生短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 S6u2T1to9epxyB1J+H35nkbsPN0w/LjJ1jjCAGGx7neaswu96sq5d3LwcwVVMZe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