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经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等重要理念,逐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所属的时代背景,正是在理论和实践不断推进的当下诞生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概念——“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与其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与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一、“新质生产力”亮相东北

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把握时刻变化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植根中国实践,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针对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东北区域经济提振不力的局面,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要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 年 9 月 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9 月 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方面,从产业发展看,实现东北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须形成新质生产力。实体经济是东北全面振兴的根基。实现东北全面振兴需要进行产业基础能力再造、经济创造力重塑和新旧动能转换,这是一种发展基于创新和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并与新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新经济形态;只有实现产业升级与转型,才能为传统经济找到新出路。另一方面,从国家安全看,维护国家安全亟须新质生产力护航。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等“五大安全”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突破核心技术、培育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综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东北地区特点和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现实问题而开出的新“药方”,是针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为实现东北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而提出的新期许。

二、全面释义“新质生产力”

毋庸置疑,随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新质生产力”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新春前后,习近平总书记频繁提及“新质生产力”,并进行了全方位论述。2023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驱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需要依靠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12 月 21 日至 22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会议强调:“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12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再次强调“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2024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受表彰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致以热烈祝贺,并指出:“希望全国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理想,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精品工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2 月 2 日,在听取天津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2 月 7 日,在同党外人士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2 月 8 日,在 2024 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2 月 2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强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使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高质量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新质生产力。同时也应看到,新质生产力是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技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

首先,研发经费投入不断增长,企业研发力量不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3 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排名第 12 位,创新指数排名连续10 年总体保持上升势头,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其次,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取得明显成效,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算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产工具从传统的机械升级为以算力提升为驱动的信息化设备,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数据和算力的相互协同配合为塑造更高水平的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再次,科技创新推动劳动力升级,在新旧职业交替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将会带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质量有效提升能够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最后,科技创新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加快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布局发展,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也能为我国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三、“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内涵

社会各界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对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内涵、时代价值、形成路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2024年 1 月 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更详细的释义,他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为我们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我们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式提供了系统性的认识。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特点是创新。把握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创新在提高生产力中的关键性作用。

“新质生产力”由“形成”到“发展”的表述,说明我国在生产力领域开启了新征程。事实也证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这说明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必将带来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在生产力发展中取得领先地位,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四、“新质生产力”风靡全国两会

2024 年 3 月初,全国两会如期召开,“新质生产力”迅速成为全国两会重点关注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再度阐释将此概念提升到了新高度。

3 月 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同时,针对江苏省的具体情况,他提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他特别强调:“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3 月 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联组会上指出:“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务实建言献策,助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3 月 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要乘势而上,把握新兴领域发展特点规律,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

可以看出,“因地制宜”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把握好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新质生产力并不局限于高精尖领域,也包括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等内容。同时,不同地方的发展状况不同,新质生产力发展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重要的是分类实施,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紧扣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在固长板、补短板、锻新板上狠下功夫,探索出发挥本地优势、展现本地特长的新路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 ;要求天津“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要求广西“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对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新布局”“要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要增强内外联动,构建更有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这些都是考虑到当地特殊性而提出的。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渐进性、继承性的特点,这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克思曾在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写道:“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 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我国生产力发展之路与马克思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一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和巩固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力,推动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新时代,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要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观察和理解。

将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结合起来,为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指明了方向。新质战斗力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集综合感知、实时指控、精确打击、全维防护、聚焦保障于一体的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的基本形态。新质战斗力的生成有赖于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新理论、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的深度挖掘和应用,进而赋予军队无人自主、跨域融合、全域作战等全新能力。加快形成新质战斗力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都是着眼和强调时代发展、科技革命带来的颠覆性、突破性变革,谁能抓住数字技术、低碳技术、新能源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加快应用新科技新技术,改变战斗力、生产力的形态,提升战斗力、生产力的现代化水平,谁就能够在未来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谁就能够在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国家竞争中占得先机,具有竞争优势。 DyXLvnFvf8Vp8R42tOtxTv+dDX/JaDoBszMVarxN+f3oWSNOdV1tSeftrjjOq3v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