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新质生产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对时代发出的宣言,也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动员令。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应当看到,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各个方面的条件基本上已具备,但现有生产力对于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尚有不小的差距。而要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生产力的提升上下功夫,也就是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恰逢其时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所属的时代,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完善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把握时刻变化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植根中国实践,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要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自2023 年 9 月 7 日至 2024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新质生产力展开论述。他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等等。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论述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为我们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我们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式提供了系统性的认识。同时,也指出了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2024 年 3 月初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新的论述,使之迅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3 月 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3 月 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联组会上指出:“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3 月 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党的二十大后,党中央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要乘势而上,把握新兴领域发展特点规律,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

“因地制宜”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把握好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新质生产力并不局限于高精尖领域,也包括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等内容。同时,不同地方的发展状况不同,新质生产力发展也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因此,要分类实施,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紧扣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在固长板、补短板、锻新板上狠下功夫,探索出发挥本地优势、展现本地特长的新路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 ;要求天津“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要求广西“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对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新布局”“要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要增强内外联动,构建更有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渐进性、继承性的特点,这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 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新质生产力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准确研判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和现实经济现状的基础上凝练而提出的,既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体现;既是对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生成新阶段的综合研判,也是促进中国对人类未来新产业逐步涌现、加速成长和逐步发展壮大的重要指引。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传承和发展。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一个不断实践发展变化的运动过程。“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生产力不是静止僵化的,而是“质”与“量”的统一。新质生产力继承与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生产力系统理论和发展理论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深化发展。

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力跟生产方式、劳动者、社会形式、资本等构成了一座丰富的经济学思想大厦,它突破了人们原有的政府与市场的两维度的思考框架。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马克思强调的生产力的立足点不是纯粹的哲学思辨,而是人们实际生活过程本身。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双重维度阐释了生产力的内涵,指出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解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揭示了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根本性力量,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生产力是促使社会发展进步的最根本、最活跃因素。马克思通过揭示生产力本质发现市民社会的基础和经济运行的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生产力的战略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 新征程上我国需要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由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内在规定的,我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是使此前生产力的规模增大,它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体现出对新质生产力的积极回应。

改革开放前,毛泽东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表明新质生产力是在科技、人才、创新“三位一体”有机融合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既涵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力跃升的经验性总结,又对未来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作出了前瞻性判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全面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奠定了思想理论根基。

因而,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新质生产力进行剖析。其一,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马克思认为,发展是生产力进步与人的发展的统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但是一个质变代替量变积累的跨越过程,也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有效措施。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社会的进步,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经济社会状态。生产力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升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国面临着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劳动力成本上升、社会竞争加剧等现实问题,拼资源、拼廉价劳动力的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创新型人才建设、绿色生产力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等新关切不断出现。在此历史契机下,推动生产力转型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当其时。其二,新质生产力是解决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通过技术变革和创新,新质生产力可以提升整体经济效率和竞争力,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引领新型产业和业态的发展,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将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资源、产业、人才等要素的优化配置,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提高全民收入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新质生产力还可以通过集约生产和绿色生产实现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新质生产力也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保障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新质生产力与新发展理念以及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并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提供了重要保障。在新时代,新质生产力与新发展理念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结合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三、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经济发展走向

任何一种生产力都是改造自然的力量。马克思认为,每一个时代的个体都不能凭借想象力生成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之“新”至少关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科技创新所推动的生产要素质变。从发展动力来看,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驱动力在于科技创新。自 18 世纪中叶以来,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浪潮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面貌,生产力的迭代更新推动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三次科技革命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又带动了一场全新的科技革命,推动社会进入“万物智能”时代,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各国重新站在新的起跑线上。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以来,通用智能体大量出现,生产力得到飞速提升,中国在生物医药、量子信息、载人航天、先进制造等领域不断突破,前沿科技领域不断革新,塑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历史方位和新路径选择。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内含着生产力发展的“新质”要求,同新质生产力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具有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幸福目标的一致性。新发展阶段是新的历史方位,新发展理念是新的指导原则,新发展格局是新的路径选择。

三是 21 世纪涌现出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产业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近年来,各国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提升国际竞争优势和实现跨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具体包括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未来产业是指具有发展性、战略性、高成长性的新型高技术产业,囊括基因技术、元宇宙、量子信息等领域。各国加强对未来产业的战略部署,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未来前景,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关乎我国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

一要聚焦先进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需要摆脱传统经济增长路径和生产力发展路径。要从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实力、畅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渠道、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突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等方面入手。

二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根基与命脉,也是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要不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三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绿色生产力、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绿色化发展、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四要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需要与之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型经济制度、运行机制和发展环境。具体来说,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高水平法治保障,有效增强研究者的创新动力。

五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具体应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和锚定国家重大需求布局学科建设、搭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等方面入手。

六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如果脱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什么热门就投什么”,或毫无重点地“撒胡椒面”,强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可能会导致项目盲目投资过多、产能过剩严重等现象出现,进而迫使市场陷入内卷,结果不仅发展不了新质生产力,还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作用。因而,必须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布局未来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完善相关政策支持。

此外,我们也要看到,新质生产力不仅创新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命力,更发挥了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发展的积极作用。我们要站在全球的高度,具有国际视野,在历史和未来、国内和国外的范畴内看待新质生产力。在国际视野上,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重要方面:在经济社会层面,驱动了经济内涵式发展;在主体间性层面,确证了实体生产的优先性;在政治价值层面,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优势;在全球文明层面,塑造了百年变局下的科技文明创新。 YaqughQVpMfqiQ9NWOxTlaZhEu1I0RgQzE6zD3qGOJtVHAhyuHOe18eRq9oeKts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