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习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

A. 运动的衡量尺度

B. 运动的内在原因

C. 运动的普遍状态

D. 运动的存在方式

2. 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 客观性

B. 有限性

C. 相对性

D. 一维性

3. 有人认为,既然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外部世界的反映,那么人脑里的“鬼”“神”意识就是对外在世界鬼、神真实存在的反映。这种观念错误在于()。

A. 把意识看成是物质的产物

B.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 认为意识是对存在的直观反映

D. 混淆了人类意识自然演化的阶段

4. 某地区进入供暖季后常出现雾霾,而一旦出现大风天气或等到春暖花开后雾霾就会散去。从该地区较长时间的数据变化看,经过人们努力治霾,污染物排放总量在持续走低,但在某些时段,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会迅速攀升,甚至“爆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凸显了大气污染防治的一个特点:天帮忙很重要,但人努力才是根本。“人努力”与“天帮忙”之间的关系对我们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辩证关系的启示是()。

A. 人类有意识的思想活动是掌握客观规律的根本前提

B. 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C. 认识活动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

D. 尚未认识的外在自然规律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 ?”其答案是约 59%。90 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 肯定中包含否定

B. 量变引起质变

C.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D. 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6. 《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菜里加了盐以后,味道好极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是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A. 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 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C.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D. 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

7.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错误在于()。

A. 颠倒了事物形态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B. 割裂了事物共性和个性之间的联系

C. 混淆了事物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区别

D. 模糊了事物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联系

8.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为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橘逾淮为枳说明了()。

A. 事物的发展变化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B. 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C. 任何实体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

D. 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过程

9.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A. 客观存在的物体

B. 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

C. 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性

D. 一切自然现象

10. 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范畴之间是()。

A.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B. 本质和现象

C. 整体与部分

D. 多数与少数

11.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的含义是指()。

A. 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和数量的增减

B.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C. 从物理运动到生物运动转化

D. 客观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过程

12. 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区别主要取决于()。

A. 它们不同的复杂程度

B. 它们的稳定性和相互关系

C. 它们的特殊矛盾

D. 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不同需要

13. 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 唯心主义

B. 二元论

C. 朴素唯物主义

D. 形而上学

14.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 唯心论观点

B. 形而上学观点

C. 庸俗唯物论观点

D. 主观唯心论观点

15. 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 唯心主义

B. 唯物主义

C. 形而上学

D. 相对主义

16. 空间是指()。

A. 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

B. 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

C. 运动着的物质的顺序性

D. 运动着的物质的位置

17. 时间是指()。

A. 物质运动之外的独立存在物

B. 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

C. 运动着物质的客观性

D. 运动着物质的伸张性

18. 人是机器的观点属于()。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9.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B. 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C. 共性和个性的观点

D.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0.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 事物的永恒运动过程

B. 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

C. 事物由静止向运动的转化

D. 新事物的不断产生和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21.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A. 基本内容

B. 全部内容

C. 首要特征

D. 实质和核心

22.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A. 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B. 矛盾双方的完全一致

C. 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D. 事物与其自身完全等同

23. “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手”这句话体现了()。

A. 孤立、静止、片面看问题的观点

B. 辩证法的部分与整体相联系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发展变化的观点

24.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

B. 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问题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D.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问题

25.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事物的度是()。

A. 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B. 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C. 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 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

26.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

A. 拋弃或放弃

B. 既克服又保留

C. 全面否定

D.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

27. 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是()。

A. 折中主义观点

B. 诡辩论观点

C. 辩证法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观点

28. 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A. 对事物的发展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作用

B. 在一定范围起决定作用

C. 对有的事物起作用,对有的事物不起作用

D. 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29.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指()。

A. 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 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C.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D. 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30. 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A. 人们的主观努力

B. 进行思想斗争

C.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 社会实践

二、多项选择题

1. 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农民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 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 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 保持生态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2. 2006 年 7 月 12 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 110 米栏比赛中,以 12 秒 88 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特科林·杰克逊保持 13 年之久的 12 秒 91 的世界纪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纪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幸福。”他说:“纪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 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 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 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 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3. 2008 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有()。

A.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 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 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D. 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4. 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小到体操中人在平衡木上的行走,杂技中的骑车走钢丝、独轮车表演,直升机在空中的悬停等,大到人类的生存、地球的运转、天体的运行等,都是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世间的万事万物,之所以能不停地运动、发展、前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保持了平衡。要使“平衡”成为人们的“大智慧”,就要()。

A. 精确把握事物的度

B. 准确掌握辩证否定的方式和方向

C. 善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D. 全面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5. 2017 年 6 月,我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量子纠缠”就是两个(或多个)粒子共同构成的量子状态。无论粒子之间相隔多远。测验其中一个粒子必然会影响其他粒子。“量子纠缠”现象虽然未被完全认知,但它仍然能够说明()

A.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 事物联系的主观性和偶然性

C. 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D. 物质世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6.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运用计算机仿真系统创建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三维动态实景以及动作仿真的技术,可以给使用者提供沉浸性,多感知性,交互性的互动体验,虚拟现实技术所构造的虚拟环境说明()。

A. 物质世界不再具有客观实在性

B. 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

C. 信息是独立于物质和意识的第三种存在状态

D. 人们可以通过实践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现实状态

7.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 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 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 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8. 辩证的否定是()。

A. 事物的自我否定

B. 事物发展的环节

C. 事物联系的环节

D. 扬弃

9. 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A. 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 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 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10. 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 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 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 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 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1. 下列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正确说法是()。

A. 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B. 时空都具有客观性

C. 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

D. 时空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2. 下列关于物质和运动的正确说法是()。

A. 物质都是运动的

B. 运动都是物质所作的运动

C. 脱离开物质的纯精神运动和不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存在的

D.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3. 实践活动的特点有()。

A. 客观性

B. 能动性

C. 社会历史性

D. 主观性

14.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C.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D.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5.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共同之处是()。

A. 都是统一的物质运动规律的表现形式

B. 都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C. 都表现为特定的必然性

D. 都无需有意识的人的参与

16. 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 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 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17. 我国古代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其哲学寓意主要是()。

A. 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B.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C.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18.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一切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A. 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B. 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片面的

C. 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片面的

D. 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9. 下列成语和常用语中,正确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有()。

A. 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 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20. 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

A.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 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D. 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三、判断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

2. 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4. 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的“一刀两断”。()

5.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6. 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代替人类的思维。()

7.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重要性,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重要性。()

8.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9. 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10.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社会矛盾越多,社会发展自然就越快。()

11.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包含的哲理是截然对立的,它们的分歧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

12. 辩证否定就是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

13. 假象是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14.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5. 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无本质可言。()

16. 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17.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8.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19.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0. 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21. 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2.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23. 否定是事物外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4.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25. 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26.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27.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28.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29.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30. 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四、材料题

1.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我国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智者虑事,虽处利地,必思所以害;虽处害地,必思所以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哲学意义上讲,‘难’,是任何领域前进道路上永恒的命题。”人类历史一再表明,顺境中存危机,逆境中有机遇。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传统产业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催生出一些新型经济业态,如“指尖交易”“云端销售”“宅经济”等,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机遇。作为矛盾的双方,危和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关键是要主动求变……认清“危”中之需、找准发展之“机”,积极创造条件,做到因势利导,打好化危为机的战略主动仗。

变局因其复杂多变而充满不确定性。“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只有准确把握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看清变局本质和发展大势,顺势而为、谋事而动,提升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的能力,沉稳应对变局、开拓新局,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才能牢牢把握化危为机的主动权,为不确定的世界增加确定性。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0 年 4 月 3 日、4 月 16 日、9 月 25 日

根据材料请回答:

(1)分析“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一论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原理。

(2)运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原理,说明“主动求变”与“准确识变”之间的关系。

2. 人类在大面积地驯化种植农作物以获取食物的过程中,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同病虫害的斗争。在 20 世纪 40 年代,为遏止庄稼发生病虫害,人类发明了化学农药。然而,化学农药在迅速杀死害虫、有效保护农作物的同时,对环境和农产品的危害也很快显现出来。于是,科学家们开始在生物防治领域寻找新的突破。生物防治就是利用自然界的某种生物来控制有害生物。这种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大大减轻了对环境和农产品的危害,提升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

生物防治的方法,其实就是充分利用了自然界“一物降一物”的平衡法则。例如,水花生原产于南美洲,这种看起来很寻常的植物,生命力极其顽强,一颗植物一年就可以发展成一大片,如不及时清除,农作物很可能会绝收。水花生不仅侵占农田、林地,还侵染塘堰及沟渠,堵塞水道,限制水流,增加沉积,造成局部水域的水体交换受阻、水质恶化、水体缺氧、鱼蟹大面积死亡。在公共绿地和居民区生长蔓延,还会传播多种寄生虫。为了防止水花生泛滥,农业技术人员最初分别尝试了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如采取人工打捞、机械粉碎等手段。但物理防治手段成本高,而且加剧水花生蔓延;化学防治则会将其他水生植物一并杀死,还会带来农药次生污染。通过实地调研,农业技术人员最终确定采用生物防治手段,引进水花生叶甲。叶甲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具有专食性,只吃水花生,不会对一般农作物造成祸害。再如,大棚菜容易产生一种暗红色的叶螨,科学家就找到了一种叶螨的天生“死对头”捕食螨,巧妙地化解了这个难题。生物防治帮助人们跳出了防治病虫害必须用化学农药的传统思维模式。据统计,我国每年应用生物防治技术的农作物面积达 4 亿至 5 亿亩次,“十三五”期间,还力争将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率提高至 40%以上。生物防治技术成为农业病虫害治理的又一项创新之举。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创新之路会越走越宽,这是生物防治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 年 5 月 18 日、2019 年 1 月 22 日

根据材料请回答:

分析自然界中的“一物降一物”平衡法则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

五、论述题

1.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2.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C 4.B 5.B 6.B 7.B 8.A 9.C 10. A

11.B 12.C 13.A 14.B 15.C 16.A 17.B 18. D 19. D 20. D 21. D 22.C 23.B 24.A 25.B 26.B 27.C 28.A 29.C 30. D

二、多项选择题

1. ABD 2. ABCD 3. ABCD 4. ACD 5. ACD

6. BD 7. ABD 8. ABCD 9. ABCD 10. AD

11. ABC 12. ABCD 13. ABC 14. ABD 15. ABC

16. ABD 17. AD 18. ABC 19. AC 20. AD

三、判断题

1.×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四、材料题

1.(1)“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一论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原理为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存在对立统一关系,也即矛盾关系。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双重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材料中所提及的“危”与“机”作为矛盾的双方,二者相伴而生、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就需要我们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实现中国的飞跃式发展。

(2)作为矛盾的双方的“危”与“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是这一转化不是自发实现的,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正确发现、认识、利用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也就需要我们正确地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最后,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材料中的“准确识变”就是准确地认识客观规律,而“主动求变”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所以二者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2. 自然界中的“一物降一物”平衡法则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矛盾的普遍性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矛盾反映了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自然界中的事物也是如此。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的作用。它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五、论述题

1.(1)人工智能是相对于人的智能而言的。正是由于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所以根据控制论理论,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把人的部分智能活动机械化,叫人工智能。

(2)人工智能是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人的智能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电脑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但它同人脑相比,局部超出,整体不及。智能机器是人类意识的物化,它的产生和发展,既依赖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又必须以人类意识对于自身的认识为前提。

(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③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2.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哲学基础)。

(5)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利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不断前进。 0YhxER8zdTYwZST0jaCoUoaSNDTwh+R0XlEh8dzdDtCVBGW2FKot0/7jmMvrA4o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