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实践课堂

实践活动 1经典诵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实践目标

恩格斯高度评价《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认为这是一份“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本次讨论在于使学生把握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必须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全部社会生活,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活本质的认识,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践方案

1.活动时间:1 课时。

2. 活动地点:教室。

3. 活动方式:小组发言。

4. 活动流程:

(1)教师宣布诵读经典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明确此次活动的实践目标,要求学生课后完成阅读任务。

(2)教师根据班级学生数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 4~6 人),可指定组长,亦可小组内选举产生组长,或学生自荐产生组长。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同学先在小组内分享各自读书心得。

(3)推选发言代表,就各自小组的心得体会,进行课堂交流。其他小组就该小组的发言情况进行打分并点评。

(4)教师就学生读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并点评各小组的发言。

(5)教师对此次实践活动作总结性评价。

实践评价

根据发言代表的表现,评定该小组的实践分数。

计分表

课堂发言点评报告

实践活动 2主题辩论——“天定胜人”和“人定胜天”

实践目标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是本章的一个知识点,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通过本次辩论,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规律观、意识观与实践观,明确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二者的统一需要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

实践方案

1.活动时间:1~2 课时。

2. 活动地点:教室。

3. 活动方式:正方反方辩论。

4. 活动流程:

(1)教师提前 1~2 周宣布辩论主题为“天定胜人”和“人定胜天”,明确此次活动的实践目标。

(2)根据学生意愿或教师指派的方式组建两支辩论队,每队 4 人,同时选拔出辩论赛主持人一名,评委 4 名。正方持“天定胜人”观点,反方持“人定胜天”观点。

(3)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进一步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做好辩论准备。

(4)评委点评分数占总分数的 30%,不参赛的同学作为大众点评,其点评分数占总分数的 50%,教师评分占总分数的 20%。

(5)辩论结束后,正反两方各评出一名最佳辩手,邀请最佳辩手分享自己的准备经历及辩论心得,随后教师作总结性评价。

“天定胜人”和“人定胜天”辩论赛评分表

课堂发言点评报告

实践活动 3主题论文写作: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目标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撰写主题论文,促使自己思考如何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悟《实践论》中的思想真谛,激励自己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实践方案

1.任课教师公布论文写作主题,明确论文创作要求。

2. 学生课后进行资料整理收集,了解《实践论》的创作背景,通过反复阅读《实践论》原文,选择主题论文写作方向。写作期间可征询任课教师建议。

3. 撰写论文提纲并开始论文写作。论文写作完成后可提交任课教师审阅,向老师征询修改建议。

4. 教师审阅学生提交的论文后,筛选出本次实践活动的优秀论文并请作者进行课堂展示与分享,作者可重点介绍自己的写作思路与论文创作过程,以供其他同学借鉴学习。

5. 教师依据每位同学的论文写作情况进行综合点评,对实践活动和论文写作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正。

实践评价
参考资料
立足实际 知行合一——重读《实践论》有感

在面对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为了纠正党内教条主义、经验主义错误,摆脱中国革命的困局,推动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写就了《实践论》。在《实践论》中,毛泽东不仅从哲学层面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高度概述和总结,还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深刻论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因此,深刻把握《实践论》的内容、领悟其中的思想真谛,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深远意义。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规律,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实践论》一开篇就对实践的内涵和形式进行了分析。毛泽东认为:“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物质生产、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在此,毛泽东对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进行了丰富和发展,赋予了“实践”更广义的解释。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毛泽东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又进一步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目的以及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在突出实践的重要地位的同时,毛泽东也强调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在《实践论》中,毛泽东从辩证的角度看待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实践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的实际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如果不与具体的条件、实际相结合,超越时空,就会失去生命力。《实践论》一方面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真理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强调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提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深刻论述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实践论》强调了人的一切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开端,“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从实践出发分析了认识的整个过程,通过总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分与联系、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认识的规律性和上升性等,打破了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构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将传统的认识论提升到了实践认识论的高度。

人的认识从实践发生,又服务于实践,要明晰这种联系,需从认识的整个过程中去把握。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认为应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在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中人的认识要经历两次飞跃。在“实践—感性认识”的环节,毛泽东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人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官获得对事物表面的、外在的认识。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环节,毛泽东认为由于感性认识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并不充分,在持续的实践中人会将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重复多次引发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形成概念。在这一环节会进一步了解到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部联系。在“理性认识—实践”的环节,人们会拿“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完成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但至此,认识的过程还没有真正完成,要在接下来的实践中验证先前的理论能否指导实践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该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末(么),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可是,因为人们受到了主观条件和客观事物暴露过程的限制,即使是对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也经常要经历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才能够使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右倾机会主义者,由于思想的保守性,其认识只能停留在旧阶段,不能随客观情况而发展。“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所以,我们的认识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在知行、主客观、理论与现实之间寻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毛泽东建立的新的认识论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在实践基础上人的认识怎样产生又怎样能动地发挥作用的难题。

在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中创新理论、改造世界

在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中推动理论创新。人类社会伴随实践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的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得以丰富。要想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理论等就不能脱节。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要在实践中,通过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获得一手的丰富的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和改造形成在一定阶段对某些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当这些规律性认识被固化为模型、公式、条文等就会形成理论,人就会利用所总结的理论来认识、改造自身,指导实践。同时,要将这种理论应用于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判断理论是否正确及理论真理性的适用范围,从而不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这样才能推动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在领导中国革命发展的进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站在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高度,不断总结革命的经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理论的飞跃。

在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中改造世界。人类不断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不仅仅是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更高层次的意义在于利用自己的认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世界。毛泽东认为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为了在得到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从而达到革新世界的目的。因此,毛泽东在《实践论》进行了这样的阐述,他认为“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在现实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实条件,探索了一条适应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资料来源:洪向华、冯文燕,《学习时报》,2020 年 4 月 29 日

实践活动 4“诗词亦美亦思辨”赏诗会

实践目标

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韵律优美,亦蕴含丰富的哲理。通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诗词,增强哲学这一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改变学生对政治学科特别是哲学理论刻板、严肃、沉闷和“高大上”的印象,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同时优化教学效果,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实践方案

1.活动时间:1~2 学时。

2. 活动地点:教室。

3. 活动方式:诗词朗诵与欣赏。

4. 活动流程:

(1)将全班同学分组,5 人为一组。

(2)每个小组明确本组所选的一首诗词。

(3)按照所选诗词的顺序,对小组发言顺序进行排列。

(4)按照发言顺序,每小组出一名同学朗诵诗词,然后由全班同学自由发言,对该诗词进行赏析评论。

参考资料
冬夜读书示子聿

作者:陆游(宋)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一)

作者:毛泽东

绿水青山枉自多,

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

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作者:刘禹锡(唐)

吟君叹逝双绝句,

使我伤怀奏短歌。

世上空惊故人少,

集中惟觉祭文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

万古到今同此恨,

闻琴泪尽欲如何。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入若耶溪

作者:王籍(南北朝)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大林寺桃花

作者:白居易(唐)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早发白帝城

作者:李白(唐)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襄邑道中

作者:陈与义(宋)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杂曲歌辞·浪淘沙

作者:刘禹锡(唐)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几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洛水桥边春日斜,

碧流轻浅见琼沙。

无端陌上狂风急,

惊起鸳鸯出浪花。

汴水东流虎眼文,

清淮晓色鸭头春。

君看渡口淘沙处,

渡却人间多少人。

鹦鹉洲头浪飐沙,

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

独自狂夫不忆家。

濯锦江边两岸花,

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

将向中流匹晚霞。

日照澄洲江雾开,

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

尽是沙中浪底来。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流水淘沙不暂停,

前波未灭后波生。

令人忽忆潇湘渚,

回唱迎神三两声。

上堂开示颂

作者:黄櫱禅师(唐)

尘劳迥脱事非常,

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行路难·其一

作者:李白(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琴诗

作者:苏轼(宋)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劝学

作者:荀子(战国)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sUcAIHS1M4j8JMzHcaW2GvJatyXBDRzRYNFf3uxJg3RvWQE2KxC1q3648zX2Ksy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