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任务一
了解意识形态安全

课堂热身

从美苏冷战看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两个主要的超级大国。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根本分歧,这导致它们逐渐转变为对抗关系,开启了一场持续近半个多世纪的冷战。冷战过程中,美国以宣传战的形式,在意识形态领域与苏联展开话语权争夺。例如,美国政府对内大肆宣扬苏联共产主义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威胁,对外通过电台、电视等文化渗透手段向苏联、东欧国家的人民特别是青年传播美国的政策、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借此动摇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信念,使他们从思想观念上偏向西方、偏向资本主义制度。

虽然苏联也采取了各种手段抵抗美国的反苏反共宣传,但由于政治体制的缺陷,苏联的对外宣传和抵抗手段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在冷战后期,苏联从高层领导到底层群众都受到了西方意识形态不同程度的侵蚀,冷战最终以美国实现对苏联的“和平演变”而告终。

议一议

(1)从美苏冷战中你得到什么启示?意识形态是如何对人产生影响的?

(2)你如何看待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形势?

知识学习

一个国家可能同时并存多种意识形态,但一定有一种意识形态处于主导地位,我们称这种处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为主流意识形态。本项目所讲的意识形态安全指的即是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起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变革和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

一、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安全

(一)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与物质世界相对应的精神世界或精神文化,它根源于现实世界,是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规范等的综合反映。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势和特点,我们对意识形态作出以下三点概括(见图2-1)。

图2-1意识形态的三点概括

(二)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是否安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见图2-2)。

图2-2意识形态安全的三方面

新知广场
意识形态安全的属性问题

当前学界普遍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双重属性——既有“传统安全”属性,又有“非传统安全”属性。一方面,意识形态属于政治范畴,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对抗性等特征。作为政治安全的一个要素,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政权安全、制度安全的重要屏障;另一方面,它又属于文化范畴,具有广泛性、非对抗性等特征。作为文化安全的一个要素,意识形态安全要维护一个民族或国家文化独立性、社会主流文化主导性。

我们需要认识到,意识形态安全的边界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而不断拓展。看待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政治、军事等领域,还要关注到文化、国际传播、思想价值观念等领域的问题,以及互联网、新媒体等新型安全领域的问题。

(资料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6期,有删改)

互动讨论

从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思考一下,我们为何要坚定文化自信。

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识形态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性质,事关国家政治安全和人民的安危。展开来说,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意识形态安全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无数历史实践经验已经证明,要保证执政党的地位稳固和维护国家安全,首先就要确保意识形态安全。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的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其他防线则也很难守住。由此可见,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一种社会制度和政权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当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受到侵害或腐蚀时,这个国家的安全就失去了根本保障,就有可能逐渐走向衰亡。

(二)意识形态安全关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力量。文化作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民族精神的依托是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而意识形态是文化运行和发展的精神灵魂和指导方针,对文化的发展起着规范和制约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必然会导致什么样的文化形式。

如果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受到冲击甚至被动摇,则会导致该国文化出现多元化发展,久而久之必然使该国人民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产生认同和信仰危机,整个国家和民族也会失去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我们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守住思想舆论阵地。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离不开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引导,主流思想舆论越强大,人民为理想和梦想而奋斗的信仰、信念、信心也就越坚定。

实例评析
在网络空间大力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当前,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在发生整体重塑,加强网络内容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新任务、新课题、新挑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总结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经验成效,准确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进一步推动网络媒体高质量发展,具体应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聚焦核心,不断巩固亿万网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网络内容建设,第一位的要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凝聚亿万网民,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胸怀“国之大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网上宣传的重中之重,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

二是把握导向,持续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强国复兴的磅礴力量。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精心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网上宣传,统筹做好各项重大主题宣传,持续巩固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有力有效做好网上评论引导,深化网络生态治理,守牢网络舆论阵地。

三是创新驱动,着力提升网络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深耕优质内容生产,加强创新创意,推出一批样态新颖、生动鲜活、言之有物的内容精品。注重技术创新应用,推动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为网络内容建设持续赋能。

四是关注青年,共同唱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春之歌。要用主流价值培育时代新人,感召“强国一代”与党同心、与国同行。坚持受众导向,紧贴青年需求特色,把握青年用网习惯,以家国情、青年语答疑解惑、启智润心,汇聚起推动新时代发展进步的青年力量。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2023-04-24,有删改)

【点评】

我们要在网络空间大力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网上舆论氛围,守牢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

(三)意识形态安全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证

中国的近现代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过去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伟大胜利,未来也只有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强起来”的伟大梦想。

意识形态安全根植于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这种社会认同的前提就是成功地确立民众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具体表现,是中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追求,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指引着中国人民前进的方向。意识形态安全是中国梦实现的思想保证,只有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才可以更好地牢固思想基础,最大限度地聚集中国力量,促使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中国人民的智慧,使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总体形势与风险挑战

(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总体形势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总体形势向上向好,具体表现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总体形势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 意识形态安全的外延不断扩大

前文已经讲述过意识形态安全的属性问题,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安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安全”,而是名副其实的“大安全”,一些新型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正深刻改变着意识形态安全的概念,使其外延不断扩大。

2. 意识形态安全总体增容

当前意识形态安全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从时间维度看,历史上的意识形态问题在当下都有可能再出现,或者历史上一些非意识形态问题都可能演变为影响当下的意识形态问题。从空间维度看,国家安全空间和安全领域不断拓展,意识形态安全空间和安全领域也随之不断拓展,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既要对有形空间进行管控,也要对无形空间(如网络空间)进行管控和治理。

3. 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挑战增多

当前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从外部风险看,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发展遭遇到的国际挤压越来越大,面临的国际竞争、矛盾越来越多。并且,伴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我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更加错综复杂。发展进程中的这些风险挑战也许并不都属于意识形态安全领域,但是它们基本上都会通过意识形态较量或斗争表现出来,有些甚至会直接转为意识形态安全事件。

从内部风险看,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社会深刻变革,各种矛盾不断积累,诱发社会冲突、社会动荡的风险点增多、增密。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各方面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选择更多,思想观念差异性更大,因而诱发社会激烈争论、价值观分化冲突、舆情事件的风险点增多、增密。从风险特点看,来自内部外部不同领域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相互交织、高度联动,不仅意识形态内部不同类型的安全风险极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而且意识形态风险本身也极易演变为政治风险或其他风险,从而引发系统性安全风险。

(二)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挑战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挑战主要存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冲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度调整,民众思想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各种思想多样杂陈、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已成常态。特别是一些错误思想观点、反动社会思潮仍然伺机冒头,妄图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攻击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政治制度、政治发展道路。

安全小贴士

当前有较大影响的错误思想或反动社会思潮包括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公民社会、西方新闻观及质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潮等。

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一旦广泛蔓延,必将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面临严峻挑战,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的任务异常艰巨、繁重。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副作用。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市场的逐利性直接造成一些人的价值观扭曲,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遭遇挑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滋生蔓延,道德失范、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低俗庸俗媚俗等现象时有发生,屡屡突破公序良俗底线。

3. 我国始终面临敌对势力渗透遏制的挑战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竭尽所能对我国从战略上围堵、发展上牵制、形象上丑化,他们大肆宣扬“普世价值”,推行“价值观改造”战略;竭力炒作“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不断与我方展开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的较量,妄图从思想上把中国搞乱。例如,近些年,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变换手法和角度,进一步渲染“中国威胁论”,推动整个西方社会增强对中国的战略疑虑。不管他们如何调整策略、变换手法,他们攻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没有变,他们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没有变。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我们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遏制就越强,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任务就越艰巨、繁重。

4. 传统宣传管理方式面临着新媒体新技术的挑战

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新技术不断革新,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宣传管理之下的意识形态生产权、传播权和解释权都掌握在党和政府手里。但如今,借助新技术蓬勃发展的新媒体正在不断重塑意识形态的生产权、分配权、传播权和话语权,传统宣传管理方式越来越难以应对和招架。

尽管我们面临着如此多的风险与挑战,但我们绝不可失去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信心。意识形态领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斗争复杂尖锐。我们必须站在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立场上,进而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高度积极作为,坚定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坚决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为总体国家安全构筑思想防线。

课后提高

西方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

西方把自身的现代化道路当作人类社会唯一正确的现代化道路,不但在意识形态层面向全世界宣扬西方式现代化,而且运用威逼利诱甚至军事入侵的手段强迫其他国家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这直接导致了众多国家的发展停滞甚至倒退。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与西方几百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完全不同,打破了西方叙事是唯一正确、西方道路是唯一选择的“神话”。这是西方所不愿承认和看到的局面。多年来西方一直在对我方采取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渗透手段,妄图以此摧毁中国人民的认知体系、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在此介绍西方正在实施的四种较为隐秘的意识形态渗透手段,希望大家能够对其提高认知和加强警惕。

(一)具象化渗透

意识形态的具象化渗透是指以生动化的影视形象、具体化的商品物体和差别化的价值符号等具象化的方式实现对人们生活的微观渗透。具象化渗透的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1. 通过具象化的影视文化景观传递西方价值

西方国家以影音娱乐等形式为载体将文化商品大量输入我国,挤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堆砌成体量庞大的“文化景观”。西方的“文化景观”实质上是“意识形态景观”。西方“文化景观”中往往穿插有大量对中国的歧视性因素,诱导受众厌弃“中国标签”、追求“西方认可”。

2. 通过具象化的商品消费符号支配思想意识

西方的商品普遍具有直观简洁、醒目亮眼并蕴含特定意蕴的价值符号,美式价值符号深深印刻在商品包装、荧屏广告、宣传画册、店铺装饰上,同时契合并满足了追求个性化、乐于感官体验的青年消费群体。久而久之,青年消费群体只能主动或被动地通过消费和运用各种符号来表达喜好、阐明立场、表明个性,进而在潜移默化中认可符号背后的意识形态。

(二)炒作性渗透

炒作是指为了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借助媒体进行反复宣传,进而实现目的或利益的最大化的一种非常规传播方式。互联网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信息炒作的速度和范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轰动和放大效应。在信息社会,随着大国竞争的加剧,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博弈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充分发挥自身的媒介优势、话语优势,强占所谓的“道德制高地”,借机炒作我国发展中的突发性事件、热点问题,并对其进行煽动性报道,甚至不惜添油加醋、肆意抹黑、无端造谣,以此诋毁、丑化、抹黑、攻击党和国家的政治制度和运行策略,在中国人民与党和政府、中国与世界之间制造隔阂和矛盾,以此扰乱中国内部的团结稳定,破坏中国的外部发展环境,进而阻碍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近些年来,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炒作性渗透更加突出,炒作议题变幻莫测,炒作形式花样翻新。包括经济层面的“中国新殖民论”“中国占便宜论”,政治领域的“中国威胁论”“侵害人权论”,科技方面的“技术威胁论”“盗窃技术论”,军事领域的“中国霸权论”,公共卫生领域的“中国病毒论”“武汉肺炎论”,社会领域的“新疆强迫劳动论”“雇用童工论”,等等。

炒作性渗透的主要目的就是生成大批量包含西方意识形态的信息流冲击和影响受众群体,意图利用信息不对称误导、裹挟和操纵受众朴素的民族感情及道德观念,把党和人民群众割裂开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割裂开来,制造观念上的对立和冲突,从而消解社会共识和主流意识形态,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社会效果。

(三)诱导性渗透

诱导性渗透是指通过金钱、美色、扶危济困等利益输送方式拉拢、腐蚀、贿赂、操控权力掌控者、舆论传播者、生计困难者及不明真相者的行动,然后利用这些人的违法证据对其进行威逼利诱、威胁敲诈,引诱他们按照西方的意愿影响教育、误导舆论、聚众闹事,进而达到颠覆、分裂和破坏我国的目的。例如,2021年4月经中央电视台曝光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原教育厅厅长沙塔尔·沙吾提、原副厅长阿力木江·买买提明在美国情报部门的拉拢、腐蚀和诱导下,篡改和操控新疆维吾尔语编写的中小学教材长达13年。诱导性渗透通常是极为隐秘的,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通常是巨大的。

(四)学理性渗透

学理性渗透的主要目标是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制高点,利用话语霸权把控对学术话语的定义权,进而掌握对社会现象的定性权和解释权,其主要方式有三种。

1. 对意识形态内容进行学术包装,创设“西方优于中国”的理论

西方通过不断地创造和生产概念,运用“民主和平论”“霸权稳定论”“历史终结论”等学术论调佐证西方政治现实的“正确性”;刻意放大中国的突发性事件,提出中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治理、政治民主化等各方面均“落后”于西方国家的论断。以此来为西方国家的霸权行径创设“合理性”。

2. 构造“指数陷阱”,意图论证“西方优于中国”的理论

西方通过操弄数据、编排模型,创设各类“人权指数”“发展指数”等算法模型,对我国政治和军事透明情况、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民生和人权改善情况等进行国际比较、测算及排名,强行贬低中国成就,在排名中将中国置于不利地位,为“中国落后”和“西方优越”的理论提供注脚。然而其数据选取、模型构造和算法运用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结果必然是荒谬的。

3. 推广理论应用,试图运用西方理论改造中国的学术土壤

西方国家一方面利用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诱导个别中国学者盲目引入和宣扬“西方理论”,用以分析中国治理的境遇和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论文发表、著作出版、基金支持、会议邀请和留学培训等手段,诱使个别中国学者构建对“西方理论”的高度认同,按照“西方标准”创作对标西方意识形态的所谓“学术成果”和“研究成果”。

西方学术话语是建构西方话语霸权的根基,西方国家的学理化渗透则是其开展具象化渗透、炒作性渗透和诱导化渗透的基础。西方善于利用学术话语进行意识形态包装和推销,按照“创设理论—论证理论—推广理论应用”的路径重塑我国渗透对象的社会心理与集体认知,误导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进而威胁我国的政权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安全。

(资料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0年第10期,有删改)

课外实践

一、小组讨论

请与同学组成小组,围绕意识形态安全展开讨论,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意识形态?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

(2)什么是意识形态安全?请评判一下我国的意识形态是否安全。

(3)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结合历史和我国发展具体说明一下。

(4)如何看待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总体形势?

(5)学完本任务后,对于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安全有了怎样的新认识?

二、材料分析与问题解答

材料:

“国潮”产品一般是指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日用产品和文创产品。2018年被称为“国潮元年”,彼时,故宫联合国货品牌推出了“故宫口红”;北京卫视打造了《上新了·故宫》《我在颐和园等你》等系列国潮文化节目……“国潮”的崛起激活了中国传统文化,也激活了想要提升品牌、扩大市场、重塑品牌活力的国产品牌。一项数据统计显示,“国潮”产品在2021年的关注度比10年前上涨了528%,2021年国货品牌关注度是外国品牌的3倍。

“国潮热”既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国潮”的流行,不仅彰显着中国制造水平的提升,更体现出当代中国旺盛的文化创造力。2023年春节假期期间,春联福袋、“国潮”盲盒等年货新品销售火爆,多地举办的“国潮”演出精彩纷呈,古风主题集市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周到服务……越来越多的“国潮”产品,找到现代生活中的接入点并深深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回望历史,立足当下,坚定自信,不断创新,打造更多符合当代中国人审美趣味、文化精神的“国潮”产品,就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文化气息,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问题:

(1)你购买过“国潮”产品吗?吸引你选择“国潮”产品的原因是什么?

(2)“国潮”兴起与意识形态安全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3)对于向外输出我们的“国潮”,你有怎样的建议? Enrp1sgWrgS3mZSso/9fHT/nwg0NIVn0XXWSzKDPH4bqK5rFi3phgv76/ODhplL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