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否则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作出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重大决策。四十多年来,党始终不渝坚持这次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致开幕词,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崭新的命题。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的初次描述。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面旗帜。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对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全面阐述,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从指导思想、历史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必要条件、总体布局、国际环境等方面,勾画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为全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指明了方向。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设想,党的十三大确定了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将“三步走”战略设想用党的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标志着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正式得到全党的确认。
胸怀千秋伟业,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铿锵誓言;恰是百年风华,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写照。党的百年历史,在岁月的风霜里沉淀;党的百年辉煌,在不断勤奋作为中生生不息。党的历史是共产党员的教科书、营养剂、奋进曲。学习党史,以史为鉴,增强党性,坚定为民初心。在党的历史中寻经验,向百年党史求规律,从光辉党史中探未来。
党史是一本“教科书”,以史为鉴,在守正创新中敢担当善作为,展现新时代党员新风貌。党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沉淀出一部“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厚重史书,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应该树立大历史观,把握历史规律、认识历史必然、掌握历史主动,在各自的岗位上,敢于行走在难、险、急这三条建设人民幸福生活的道路上。坚定“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理想信念,树立“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奋斗毅力。以党史为蓝本,以人民为圆心,画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时代新风貌。
党史是一段“赶考路”,以史育人,在学习党史中铸民魂强党性,赓续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攻坚,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新时代的党员,站在实现我们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新起点,既兴奋又倍感责任重大。党员干部加强党史学习,可坚定初心,可明辨方向。百年党史中的红色“因子”,就是最好的“造血干细胞”,是滋养革命精神欣欣向荣最好的营养剂。创新切记守正,强党勿忘党史,护民牢记初心,“赶考之路”更需要以史明理。以党史为出发点,以人民幸福为初心,做红色血脉永久传承人。
党史是一部“英雄谱”,以史强党,在学习党史中坚定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和毅力。党史是最好的奋进曲。一百年来,从“甘将热血沃中华”,到“地动三河铁臂摇”,从“横下一条心勇敢向前走”,到“撸起袖子加油干”,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风卷红旗过大关”,构筑起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学习百年党史,可以知向何处,不惑于方向;践行党史精神可以明所从来,不竭于动力。共产党员要涵养“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发展自信,立足新时代,实事求是,坚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战斗精神。以党史这部“奋进曲”为基调,以人民幸福感、获得感为归属,谱写出新时代建功立业的凯歌。
理想信念是“原生动力”,职责使命是“意志盔甲”。学好党史教科书、用好党史营养剂、谱好党史奋进曲,在深学中进一步强化政治自觉,在细悟中进一步汲取政治养分,在笃行中进一步扛稳政治责任,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来源:共产党员网2022年3月3日)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
党的十四大最突出的特点和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科学概括和系统阐述,并郑重地确立了这个理论在党内的指导地位。大会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这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重大突破。大会还确定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确定了国民经济加快发展的战略。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于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决定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是朝着新经济体制以及这个体制下的方针政策定型化的方向又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在报告中,江泽民提出,展望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114人,特邀代表40人,代表全国6600多万党员。大会通过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阐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
党的十六大是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明确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它向世人昭示: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中国共产党要走的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世纪前50年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历史性会议。
一是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为党和国家今后的发展走向和全局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是首次概括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理论创新的最精辟概括,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
三是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任务和根本要求,把科学发展观定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同时,党的十七大还将科学发展观写进了党章。
四是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奋斗目标,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内政外交国防以及祖国统一等方面工作的大政方针。
五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的理论,作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部署,强调党要站在时代前列,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