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学会识别 科学应对
——大学生异常心理

点亮心灵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本章导言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指出,青年群体心理健康风险较高,属于抑郁的高风险群体,18~24 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高达 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青年早期是异常心理出现的高峰期,大学生正处于这样的时期。通过本章的学习,大学生可以了解各类异常心理的知识,掌握识别和应对不良心理状态的技能,为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本章学习重点是大学生异常心理的辨别和成因、表现和应对,大学生可以识别自身的心理状态,掌握关爱自己和他人的正确方式,进一步培育仁爱之心。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异常心理的辨别方法及成因。

(2)了解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的类型和应对方式。

能力目标

(1)能够对个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初步判断。

(2)能够识别异常心理,及时寻求帮助。

价值目标

(1)培育仁爱之心,主动关爱自己,积极帮助他人。

(2)深刻理解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激发爱国情怀。

第一节
异常心理概述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一些学生会在大学阶段产生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出现异常心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在2022 年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抑郁风险检出率为 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

成长案例

小童,女,19 岁,大一学生,平时小心谨慎,内心敏感,极少与同学往来。入校后不久,她就感觉有人在监视自己,在跟踪自己;看到别的同学戴着耳机从身边走过,她以为那是窃听器,有人在窃听自己的隐私;别人在身边讲话,她以为是在议论自己;晚上睡觉时,她总感觉有人透过窗户用望远镜监视自己的一举一动,所以必须严严实实地拉好窗帘;她甚至认为自己的心脏要被人偷走。发展到后期,小童已经无法在校学习。在一次和老师的谈话中,小童交流了目前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现状。后来,在家庭—学校—医院的协同联动下,小童经过规范治疗,生活逐步走上正轨。

案例分析

夯实基础

一、异常心理的含义及辨别

1.异常心理的含义

心理状态是一个从健康到不健康的连续谱,人们的心理状态都处在这个连续谱的某个位置,并且这个位置还会随着个体素质及周遭环境的变化而移动。绝对的心理健康似乎带有理想化的意味,因为没人能保证终其一生都不会出现任何心理问题,大部分人都可能会在人生的某些阶段遇到不同的心理问题,这是人生常态,我们把它称为“正常心理”。

异常心理是相对于正常心理而言的,包括从心理问题到精神病的一切超出正常范围的心理和行为,是一种不被某种特定文化所期待的或非典型的行为反应,常表现为心理功能紊乱,并伴随痛苦或功能性损伤。本章提到的异常心理指的是所有达到心理障碍诊断标准的心理疾病。

课堂活动
反光镜

☉活动目的

学会识别消极认知,形成积极的思维,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活动步骤

(1)你是否经常出现下面这些常见的自我贬低观念?

①我什么都做不好。

②我总是低人一等。

③我毫无用处。

④我总是给别人带来麻烦。

(2)你是否经常出现下面这些常见的自我欣赏的观念?

①我总是能够很好地完成很多事。

②我认为我和别人一样有自己的优势。

③我的生命具有价值。

④我会给很多人提供帮助,带来欢乐。

☉活动思考

请思考如果个体经常出现以上某一种观念,会对其心理健康带来怎样的影响,并在小组内讨论。

2.异常心理的辨别

(1)异常心理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并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首先,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之间的差别常常是相对的,二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本质的差别,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又可能只是程度的不同。其次,异常心理的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物因素、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等,判断的角度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样。著名心理学家李心天就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四类判别标准。

①内省经验标准。内省经验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指个体的主观体验,即患者自己觉得有焦虑、强迫或说不出原因的不适感,因而需要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二是从观察者的角度而言,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观察对象的心理是正常还是异常。当然,第二种判断方式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不同的观察者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但通过接受专业训练以及积累临床实践的经验,观察者们基本能形成大致相近的评判标准,对大多数异常心理可取得一致的看法。

②社会适应的标准。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来主动适应社会变化、从而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正常地完成工作、学习和进行社交活动。相反,一个人如果言行举止常常违背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生活习惯、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不能与人正常交往,不能胜任工作和完成学习,那么,他可能会被认定出现了心理问题。所以,父母、配偶、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同事等知情人所提供的信息对于评估当事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非常重要的。

③医学标准。医学标准将心理异常纳入了医学范畴,从医学角度出发,用判断身体疾病的方法判断心理是否异常。医学标准认为,心理异常是指个体的脑功能失调造成的大脑中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这种变化要通过个体的疾病症状,即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如果发现个体有某种异常的心理或行为,就一定能找到其病理或生理变化的依据,从而判定此人心理异常。医学标准曾经对心理异常的研究作出过巨大贡献,被临床医生采用。但是,心理异常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医学标准对器质性精神病、身体疾病伴发心理障碍、感染中毒等所导致的心理异常的判断有所帮助,但对那些由心理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的心理异常,医学标准则有些无能为力。

④统计学标准。一般来说,心理特征在人群中的分布是呈正态分布的,即中间多,两头少。有些心理特征的分布是曲线的两端偏离正常值,均为异常;而有些心理特征的常态分布一端是异常,另一端则为优秀,如智力测验,智商高于正常值不是病态,而是心理特征优秀的表现。临床上常将来访者心理测量的结果与大量正常人心理测量得出的常模进行比较,如果来访者的数据偏离了一定的数值就可以称为异常。

(2)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原则

心理学家郭念锋认为,应该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对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进行区分。他明确提出了以下三个原则。

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动,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比如,在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或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对某件事情感到焦虑不安,这就是主客观不统一。

②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人类的精神活动可以分为知、情、意等三部分,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一致性,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比如,一个人如果见到了自己喜欢的明星,他会非常高兴,事后可能会将自己和明星的合影发在社交平台上,并兴高采烈地向大家讲述这个事情,这便是他对这件事情的正常反应。如果他以不高兴的语调讲述这件事情,他的知、情、意就缺乏一致性。

③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在没有发生重大事件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如果一个平时花钱很节省的人突然花钱大手大脚,而现实中又没有令其发生改变的原因,这个时候就需要判断是不是他的心理活动存在异常。

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二者处在一个从心理健康到心理疾病的连续体上。连续体的一端是最佳心理状态和行为,另一端为最差心理状态和行为,中间逐渐增加的是不适应行为。

二、异常心理的成因

1.生物原因

生物学界认为,异常心理的生物因素主要体现在神经解剖学、生物化学及遗传等三个方面。神经解剖学家认为许多心理异常行为与脑的结构发生变化有关。生物化学家探讨了神经递质与异常心理之间的关系,认为神经递质失调和神经递质受体功能低下均可导致心理异常,研究发现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在异常心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遗传主要体现在对疾病的易感性上,因此遗传对异常心理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具有决定性影响。换句话说,遗传可能导致异常心理的发生,但并不代表异常心理一定会出现。

2.心理原因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异常心理出现的根源在于无意识中的冲突,如果无意识中的冲突过于紧张,人们就会受到焦虑或者其他障碍的困扰。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包括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无意识中的冲突大部分是由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形成“拉锯战”,而自我作为“协调者”不能将本我和超我各自的“诉求”保持在可控的理性范围之内。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注意到心理因素会影响身心健康。《韩非子》指出:“故欲利甚于忧,忧则疾生;疾生而智慧衰;智慧衰,则失度量;失度量,则妄举动;妄举动,则祸害至”,这说明,过度的欲望和不良情绪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是导致人们行为和心理异常的主要原因。

亚伦·贝克的认知疗法认为,人的信念系统和思维对个体的心理及行为有重要作用,来访者没有意识到的被歪曲的认知是形成异常心理的原因之一,这些认知和环境、社会、心理、生理等因素的交互作用造成了异常心理。

反刍理论

心理训练
积极自我暗示

☉训练目的

学习用积极的自我暗示缓解不良情绪,培养积极的心理状态。

☉训练步骤

(1)写出自己的三个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静坐直,放松身体,深呼吸两次,大声将自己写的优点读出来——要全神贯注,没有一丝杂念。

(3)每个优点重复说 3 遍。

(4)在小组内分享心理感受以及朗读前后的心理变化。

3.社会原因

重大生活事件的发生及多起负面事件的叠加效应均会导致异常心理。1967 年,美国华盛顿大学霍尔姆斯等人编制了社会再适应量表,归纳人类社会生活中遭受的生活危机并划分等级,列出 43 种生活变化事件,并以生活变化单位(LCU)为量化指标加以评分。他们通过调查发现社会生活变动能引发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如丧失亲人、学习压力大、失恋等都是对个体有不良影响的重要生活事件。这些事件越多,个体患病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新冠疫情发生后,我国立即组织专家团队通过出版心理知识科普读物、开展系列讲座课程、开通心理服务热线……多措并举,缓解民众心理压力,减少个体产生异常心理的可能。除此以外,社会文化观念、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因素均被认为是异常心理的影响因素。

知识链接
素质-应激模型

当代很多理论家都持“生物-心理-社会”取向,认为异常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常常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常被称为高风险因素,因为它们增加了心理问题出现的风险。高风险因素可以是生物的,如遗传倾向;可以是心理的,如在应激情境中很难保持镇静;也可以是社会的,如在被歧视的应激情境下长大。很多情况下,某一种高风险因素不足以导致严重的异常心理,异常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可能还有着其他的经历和诱因,人们称之为“素质-应激模型”(图 3-1)。

图 3-1 素质-应激模型 04/2M+14beoDXx8RRkCOqHBborCBcWLAP5Kn8BQB3XFPL6bkY8eF3mkdj1wFDe8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