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认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即使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比马克思主义有更广阔的理论覆盖面和更深刻的解释力,没有任何一种理论能够替代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目标前进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从广义来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发展并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体现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三方面的条件: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其经济条件;欧洲发达国家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社会历史舞台是其政治条件和阶级基础;思想文化条件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工人运动实践和进行大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世界观上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两大转变,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大学说。马克思、恩格斯为了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这个主题,深入钻研,硕果累累,包括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学、政治学、法学、军事学、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它们浑然一体,构成马克思主义“新的科学世界观”的完整体系。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之后,在欧洲两次革命高潮和两次低潮中,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是 1848 年以前的孕育准备阶段;二是 1848年到 1871 年的正式形成阶段;三是 1871 年到 1883 年的理论体系完成阶段;四是 1883 年到 1895 年恩格斯晚年捍卫发展马克思主义阶段。在此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在三个领域中实现了三个伟大的变革,创立了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哲学上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中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的过程,并企图揭示其内在联系。费尔巴哈则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过程中恢复和发展了唯物主义,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而非精神,把自然界和人当作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学说,并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清除出去,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一切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找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前进的直接动力,找到了新社会代替旧社会的正确途径;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找到了埋葬旧社会、变革新社会的社会力量。

经济学上批判地吸收了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精华,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只是提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泉,工人、地主、资本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区分了与之相适应的三种收入形式。斯密认识到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而李嘉图揭示并说明了阶级之间的经济对立,马克思则在批判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揭开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直接论证了新社会代替不合理的旧社会的客观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和使命,直接指明无产阶级是变革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社会力量;论证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阶级根源,为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指明了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在两大发现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成分,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到科学。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大理论基石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他们的历史局限性,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途径。

青马速递

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准确的译法为乌托邦社会主义,流行于 19 世纪初期的西欧,著名代表人物为莫尔、康帕内拉、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以及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它是科学社会主义以前的共产主义学说,常与“空想共产主义”通用。广义的空想社会主义包括空想共产主义。但在某些场合,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将二者加以区别,其原则是:把主张实行公有制的早期社会主义学说称为空想共产主义,如康帕内拉、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欧文、卡贝、魏特林等人的学说;把主张仍然保留私有制的早期社会主义者的学说称为空想社会主义,如圣西门、傅立叶等人的学说。空想共产主义都主张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建立社会平等。他们中有些代表人物还主张暴力革命,并提出和论证了过渡时期等问题。但他们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还未能摆脱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因而他们的理想社会并不能实现。

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中,第一个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论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指明了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重大反作用,科技和生产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前进的直接动力。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主题的起点。第二个层次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它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揭示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指明了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性,这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主题的中介。建立在两大理论基石基础上的第三个层次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它阐明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认定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和新社会的建设者。为此全世界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组成无产阶级政党,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开展阶级斗争夺取政权;在过渡时期争得民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生产总量,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造;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消灭阶级,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然后向共产主义过渡,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最后解放全人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和前提;科学社会主义是决定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部分。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就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也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种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二、我们依然处于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提起马克思主义,当下有种观点声音不小,认为“马克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权宜之计”也完成了历史任务。

持这一观点的人,抛出的论据貌似有力:用一百多年前的理论指导当代,无异于“刻舟求剑”;信仰马克思主义也不能赚钱,在当下没有用处;马克思主义缺乏感召力,年轻人对此毫无兴趣。

事实果真如此?马克思主义现在真的已经“out”了吗?

(一)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

在诸多声音中,落后时代论颇有迷惑性。一些人宣称,一百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了当下中国的现实工作。马克思没见过飞机高铁,没上过互联网,也没用过微博、微信。时代不同了,用 100 多年前的理论解答今天的问题,无异于“刻舟求剑”。

其实,这套说辞才是“刻舟求剑”,是对马克思主义过去 100 多年尤其在中国的发展实践视而不见。马克思、恩格斯没来过中国指导工作,可新中国成立了;马克思没研究过中国的改革开放该如何进行,可中国经济实现了崛起。马克思最初的共产主义“创业企划书”并没有中国专版,但中国共产党却从 100 多年前几十人的“创业团队”发展至今,靠的不是僵化、教条式地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而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实现飞跃、跟上时代。事在人为,久久为功。说“马克思主义过时”的人,和 100 多年前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行不通”的人一样,最终都会被历史和事实证明是错误的。即便在今天的西方社会,也没人敢断言“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资本越是任性,人们越是怀念马克思的论断,越是希望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营养。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面对危机,许多人走进书店重读《资本论》,不少西方学者也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反思资本主义弊端,使这部看起来枯燥、深奥的“大部头”一度脱销。冷战刚结束时,美国学者福山曾提出“历史终结论”,断言共产主义已经失败,成为当时的时髦理论。可是 20多年后,《资本论》有了新的拥趸,福山当年的结论饱受批评。

拓展链接:

不朽的马克思

在资本发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被一些人谩骂指责为“过时”,一点也不奇怪。如果我们不去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发展的特性,也不去搞懂马克思主义至今不变的核心要义,就容易被这些谩骂引入歧途。“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可谓一针见血!

(二)马克思主义从未走远

当下,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离工作、生活太遥远,看不到、摸不着;只要不犯错误,不违法违纪,信与不信没关系。更何况,现在工作生活压力那么大,信仰马克思主义能赚钱吗?能在高房价的北京、上海买房吗?既然没有实际利益,信它有何用,纯粹是浪费时间。

这种观点也有不小的市场,持此论者甚至还不乏一些党员领导干部,这种逻辑其实就是把信仰庸俗化。他们不信马克思主义,而是醉心于马克思批判的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一切向钱看”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一朝权在手,钱财滚滚来”不仅催生腐败,更把社会风气带坏。更有甚者“不信马列信鬼神”,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气功大师”王林曾对刘志军说要帮他办公室弄一块靠山石,“保你一辈子不倒”,刘志军是信了,但最终还是倒了。可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是不少腐败分子堕落的第一步。

诚然,马克思主义确实带不来直接的物质收益,但并不能因此就否认它的巨大价值。一旦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就会陷入精神荒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曾阐述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理论,流于口号,将入党当成资本,入党申请书网上下载,入党誓词走个过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事实证明,用“是否有用”的眼光来衡量马克思主义信仰,只会让自己误入歧途。

(三)马克思是个“90 后”

还有人把“过时论”“无用论”掰开揉碎,注水炮制一番,声称中国的“90 后”“00 后”很现实,对马克思没有兴趣,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条件反射式”的距离感,避之唯恐不及。青年党员选择入党大多只为图好处、随大流,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将因此而断绝。

必须承认,现实中确有一些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有逆反心理,但马克思主义信仰值不值得重视,大多数年轻人心中还是有杆秤。在回答“为何要入党”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教师徐川给出的答案是:信仰。因为这两个字,他成了网红,他“不忘初心”的回答不仅没人嘲讽,反而得到了许多青年的认可和点赞。可以说,今天徐川所引发的讨论,就是新一代青年尤其是青年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回答。

几年前,一首名为《马克思是个九零后》的说唱歌曲火遍互联网。这首歌的词作者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年轻女孩卓丝娜。“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在政治课。学了他的思想,只是为了及格。本打算过了就算,后来翻开却发现并不讨厌。人生总是充满意外,有一天我看到他的厉害。看到我的信仰别再问Why,别再看Magazine,我在看马克思……”这样的歌词个性而又有活力,将严肃的马克思和在一些人看来“枯燥”的马克思主义“唱”进了众多年轻人心里。

这似乎并不契合社会对思想多元的“90 后”“00 后”的一贯印象,但细想又不出意料,因为一个有上进心、有责任感、有现实情怀的青年,一旦接近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很容易为其所吸引。青年人极具批判和怀疑精神,像极了青年时期立志“在与风浪搏斗中锻炼成长”的马克思;青年人天然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志在解放全人类、建设理想社会那里找到皈依;而青年人心中对自由的渴望,也能在马克思提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找到共鸣。

不能不提的是,我们周围确实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可能连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都没有读过,便信口说“马克思的学说早已过时”;还有的人给马克思主义贴上了“洗脑”的标签,拒绝接受任何马克思主义内容。这些抵触情绪和做法,只会让自己离科学思维和普遍真理越来越远。殊不知,马克思主义不只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真经”,也是一门帮助我们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问,一门涵养对人类前途命运终极关怀的学问。放弃了这个学问,人生将大为失色。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主义并不限于某个学科领域,它博大精深,有科学世界观也有唯物辩证法,有无产阶级革命学说也有政治经济学。对党员干部而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对青年人而言,马克思主义是建构理论自觉、完善思维方法、引领时代先声的不二法门。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为了突显政治正确,而是为掌握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提供有力的哲学武器。学习马克思主义也不能以求取“及格分”为满足,从原著开始真读真学真用、勤学善思、联系实际,才可以擦亮马克思传下来的指路明灯。

从《共产党宣言》预见全球化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到 2008 年金融危机中西方社会重新发现《资本论》的价值,马克思的“厉害”,马克思主义的“高明”,在历史和现实中一再得到验证。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一本书中提到,马克思和斯宾塞葬在海格特墓地相距很近的地方,他们在世的时候,斯宾塞是公认的“19世纪的亚里士多德”,马克思则是一位依靠朋友资助的穷人;而如今,朝圣者络绎不绝到访马克思的墓地,斯宾塞的墓地却乏人问津。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马克思从未走远,马克思主义也不会为青年所疏远。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主义政党缔造者、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

三、大咖们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

著名的经济史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希克斯曾力挺马克思的分析方法。他说,大多数想要弄清历史一般过程的人,都会使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或者这种分析方法的某种修订形式,因为除了历史唯物主义,你找不到其它分析方法。换句话说,在人类社会史研究领域,你要是不用历史唯物主义,话都说不全,更写不出有深度的文章。

法国的德里达是著名的哲学家,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德里达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在苏东剧变后,当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声浪甚嚣尘上的时候,他却毅然举起了捍卫马克思的大旗,一再强调:“我挑了一个好时候向马克思致敬。”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指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回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

美国的詹姆逊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詹姆逊一向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在苏东剧变以后,他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他说:“我同马克思的联系出于兴趣。”詹姆逊在《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一书中讲道,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科学,这意味着,庆贺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决定性胜利的做法是不合逻辑的,庆贺马克思主义的死亡正像庆贺资本主义的胜利一样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德国的哈贝马斯生于 1929 年,任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哲学教授,是当代西方重要的理论社会学家、哲学家。哈贝马斯早年曾受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影响,后来又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非马克思主义者展开论战,但在形成自己理论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一些误解,在苏东剧变后重新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并向世人宣布:“我仍然是马克思主义者。”

安东尼·吉登斯 1938 年生于英国。他是当代最重要的社会学家、思想家之一,曾提出“第三条道路”“全球化”“乌托邦现实主义”等重要理论,被媒体称为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精神导师。吉登斯作为社会理论家,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在苏东剧变后,他说:“虽然不再时髦,但我仍看重马克思。”

法国的德里达、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英国的吉登斯等这些国际学术大咖有一个共同点——在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马克思主义受到冷落的时候,他们却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这充分地说明,马克思主义依然活着。 VXiRJS+k7o1aehoY2nAPjCv4Un8Wa/lj+BQopO8SiXiOACPH0DuaplaKs/qgJvq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