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E

ē

①一作葛。战国燕邑。即今河北安新县西南安州。《史记·赵世家》:成侯十九年(前356),“与燕会阿”,即此。参见“葛”。②即“柯①”。

阿城 见“阿房宫”。

阿党之法 汉武帝时为削夺诸侯王势力,针对包庇诸侯王不法行为的傅相所颁行的法令。《汉书·高五王传》颜师古注引张晏曰:“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为阿党。”凡阿党者多处以重罚。此法后亦施及互相包庇之违法官吏。

阿堵物 晋、南朝方言。即者个。犹今言这个。阿,发语辞;堵,从者声,义得通借,随其所指,理俱可通。语出《晋书·王衍传》,衍疾妻郭氏极贪鄙,故口不言钱。郭氏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使不得行。衍晨起,见钱阻道,谓婢曰:“举阿堵物却!”(意即将钱搬走)。后俗称钱为“阿堵物”。

阿附蕃王之法 《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二十四年(48),“诏有司申明旧制阿附蕃王法”。其内容当与西汉武帝时制订的“附益”、“阿党”之法相同,目的是禁止朝臣附益包庇诸侯王。参见“附益之法”、“阿党之法”。

阿衡 官名。商初自成汤至太甲时伊尹任此官。或说即保衡,阿、保皆伊尹所任之官名。晋代为宰相尊称,或为权置之官号,尊而无实权。

阿井 在古东阿县城(今山东阳谷县东北阿城镇)。因井水清冽甘美,用以煮胶,称之“阿胶”,井由此得名。据《水经·河水注》:东阿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称有阿井之名”。宋沈括《梦溪笔谈》亦有此说。明代在井上建亭。清光绪时重修,额题“济世寿人”。建国后重浚古井,整修石亭,并建有阿胶厂,生产的阿胶畅销国内外。

阿林县 西汉置。治今广西桂平市东南。属郁林郡。唐属绣州。北宋开宝五年(972)并入桂平县。

阿陵县 西汉置。治今河北任丘市东北南陵城。初属广阳郡,后改属涿郡。东汉建武二年(26),封任光为阿陵侯,即此。后废。

阿弥陀经 又称《小无量寿经》、《小经》。佛教经书名。净土宗主要经典。十六国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该经宣称有“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一作欢喜光佛、无量寿佛,即甘露王)名号,死后即可去“西方净土”,便可过“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幸福生活。另有唐玄奘译本《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阿房宫 一名阿城。《括地志》:“阿房宫,亦曰阿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以都城咸阳宫室狭小而筑。规模宏大,“东西五里,南北千步”(《汉书·贾山传》)。先于渭水以南上林苑中修筑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并“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史记·秦始皇本纪》)。因工程浩大,至秦亡时犹未完成,故未正式命名,时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名阿房,遂称之为阿房宫。秦末其殿为项羽所焚毁。今陕西西安市西三桥镇南阿房村,尚存其前殿夯土台基,高约7米,长约1000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阿房宫赋 赋篇名。唐杜牧作。全赋描写秦朝建阿房宫的宏伟,宫廷生活的奢靡,揭露秦统治者苛敛百姓、迅速灭亡的历史教训,以讽喻当时敬宗大起宫室之弊政。铺陈排比,极尽形容、夸张之能事,气势充沛,词采瑰丽。结尾点明主旨,笔法明快犀利。

阿阳县 西汉置。治今甘肃静宁县西南。属天水郡。《资治通鉴》:西汉高后六年(前182),“匈奴寇狄道,攻阿阳”,即此。东汉属汉阳郡。西晋废。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复置。属略阳郡。西魏改为河阳县。

阿泽 一作柯泽。泽薮名。春秋卫地。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左传》襄公十四年(前559):“(卫献公)出奔齐,孙氏追之,败公徒于阿泽”;《水经·河水注》:“河水右历柯泽”,皆即此。

é

讹出 即“完颜时”。

讹答剌 即“兀提剌耳”。

讹迹邗 地名。今吉尔吉斯斯坦乌支根。元代属察合台汗国。

讹可 ①即“完颜讹可”。②见“板子讹可”、“草火讹可”。

讹里朵 即“完颜宗辅”。

讹鲁古 即“唐括安礼”。

讹鲁观 即“完颜宗隽”。

讹罗绍甫 西夏党项人。夏仁宗仁孝殿前马步军太尉。乾祐三年(1172),受遣与枢密直学士吕子温、匦匣使芭里直信贺金世宗上尊号。六年十二月,以兴庆尹与翰林学士王师信谢金横赐。

讹藏屈怀氏 党项首领夏国王李德明第三妻。生子成嵬讹。德明死,长妻卫慕氏所生子元昊袭位。后卫慕氏被元昊毒死,她被立为太后。

俄彼得变政记 书名。康有为撰。一册,不分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呈,旋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印行,附于《南海先生七上书记》中。记述俄国沙皇彼得一世锐意改革内政,遂使国家转弱为强、化衰为盛之事。并揭露了彼得企图向中国黑龙江乌苏里江地区扩张的野心。

俄多里 即“鄂多里”。

俄法借款 又称俄法洋款,或称四厘借款合同、中俄四厘借款。因由俄国出面,实为俄法合借,故名。清政府为偿付中日甲午战争赔款,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十四日(1895.7.6)由驻俄公使许景澄与俄国银行团代表在俄国首都圣彼得堡签订本约。共十九款,另附有“四厘借款声明文件”一件。主要内容有:借款总额四亿法郎,合一亿金卢布(约合银一亿两);由六家法国银行与四家俄国银行分摊;以九四又八分之一(94.125%)折扣交付,年息四厘;偿还期限三十六年,不得提前或一次还清;以关税收入作担保。

俄古柏 即“阿古柏”。

俄国撤兵条约 即“交收东三省条约”。

俄国政俗通考 书名。印度广学会辑。清末任廷旭与美国传教士林乐知译。三卷。记叙俄国历史沿革、地理风俗、政法教派、幅员民族、重要城邑、文事武备、河道铁路、耕牧制造以及帝王业绩等。前言述译者主旨是针对俄国垂涎中国西北边境及东三省而“骎骎东下”的形势,帮助国人了解俄国的情况以防俄。但书中观点如西伯利亚大铁路,通于北京、旅顺、大连湾,有裨于开发云云,与译者前言不合。原著出版于1893年,译本有光绪二十六年(1900)上海广学会印本。

俄罗斯档 档案名称。原为清内阁档册,后存军机处。记载与俄国交涉之各种官方文件,有俄方来文、清方去文及有关奏折、上谕等。起自乾隆八年(1743),止于咸丰十一年(1861)。其中乾、嘉两朝均为满文,道、咸两朝除奏折、上谕为满文外,余皆为汉文。俄方来文中有俄文及拉丁文本。咸丰朝俄罗斯档有汉文译本,并逐件注明为清字译汉,当为编纂《筹办夷务始末》时所译。

俄罗斯馆 ①官署名。清代理藩院所属机构。康熙三十三年(1694)设,为安置来京俄商及传教士、留学生之所,附设教堂。设馆监督一人,由理藩院司员内佥派,并拣领催轮班至馆照料。②清代教习俄国留学生学习满、汉语言文字的学馆,康熙四十七年设。初名俄罗斯学,后改称俄罗斯文馆,亦简称俄罗斯馆。设满、汉助教各一人,额缺隶国子监。雍正五年(1727)《恰克图条约》签订后,定俄国学习语言学生名额为四人,十年更代。同治元年(1862)裁撤。

俄罗斯馆监督 官名。清代理藩院所属俄罗斯馆之主官。掌接待来京俄商、俄人居住之事。设一人,由本院堂官派充。

俄罗斯国纪要 书名。清林则徐辑。一卷。林氏谪戍伊犁期间,正值沙俄侵略吉尔吉斯,并推进到伊犁河畔,深感其侵略的严重性,故特简述其国概况成此编。首述俄罗斯建国始末、地理风俗,次分叙东俄罗斯、西俄罗斯、大俄罗斯、小俄罗斯、南俄罗斯等各部,尤详于与中国东三省、蒙古毗连之北洋俄罗斯。对其侵略扩张有简略记载。书中多处征引魏源说。有光绪十年(1884)刊本,间有何秋涛按语,对林氏、魏氏讹误处有所订正。

俄罗斯来文档 档案名称。原为清代内阁档册,后存军机处。汇集译成满文之俄罗斯来文,间有理藩院奏折。

俄罗斯行文档 档案名称。清代军机处档册。汇集清代理藩院致俄罗斯萨纳特衙门文件,间有清大学士及理藩院奏折,均为满文。

俄罗斯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旧称归化族。主要分布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其中以伊犁地区为多,也有一部分散居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人口13500人(1990年)。使用俄罗斯语,通用俄文。最早于十八世纪从沙皇俄国迁来,十月革命前后,进入新疆一带者更多。建国前居住在城镇的,大多从事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的兼营农业,或专门经营园艺、饲养家畜、养蜂等业。居住在农村的,大多是数十户聚居在一起,独自成村,被称为“归化村”,多在伊犁河、特克斯河两岸垦荒种地。居住在靠近牧区的,也从事畜牧业。大多信仰东正教。建国后,充分享受民族平等的权利,经济有所发展,生活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

俄罗斯佐领 清代八旗满洲所辖之佐领。由顺治、康熙年间归附不返之俄罗斯人编立,隶镶黄旗满洲第四参领。康熙二十二年(1683)初置时为半个佐领,二十四年后续有俄罗斯人投诚不返,始编为整佐领。其佐领员缺,原由俄罗斯人伍朗格里父子相继管理,后改由满洲大臣兼管。咸丰十年(1860),复定为该骁骑校专缺升补。佐领下人准任五品以下武职,马甲、养育兵等与满洲一体挑补。同治十年(1871),并准挑补绿营旗缺马甲及升补绿营额外外委。

俄木布 明末清初西土默特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博硕克图汗之子。世居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初服属察哈尔汗。后金天聪六年(1632)皇太极征察哈尔,进驻归化城,率其部属古禄格、抗高等降附。清崇德元年(1636),以其乳母之夫茂罕私通明沙河堡守将,并导明使约喀尔喀反清,被执往盛京(今沈阳)。同年,古禄格来朝,太宗命其同返归化城。

俄尼 即“窝泥”。

俄史辑译 书名。佚名撰。清末徐景罗译。四册。记唐咸通三年(862)俄罗斯兴起迄清咸丰六年(1856)间俄国历史。光绪十二年(1886)译成。为近代较早较全之俄国史译本。译笔简洁。有益智书会光绪十四年印本。

俄事警闻 报纸名。拒俄团体对俄同志会言论机关。清光绪二十九年十月二十七日(1903.12.15)在上海创刊。日报。以干支纪年。蔡元培、汪德渊(允宗)等主办,王季同(小徐)主编。以唤起国民,警告通国,实行拒俄为主旨,专门录载沙俄侵华和拒俄消息,译述俄国虚无党历史。宣传抵制之策,间接鼓吹革命。出版第七十三号后更名《警钟日报》。

俄陶 (?—1397) 明云南景东人。傣族。元景东千户阿只弄之子。父死袭职。洪武十五年(1382)降明。明以其地置府,命知府事。十七年,特授中顺大夫、景东府土知府。十八年,平缅宣慰使思伦发攻景东,他力战不支,率其民千余家,逃奔大理白崖川(今弥渡)。二十三年,收复景东,仍还旧职。

峨昌 即“阿昌”。

峨公固 地名。在今陕西南郑县南。《宋书·萧思话传》:元嘉十年(433),萧承之攻杨难当,自下桃城“进据峨公固”,即此。

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 在今四川西部峨眉山万年寺无梁殿内。有白象莲座普贤菩萨铜像一尊,小铁佛像数百,铸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铜像通高7.4米,其中白象高3.33米,大耳六牙,长鼻垂地,彩带辔头,佩鞍,身宽2.3米,四腿直立,脚踩莲花。象背安置由四层莲瓣组成的贴金莲花宝座,下小上大,高1.42米,直径2.6米。莲座上为贴金普贤像,高2.65米,双膝盘坐,头戴双层金冠,金冠直径1.08米,四周铸有小佛像。铜像重约62吨。小铁佛原有三千。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峨州 唐置羁縻州。治所在今贵州荔波县城北。天宝元年(742)属黔中郡,隶黔中道。乾元元年(758)属黔州都督府。大历十二年(777)属黔州经略招讨使。大顺元年(890)属武泰军节度使。后晋天福八年(943)州土官以其地附楚王马希范。南宋绍定元年(1228)属绍庆府(治今重庆彭水),隶夔州路。

娥皇 或作倪皇、后育、娥盲、娥 。相传为尧之女。与其妹女英俱嫁舜为妻。舜受尧禅后,随舜南巡狩,舜死于苍梧(今湖南宁远南),遂与女英亦死于湘江(《太平御览》卷一三五引《列女传》)。

即“娥皇”。

鹅尔浑城 一作鹅儿浑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鄂勒珲城(《圣武记》)、窝儿浑寨(《筹辽硕画》)。在今辽宁抚顺市东浑河畔。属建州女真浑河部,明万历十四年(1586)为努尔哈赤攻克。

鹅湖山 在今江西铅山县东。周四十余里。本名荷湖山,因山上有湖产荷得名。相传“东晋时有双鹅育子数百羽,翮成乃去,因更名鹅湖”(《太平寰宇记》引《鄱阳志》)。南宋淳熙初,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讲学于山上鹅湖寺,后建立文宗书院,明正德中徙于山巅,改为鹅湖书院。

鹅湖之会 南宋朱熹与陆九渊进行的一次哲学辩论会。淳熙二年(1175)四月间,吕祖谦约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等会朱熹于信州(今江西上饶)之鹅湖寺,讨论治学方法,意图调和朱、陆两家争执。朱熹主张“道问学”,谓当“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观察外界事物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主张“尊德性”,以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认为心即是理,不必多做读书穷理工夫。陆自命为“易简工夫”,讥朱为“支离”;朱则讥陆为“禅学”。这是一次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与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之间的争论,时称“鹅湖之会”。

鹅黄豆生 即豆芽菜。古代无土栽培法之一种。《神农本草经》称豆芽为“黄卷”,系入药用。孵豆芽供作蔬菜用,始于宋代。北宋《图经本草》中有绿豆芽记载:“绿豆……为食中美物,生白芽为蔬中佳品。”南宋《山家清供》中有大豆芽及其生产方法之记载:“以水浸黑豆,曝之,及芽,以糠皮置盆内,铺沙及豆,用板压,及长,覆以桶。晓则晒之,欲其齐而不为风日侵也。”这种豆芽,当时称为“鹅黄豆生”。

鹅阙 洱海地区方言音译,意为吃生。即取猪、牛、羊之领脊肉,或鸡、鹅、鱼肉,或生肝,脔切为薄块,剁细,置盐中腌之,然后和以蒜泥、花椒、辣椒及酸醋等香料而食之。元明以来为滇中少数民族所喜好的上味食品。

鹅眼 又作鹅眼钱。指民间私铸之薄恶铜钱。如南宋铸二铢钱,民间多仿铸,而大小厚薄均不及官钱。其轻薄者,谓之“荇叶”,又称鹅眼钱,清代私铸铜钱中有一种孔大肉狭者,民间称之为“鹅眼”。

蛾昌 即“阿昌”。

额办 又名额派。府志中或称岁供。明代上供物料的一种贡纳制度。因有定额,故名。名数烦碎,均由各县里甲轮流办纳。与坐办、杂办合称三办。工部额派物料有二十八种,北京工部四司物料总目有五十六种,光禄司厨料十二种,太医院药料近二十五万斤(个)。福建邵武府额办有药材、牲口、历日纸张、缎匹、弓弦、箭、军器、杂皮、翎毛等品类。

额贝都拉 (?—1709) 一译厄碑都拉、额贝杜拉。清新疆哈密维吾尔族达尔汉伯克。初隶准噶尔。康熙三十一年(1692)理藩院员外郎马迪等赴准噶尔,遭掠杀,从人避入哈密城。他派人护归嘉峪关,遣使纳贡称臣,旋擒献噶尔丹子色布腾巴尔珠尔。后授一等札萨克,并准其子郭帕伯克携部移居肃州。次年编旗队,设管旗章京等官,仍用达尔汉名号。乾隆三十九年(1774)准赴甘肃等处贸易。后裔累封至贝子、公、郡王等。

额贝杜拉 即“额贝都拉”。

额编银 清代地方政府库藏所贮之地丁、杂赋银两。作为国家岁入之一部分,分项编册,呈交户部,故称额编银。用为地方官俸、公费、兴作、赈济之经费。户部有权调用和拨协。地方动用必先题具户部,准而后支。

额儿的失河 即“也儿的石河”。

额儿的失水 即“也儿的石河”。

额洏古涅河 即“额尔古纳河”。

额尔德尼 (?—1623) 清满洲正黄旗人,纳喇氏。世居都英额地。努尔哈赤起兵时归附,以通晓汉、蒙语文,赐号巴克什(满语,汉译儒者、学人)。为努尔哈赤近身大臣。常从征。万历二十七年(1599),受命与噶盖一起以蒙古字母合女真音,创满文(即“无圈点的满文”或“老满文”)。四十四年(1616),后金立国,草创法制,多出其手。积功至参将、副将等职。皇太极称他为一代人杰。后违令被杀。赐姓赫舍里,改入希福族中。

额尔德尼昭 亦称光显寺。寺名。明万历初,蒙古外喀尔喀部阿巴岱台吉至土默特谒见三世达赖,皈依藏传佛教,归后于万历十四年(1586)在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元和林旧址(在今蒙古国中部)建额尔德尼昭(昭为蒙古语寺之意)。此后续有增建,为漠北地区著名寺庙之一。

额尔德尼昭之战 清军与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间一次重大战役。雍正十年(1732)七月,噶尔丹策零偕小策凌敦多布统兵犯喀尔喀,谋掠额尔德尼昭(即光显寺,今蒙古国前杭爱省巴彦温都尔西北)。会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徙多伦诺尔,遂移师塔密尔河,掳喀尔喀副将军额驸策凌妻孥牲畜。策凌时不在牧地,闻报后引兵二万驰击,准军败遁,走克尔森齐老。复相遇,彼此相拒二日,准军再败,奔额尔德尼昭,依山傍河列阵。策凌跟踪追至,分部众为二支:一军鄂尔坤河畔,与准军相峙,别分兵绕山后,自山顶大呼压下,左右夹击。双方鏖战一日,准军败,死伤万余人。噶尔丹策零自鄂尔坤河遁,小策凌敦多布逃推河。史称“光显寺大捷”。

额尔德尼卓里克图珲台吉 即“策妄阿拉布坦”。

额尔古纳河 亦作鄂尔姑纳河、厄里谷纳河、也里古纳河、额洏古涅河。河名。蒙古语为递物之意,以河流走向呈人曲腰以手递物之状,故名。位于中国内蒙古与俄罗斯交界处。原属中国内河,十七世纪后期沙俄向东扩张,侵占额尔古纳河以西地区。清康熙二十年(1681),又在河东建额尔古纳寨堡(墨里勒克河口处),作为深入中国腹地的据点。二十八年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界河。

额尔济纳 又名也克吉儿。元河西人。右丞相乞台普济之子。二十二岁时从武宗于北庭,以勇武著称。武宗即位,授资德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唐兀卫亲军都指挥使,又进知枢密院事。至大元年(1308),兼仁虞院使,拜御史大夫。

额尔金 (James Bruce,Earl of Elgin and Kincardine,1811—1863) 英国外交官。曾任牙买加、加拿大总督。清咸丰七年(1857)任英国侵华军全权专使,与法国侵华军全权专使葛罗率英法联军侵占广州。次年北上天津,逼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天津条约》。曾率英舰六艘前往汉口,途经南京和安庆时,向太平军挑衅,受到太平军炮击。九年回国。不久重被任为英国侵华全权专使,同葛罗复率英法联军来华。次年陷大沽,占领天津。后进至北京,指挥英军抢劫并焚毁圆明园,强迫清政府订立《中英北京条约》。同治元年(1862)调任印度总督。

额尔克戴青 (?—1661) 清满洲正黄旗人,博尔济吉特氏。初任侍卫。崇德元年(1636)袭三等昂邦章京。顺治七年(1650)进三等侯。次年晋一等侯,任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九年晋一等公。后因纵仆生事,削爵。

额尔克和卓 即“额色尹”。

额尔克孔果尔额哲 (?—1641) 又作额遮洪果尔。清蒙古察哈尔部人,博尔济吉特氏。林丹汗之子。林丹汗败亡,与母后苏泰居托里图之地。天聪九年(1635)降后金,献传国玺及嘛哈噶拉佛像。奉皇太极之命居孙岛习尔哈之地。十年,尚公主,封固伦额驸。与蒙古诸部首领至盛京,向皇太极上大皇帝尊号。同年受封和硕亲王。

额尔沁 维吾尔语音译,意为使者。清代文献中对中亚诸部来华官方使者之称谓。

额枋 见“阑额”。

额驸 清代对皇帝及王公女儿公主、格格之夫的称呼。其品级视公主、格格的等级有差。有固伦公主(皇后女)、和硕公主(妃嫔女及皇后抚养女)二等。其夫分别为固伦额驸、和硕额驸,前者秩视固山贝子,后者视超品公。格格有五等,分别为郡主(亲王女,称和硕格格)、县主(世子及郡王女,称多罗格格)、郡君(贝勒女,亦称多罗格格)、县君(贝子女,称固山格格)、乡君(八分镇国公及辅国公女,称格格),其夫依次为郡主额驸,秩视武职一品;县主额驸,秩视武职二品;郡君额驸,秩视武职三品;县君额驸,秩视武职四品;乡君额驸,秩视武职五品。

额斛 宋时东南各路向开封府(治今河南开封)供输粮米的岁额斛斗,简称额斛。歉收时可将粮米折钱输送。

额勒伯克汗 (1361—1399) 亦作厄白。明代蒙古可汗。北元益宗脱古思帖木儿次子。洪武二十六年(1393)即位,号尼古哷苏克齐汗。在位七年,为其部下乌格齐哈什哈弑杀。

额勒登保 (1748—1804) 清满洲正黄旗人,瓜尔佳氏,字珠轩。行伍出身。乾隆间以马甲随征金川,复参与镇压田五起义、林爽文起义。乾隆五十七年(1792),随福康安入藏反击廓尔喀入侵,积功迁至都统。六十年,赴贵州、湖南镇压苗民起义,执吴天半(即吴半生)、吴八月,击杀石柳邓,封威勇侯。嘉庆二年(1797),复至川楚陕镇压白莲教起义,杀林之华,擒覃佳耀、罗其清。四年,代勒保任经略大臣。后封三等公。

额勒和布 (?—1900) 清满洲镶蓝旗人,觉尔察氏,字筱山。咸丰繙译进士。累擢翰林院侍读。同治四年(1865)迁盛京户部侍郎兼管奉天府府尹,筹备军饷,协助直隶总督刘长佑镇压奉天“马贼”。十三年擢乌里雅苏台将军。光绪九年(1883)补理藩院尚书,调户部尚书,奏开滇越边界矿务。中法战起,主张抗法,上疏言战。十年授体仁阁大学士,次年转武英殿大学士。二十二年因病开缺。

额勒维特穆尔 即“本雅失里”。

额璘臣 即“林沁额叶齐岱青”。

额鲁特 见“厄鲁特蒙古”。

额鲁特蒙古 即“厄鲁特蒙古”。

额伦特 (?—1718) 清满洲镶红旗人,科奇哩氏。康熙二十三年(1684)任西安驻防佐领。三十五年从大将军费扬古败噶尔丹于昭莫多(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擢协领,后迁副都统。五十二年晋湖广总督。五十五年,策妄阿喇布坦犯哈密,受命署西安将军,驻师西宁。五十六年,准噶尔部策零敦多布入藏,奉命率军入藏与准军战于喀拉乌苏(今那曲),败死。

额敏 (?—1740) 清新疆哈密维吾尔族首领。额贝都拉之孙。康熙五十年(1711)父郭帕伯克死,袭一等札萨克、达尔汉伯克。次年入觐。越三年,会同清兵击退进袭哈密之准噶尔部。雍正五年(1727)因屯垦助军有功,封镇国公,越二年晋封固山贝子。十年,又设伏抵御准噶尔兵。

额敏和卓 (?—1777) 清新疆吐鲁番人。维吾尔族。阿訇尼雅斯和卓之子。世居鲁克沁。康熙五十九年(1720)脱离准噶尔,投附清朝。雍正十年(1732)避准噶尔扰掠,率部徙甘肃瓜州。乾隆二十年(1755)从清军征准噶尔。次年自瓜州归。适吐鲁番莽噶里克叛,遣人告变。二十三年率兵征布拉呢敦、霍集占,力攻库车城。又从将军兆惠至乌什、叶尔羌,与霍集占战于喀喇乌苏,严拒霍集占乞和。事平,留叶尔羌(今莎车)办事,遣人赴巴达克山索还布拉呢敦尸及妻、子。三十七年在京时,因讦告噶岱默特不实,令回原籍安居。为乾隆帝重用之维吾尔族官员,累封至郡王。

额色赫 (?—1661) 一作额色黑。清满洲镶白旗人,富察氏。初事太宗,从征伐。崇德三年(1638)任秘书院学士,屡奉命至军前宣布敕谕,慰抚降将。顺治八年(1651)擢国史院大学士。次年授议政大臣。十五年改保和殿大学士。曾两主会试,与修《太宗实录》、《资政要览》、《太祖圣训》、《太宗圣训》等。

额色库 (1387—1425) 明代蒙古瓦剌部首领乌格齐哈什哈之子。明永乐十三年(1415)称可汗。在位十一年卒。

额色尹 (?—1790) 亦称额尔克和卓。清新疆叶尔羌(今莎车)人。维吾尔族。阿帕克和卓侄孙。初被准噶尔胁徙伊犁。乾隆二十年(1755)降清。二十二年,不从族人霍集占叛乱,与弟帕尔萨、从子玛木特、图尔都避居布鲁特(今柯尔克孜)牧区及安集延等处。二十三年,配合清军征讨布拉呢敦、霍集占,扰布拉呢敦后路。次年,遣玛木特赴阿克苏,以集兵待命告。奉召进京朝觐,封辅国公,定居京师。

额森 即“也先”。

额森伟征 即“额参委正”。

额参委正 又译额森伟征。明代蒙古也密力台吉次子。奈曼部始祖。也被称作乃蛮。驻牧地在辽东义州边外,与明通贡。

额税 清代关税之正项。各关额税由皇帝钦定,多寡不等,皆有定额,遇闰酌增。各关额税总计约一百九十三万余两,欠额即委员追查,着监督、督抚分赔。

额外课 即杂税。指额定税收之外的税收。历朝均有。如元代共有三十二种名目,如历日、契本、河泊、山场、窑冶、房地租等。其中有些名目遍行于全国,有些只行于个别地方。明清沿其名目,如契本、蔬地、麻油物料、苇网、骡驴车受雇装载等,均为额外杂税。

额外外委 见“外委”。

额兀迭臣 即“玉典赤”。

即“玉典赤”。

额亦都 (1562—1621) 一作额宜都。清满洲镶黄旗人,钮祜禄氏。世居长白山。明万历十一年(1583)随努尔哈赤起兵,在统一女真各部及对明朝作战中,屡立军功,任至固山额真,为五大臣之一。后病死。崇德元年(1636)追封宏毅公。

额哲库 又称额哲库哈番。官名。清崇德三年(1638)定部院官制,六部、都察院、理藩院各设二员。顺治十五年(1658),定汉名为“主事”,满名仍旧,正六品。又大理寺评事,同年定满名为额哲库,汉名仍旧,正七品。通政使司知事和都察院都事满名均作额哲库。

额哲库哈番 见“额哲库”。

额真 满语,意为主、主人、主子、君主、宗主、皇帝。一作厄真、阿真、额巾,均同音异译。官名。原为阿哈(奴仆)的对称。后金时,八旗组织中有牛录额真(佐领)、甲喇额真(参领)、梅勒额真(副都统)、固山额真(都统),又有巴雅喇甲喇额真(护军参领)、巴雅喇纛额真(护军都领)等。皇太极天聪八年(1634),修改八旗官名,除固山额真外,其余额真均改为章京。清雍正元年(1723)规定,额真之意为主,不应用作官名,改固山额真为固山昂邦。蒙古语中也有额真(《元朝秘史》写作额毡),其意义与满语同。

额征 古代指官府按定额起征。清制,户部依据各省地亩与人丁之数,分别制定赋税数额,再由各省逐级往下派额,直至每个业户,均按规定的赋额收纳,称为额征。

è

厄白 即“额勒伯克汗”。

厄碑都拉 即“额贝都拉”。

厄鲁特 即“厄鲁特蒙古”。

厄鲁特蒙古 又称额鲁特蒙古或卫拉特蒙古。清代对西部蒙古诸部的总称。国外学者泛称为“卡尔梅克”。其先系蒙元之斡亦剌,明之瓦剌。初分布于锡尔锡德河与叶尼塞河上游。经长期融合和吸收周围突厥语各族及东蒙古诸部成分,至明末清初形成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大部,及附牧于杜尔伯特的辉特部。牧地不断向额尔齐斯河中游、鄂毕河、伊犁河流域及青海扩展,以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农业和手工业也有发展。大多信仰藏传佛教。各部分牧而不居,互不统属,有议事机构——丘尔干,即定期的领主代表会议,作为协调各部关系、加强封建统治与抵御外侮的临时组织。与中原地区联系密切,表贡不绝。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称汗后,伊犁河流域成为准噶尔政治中心和各部会宗地,统辖天山南北,势及塔什干、费尔干纳、撒马尔罕等地。十八世纪中叶,清廷统一西北,在厄鲁特蒙古族聚居区实行盟旗制度。

厄鲁特营 清携眷驻防新疆之蒙古八旗兵。乾隆二十九年(1764)将热河厄鲁特蒙古诸部组营,移牧伊犁。分左右两翼:左翼为乾隆二十三年迁出之达什达瓦部五百多人;右翼为乾隆二十五年陆续招抚的其他各部,乾隆三十七年将土尔扈特内安插伊犁之沙毕纳尔八百余人并入右翼。左翼为上三旗,驻特克斯、察林、塔玛哈一带;右翼为下五旗,驻霍诺海、崆吉斯、哈什一带。设领队大臣一员;两翼各设总管、副总管;八旗各设佐领、骁骑校。游牧种地自食,并司官牧厂。屯田二十处,辖卡伦二十五处。

厄僧 即“也先”。

古代车马器。一般由轭首和足两部分构成。轭首为一圆形短柱,固定在车衡上,下端连接人字形的叉足,足尾上翘反曲,以套于马颈上。轭体多以木制成,有的有青铜外壳。另有仅于轭首、足间加以铜套者。盛行于商、周时期。

恶曹 春秋郑邑。在今河南原阳县东。《春秋》桓公十一年(前701):“齐人、卫人、郑人,盟于恶曹”,即此。

恶来 商人。嬴姓。蜚廉之子。商纣之臣。力大,常进谗言毁谤诸侯。周武王伐纣,被杀。

恶戾坎 在今四川兴文县东南。以山高道险,宿草荒塞得名。明万历初,都掌蛮起事,官军进讨败土著于此。

恶逆 罪名。唐律“十恶”第四条。《唐律疏议·名例·十恶》注:“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即殴打、谋杀直系或旁系尊亲属。其后历代沿袭不变。

恶钱 份量不足、品质低劣的铸铜钱的统称。清代银、钱并用,银与钱有一定比价,通常为银一两值制钱千文,制钱之重量、形制均有严格规定。然银贱钱贵时,银一两有时仅值六、七百制钱,因而贪利之徒往往毁制钱或多掺铅砂等私铸铜钱,混入市面流通,其份量既不足,形制又不规范。各地私铸之钱,或以其轻薄,或以其形状,名目繁多,统称恶钱。

恶弱水土处 官制用语。宋代吏部四选规定广南新、循、琼、钦、廉、邕、宜、融等十九州、军,南恩州阳春县、惠州河源县,福建漳州龙岩、漳浦县,汀州上杭、武平县,江西赣州安远、龙南县等属“恶弱水土处”。

恶溪 一作恶水。即今广东韩江及其上游梅江。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过海口,下恶水。”《太平寰宇记》:“梅州恶水,即州前大江,东流至潮州出海;其水险恶,多损舟船。”《新唐书·韩愈传》:“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愈欲驱之,撰《祭鳄鱼文》投之于水。

饿鹘车 攻城器械。以长杆上安巨铲等,架于车上,利用杠杆作用攻击守城人员和破坏城墙。

①商、周封国。即邘。金文作噩。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史记·殷本纪》:“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一作邘,音于。野王县有邘城。”周武王灭殷,封子邘叔于此。参见“邘”。②春秋晋邑。在今山西乡宁县。《左传》隐公六年(前717):“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即此。③西周楚封国。在今湖北鄂州市。《史记·楚世家》:周夷王时,楚熊渠伐庸、杨粤,至于鄂,乃立“中子红为鄂王”。战国时为楚的封君邑。《说苑·善说》:楚庄辛谓襄成君曰:“君独不闻夫鄂君子晳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也。”鄂,即子晳之封邑。有楚怀王时鄂君启节遗物发现。秦置县。④湖北省的简称。因清代省会武昌是隋以后的鄂州治而得名。

鄂昌 (约1700—1755) 清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鄂尔泰从子。雍正六年(1728)以举人授户部主事,历官四川、江苏、甘肃、江西巡抚,署陕甘总督。曾与胡中藻唱和,著有《塞上吟》。乾隆二十年(1755),坐中藻《坚磨生诗钞》案,株连下狱,责令自杀。

鄂城纪事诗 书名。清江夏无锥子(张汉)撰。抄本。录诗五十四首,每首后有注,记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武昌后情况,涉及太平军纪律、讲道理、服装、称呼、妇女政策、宗教仪式、东王祭孔等事。收入《太平天囯资料》。

鄂对 (?—1781) 清新疆库车人。维吾尔族。初为库车阿奇木伯克。布拉呢敦自伊犁归南疆后,恐被加害,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赴伊犁投清军。二十二年从清军征阿睦尔撒纳。后又从清军赴库车征布拉呢敦,奉定边将军兆惠命,招服和阗(今和田)。二十四年,布拉呢敦弟霍集占遣兵攻和阗,奋力固守,封辅国公,授阿克苏阿奇木伯克,从兆惠追敌至伊西洱库尔(叶什勒池)。事平,携降众归喀什噶尔(今喀什),晋封固山贝子,旋加贝勒品级。后因阿克苏伊什罕伯克等讦告,调补叶尔羌(今莎车)阿奇木伯克。死后,叶尔羌办事大臣高朴私采私贩官玉案发,查明曾与之同谋。

鄂多里 又作俄多理。见“斡朵怜”。

鄂多里克 (Odorico de Pordenone,1274—1331) 意大利人。旅行家,方济各会教士。1316年来东方传教,至伊利汗国都城帖必力思、孙丹尼牙。继随商队东行,因伊利汗与察合台汗发生战争,陆路受阻,转至泄剌失,并游历报达(巴格达)等地。约于1322年由忽里模子乘船至印度,后复乘船至苏门答腊,历访爪哇、渤泥、占城诸国,抵广州。遂经泉州、福州、杭州、集庆(今江苏南京)、扬州,由运河北上,约在1325年至大都。在大都三年,曾参加宫廷庆典,以本教仪式为皇帝祈祷祝福。约在1328年,由陆路西归,游历中国西部,或曾到过吐蕃北境脱思麻地。1330年返抵威尼斯,寓居帕多瓦,叙述旅行见闻,由教友威廉用拉丁文记录成书。书中记述中国各地状况,尤详于大都及元朝宫廷情形。

鄂多理 即敖东城,又称旧国城。参见“旧国”。

鄂尔布 即“敖尔布”。

鄂尔多斯 清内蒙古部名。明称袄儿都司。属察哈尔。领主为达延汗孙衮必力克后裔。天聪九年(1635)归附后金。顺治六年(1649)设右翼前旗(亦称乌审旗)、右翼中旗(亦称鄂托克旗)、右翼后旗(亦称杭锦旗)、左翼前旗(亦称准噶尔旗)、左翼中旗(亦称郡王旗)、左翼后旗(亦称达拉特旗)六旗。乾隆元年(1736)增一旗,共七旗。嘉庆间佐领数:右前旗四十二、右前末旗十三、右中旗八十四、右后旗三十六、左前旗四十二、左中旗十七、左后旗四十。隶伊克昭盟。

鄂尔坤河 亦作阿鲁浑河。在原外蒙古赛音诺颜部东及土谢图汗部西北境。凡长一千六百余里,河水清浅,颇利灌溉。清时曾沿此流域屯田。明洪武三年(1370),李文忠追败蛮子哈剌库于此河。

鄂尔奇 (1682—1735) 清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字季正,号癯客、复庵。鄂尔泰弟。康熙进士,官编修。雍正十年(1732),晋户部尚书,兼步军都统。次年因营私扰民,被劾罢职。

鄂尔沁伯克 新疆维吾尔语音译。官名。清代新疆回部官员之一种。《西域图志》称掌管征输数十人粮赋,其他无考。

鄂尔泰 (1677—1745) 清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字毅庵。康熙举人。初充侍卫。康熙五十五年(1716)官内务府员外郎。雍正元年(1723)任江苏布政使。三年晋云南巡抚,管云贵总督事。次年建议实行改土归流,令土司自动献土,辅之以用兵,并请调整西南行政区划,以统一事权。旋升云贵总督,亲临少数民族地区,推动改流。六年擢云贵、广西总督。十年内召为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授一等伯。时值用兵准噶尔,命出巡陕甘,经略军务。高宗继位,为总理事务大臣,授伯爵,赐号襄勤。后因与大学士张廷玉各结朋党,屡遭高宗斥责。乾隆十年(1745)以病解职,旋卒。著有《西林遗稿》。

鄂侯 或作邘侯。商纣时诸侯。与西伯昌、九侯为商朝三公。纣淫佚暴虐,醢九侯,他进谏被杀,并制成肉干。

鄂辉 (?—1798) 清满洲正白旗人,碧鲁氏,字韫田。初由前锋校分发四川试用守备,历任建昌镇总兵、云南提督、成都将军等职。乾隆五十二年(1787),授参赞,受命率四川屯练土兵赴台湾,从福康安镇压林爽文起义。寻授四川总督。五十六年,改副都统,赴藏反击廓尔喀入侵,以办理不善革职。嘉庆元年(1796),以三等侍卫赴湖北镇压白莲教起义,旋赴湖南镇压苗民起义。次年擢云贵总督,率兵至贵州,镇压南笼(今安龙)布依族起义。编有《钦定平苗纪略》。

鄂君启 战国时楚国封君。名启。楚怀王时封于鄂(今湖北鄂州)。据出土鄂君启节铭文,他拥有许多舟车,行商往来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所过关卡,凭节可以免税。一说与鄂君子晳实为一人,启是名,子晳是字,“启”与“晳”字义相通。

鄂君启节 战国时楚国颁发给鄂(今湖北鄂州)封君启的铜节。其作用相当于水陆通行证。现存五件,1957年出土于安徽寿县城东丘家花园。青铜质,铸于楚怀王六年(前323)。分舟、车节两组,每组原均有同铭节五件,可拼合成竹筒状,现所存为舟节二件、车节三件。节之正面被镂刻的八条阴纹直线界为九行,中有错金铭文。铭文规定:一年内允许舟一百五十只、车五十乘依指定路线免税运货,逾制则由各关口征税,惟以舟运马、牛、羊时由大府征税;禁以车乘运载制造武器的原料。舟节所定航线,由鄂出发,分为西北、东、西南、西四路,行经今豫、鄂、赣、皖、湘、桂诸省。车节所定路线是,由鄂北上,经豫南入皖。此节为研究战国时期的符节制度,特别是研究楚国的主要水陆交通路线及其政治、经济制度的珍贵资料。现分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安徽省博物馆。

鄂君子晳 战国时楚国封君。封地在鄂(今湖北鄂州)。楚顷襄王时封君。楚大夫庄辛曾对襄成君说:“鄂君子晳,亲楚王母弟也,官为令尹,爵为执圭。”(《说苑·善说》)一说鄂君子晳与鄂君启实为一人,启是名,子晳是字,“启”与“晳”字义相通。

鄂克什安抚司 又名沃日安抚司。土司名。清顺治十五年(1658)封沃日贯顶净慈妙智国师。乾隆二十年(1755)封色达拉为安抚司。二十九年征金川有功,赏花翎,并更沃日为鄂克什。原属维州协,五十年改隶懋功协,辖十七寨。

鄂克他克奇伯克 新疆维吾尔语音译。官名。清代新疆回部官员的一种。职掌供办宴会牛羊果品等物。参见“伯克”。

鄂伦春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一作俄伦春、俄乐春、鄂尔吞等。意为“山岭上的人”或“使用驯鹿的人”。欧人称为通古斯。按地区分,有玛涅格尔(呼玛尔河);毕拉尔(精奇里江上源、牛满江);奇勒尔,亦称栖林、麒麟(库鲁河、格林河);涅格达(恒滚河)等。按行止分,有使马鄂伦春、使鹿鄂伦春、使犬鄂伦春。大别为二:隶于布特哈为官兵者称“摩凌阿”(满语,“马上”之意)鄂伦春;散处山野以纳貂为役者称“雅发罕”(满语,“马下”之意)鄂伦春。原居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等地区,与达斡尔、鄂温克族同被称作“索伦部”。清初,因沙俄东侵,被迫徙嫩江间,与先后迁此地的鄂温克、达斡尔错居。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逊克、黑河、呼玛等市县。人口7004人(1990年)。以游猎为生。奇勒尔人除打牲外,尤善捕鱼。冬着鹿皮,夏着染色之答抹哈鱼皮。居无定处,止则张架,以桦皮或鱼皮为帐。随牲转徙。无书契文字,结绳记事。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北语支。信仰萨满教。社会组织为氏族制,有柯尔特依尔、白依尔分布于诺敏河流域;阿其格查依尔、玛拉库尔分布于多布库尔河、甘河流域;玛哈依尔、杜能肯分布于毕拉尔河流域;玛尼亚尼尔、吴卡尔康、古拉依尔、魏拉依尔、葛瓦依尔等分布于呼玛尔河流域。主要从事游猎业,建国后逐步实现定居,工农林牧猎业及交通、文教、卫生等事业均有迅速发展。

鄂伦岱 (?—1726) 清满洲镶黄旗人,佟佳氏。一等公佟国纲子。初任侍卫。康熙二十九年(1690)官镶黄旗汉军都统,袭爵。三十六年晋领侍卫内大臣。四十七年,与马齐等倡举允禩为太子,为世宗所忌。雍正四年(1726),以结党祸国罪被处死。

鄂罗木咱布 (?—1805) 清新疆吐鲁番人。维吾尔族。郡王额敏和卓第三子。乾隆三十一年(1766)兄辅国公茂萨病故无子,降袭一等台吉,赴伊犁任宁远(今伊宁)阿奇木伯克,承办维吾尔族农民屯田事宜。四十七年升任一品阿奇木伯克,五十五年封公品级。伊犁河北渠立海地方有世袭领地,伊犁维吾尔族台吉皆其后裔。

鄂齐尔图 (?—1677) 亦称鄂齐尔图车臣汗。清时蒙古和硕特首领。拜巴噶斯长子。汉文记载谓其在固始汗死后为“卫拉特首汗”,牧地主要分布在斋桑湖至巴尔喀什湖以及楚河、伊犁河等地。在巴图尔珲台吉统治时期,为卫拉特“丘尔干”二盟主之一。通常与巴图尔珲台吉合称为“合约尔台吉”。康熙十六年(1677),被噶尔丹击败。

鄂齐尔图车臣汗 即“鄂齐尔图”。

鄂千秋 (?—前190) 即鄂秋。西汉初人。初爵关内侯,为谒者。高祖议定列侯位次时,群臣皆以平阳侯曹参功多,宜第一。他力排众议,以萧何留守关中,转漕给食不乏,当第一,曹参次之。为高祖称善,乃令何第一。因封千秋为安平侯。

鄂容安 (1714—1755) 清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初名容,字休如,号虚亭。鄂尔泰长子。雍正进士。历任河南、山东、江西巡抚,两江总督。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两路出兵伊犁,以参赞大臣从定西将军永常出西路。旋平达瓦齐,与定北将军班第驻守伊犁。后阿睦尔撒纳叛,各部多应之,力战不支,遂与班第突围,途中自杀。生平吟咏甚多,著有《鄂虚亭诗草》。

鄂实 (?—1758) 清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鄂尔泰子。乾隆初由荫生授三等侍卫。乾隆二十一年(1756)授参赞大臣,从定边右副将军兆惠攻霍集占。二十三年被围于叶尔羌城东黑水营,力战阵亡。

鄂斯 (?—1788) 清新疆库车人。维吾尔族。鄂对之子。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军征霍集占,克库车后留城办事。四十年授阿克苏阿奇木伯克。越三年父死袭爵,调补喀什噶尔(今喀什)阿奇木伯克。旋因其父参与高朴私采私贩官玉事发,削世爵,仍留任阿奇木伯克。后晋封固山贝子。

鄂托兰珠和卓 即“玛木特”。

鄂拓克 亦作鄂托克。蒙古语,源自粟特语。明代蒙古地区以共同牧地为基础的社会和经济单位。为清代“旗”的前身。

鄂温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鄂温基(即鄂温克),亦作艾温克、埃文克。山林中的人之意。与鄂伦春互称特额,鄂温克语河边的人之意,以别于住在山上驯鹿的鄂伦春。因居地不同,又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喀穆尼、雅库特。原居黑龙江上中游及其支流一带,其库尔喀索伦,居于额尔古纳河和精奇里江之间。著名首领博木博果尔于清崇德二年(1637)入朝。清初,因沙俄东侵,其巴雅吉尔和科尔塔吉尔等氏族被迫南迁黑龙江以南,额尔古纳河与嫩江一带。南迁后,编佐领,辖于布特哈总管衙门。康熙三十年(1691),调往各地驻防。清中叶从勒拿河迁来的雅库特一支,有科尔塔吉尔(卡鲁他昆、卡尔他若鲁、卡尔都舍若鲁)、那喀吉尔、布利托夫等氏族,散居额尔古纳河流域,与鄂伦春、达斡尔族错居。经济以捕猎为主。社会组织为氏族制。语言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北语支。无文字。信萨满教。人口26379人(1990年)。建国前主要从事牧业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业。1958年建立鄂温克自治旗,工农牧猎生产及其他各项事业均有很大发展。

鄂县 ①秦置。治今湖北鄂州市。汉属江夏郡。公元221年孙权自公安迁都于此,改为武昌县。②晋太康元年(280)分武昌县置。治今湖北鄂州市西南。属武昌郡。隋开皇九年(589)并入武昌县。

鄂邑盖长公主 (?—前80) 汉武帝女。史失其名。食邑于鄂,为盖侯之妻。亦称鄂邑公主或盖长公主。昭帝即位年幼,由其抚养宫中。时上官桀、霍光等受遗诏辅政,她私幸丁外人,因说桀为丁外人求官爵,霍光不许,遂与桀等俱深怨光。元凤元年(前80)与燕王旦通谋,拟伏兵杀光,废黜昭帝,迎立燕王为天子。事发自杀。

鄂岳 唐方镇名。乾元二年(759)置鄂、岳、沔三州都团练守捉使,大历八年(773)以后为鄂岳观察使。永贞、元和间,宝历、太和间,大中初期,文德、天祐间曾为武昌军节度使。治鄂州(治今湖北武汉市),辖境时有改变,较长期领有鄂、岳、蕲、黄、安、申等州,相当今湖北广水、应城、汉川、赤壁等市以东,河南淮河以南,湖南洞庭湖、汨罗江以北地。

鄂扎 (1655—1702) 清宗室。豫亲王多铎孙。顺治十八年(1661)袭信郡王。康熙十四年(1675),任抚远大将军,偕图海平定察哈尔蒙古布尔尼之乱。二十四年掌宗人府事。二十九年参加乌兰布通之战。三十五年,领正白旗营从征噶尔丹。后以惰解职。

鄂州 隋开皇九年(589)改郢州置,取鄂渚为名。治江夏县(今湖北武汉市)。唐辖境相当今湖北赤壁、通城二市县以东的长江以南地区。宋辖境东部减缩。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路。唐为武昌军(鄂岳)节度使治,南宋为荆湖北路转运司治,初年曾为荆湖北路安抚司治。

鄂州临时约法 即《中华民国鄂州约法》。清宣统三年(1911)八月由宋教仁等起草,九月十九日湖北军政府审订颁布。分总纲、人民、都督、政务委员、议会、法司、补则等七章,共六十条。主要内容是:1.凡湖北辖地概由鄂州政府统治,鄂州政府由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与议会、法司构成。2.人民一律平等,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营业等自由与诉讼、陈请、任官、选举、被选举等权利,人民人身及家产不得非法侵犯。3.都督由人民公举,代表鄂州政府总揽政务;政务委员依都督之任命执行政务;议会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参加议决各项法案,并可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询或弹劾;法司以都督任命之法官组成,负责审理民事及刑事诉讼。是为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蓝本。

鄂州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鄂州为路。治所依旧。辖境相当今湖北赤壁市、通城县以东,长江以南,鄂州市、崇阳县以西地。大德五年(1301)改为武昌路。

鄂渚 《楚辞·九章·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相传在今湖北武汉市黄鹄山上游三百步长江中。隋改郢州(治今武汉市)为鄂州,即因渚为名。世称鄂州为鄂渚。

阏伯 相传为高辛氏长子,任陶唐氏之火正。与其弟实沈居于旷林,互以干戈征讨,被迁于商丘,祀大火之星,商人因之;实沈被迁于大夏,主参星,唐人因之。

可汗 (?—840) 唐时漠北回鹘汗国可汗。公元839—840年在位。彰信可汗族属。原称侀 特勤,讹称署飒可汗,又名勿笃公。开成四年(839)掘罗勿逼杀彰信可汗,他得立。将军句录莫贺引黠戛斯十万骑攻之。五年,牙帐被破,他与掘罗勿同被杀,漠北回鹘汗国遂解体,部众四向迁徙。

特勤 回鹘侀 可汗原来之称号。

遏必隆 (?—1674) 清满洲镶黄旗人,钮祜禄氏。开国功臣额亦都子。太宗时从征伐,有战功。顺治初,以从征湖广抗清义军功,晋二等轻车都尉。顺治五年(1648),为兄子侍卫科普索讦太宗死时派兵守宫门,被削职。世祖亲政,诏复职,袭一等公。历任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世祖死,受遗诏辅政。后以默认鳌拜两旗换地事,加赐一等公。康熙八年(1669),坐阿附鳌拜,夺爵。旋仍以公爵宿卫内廷。后病死。

遏父 即“虞阏父”。

遏罗支 见“驳马”。

遏捻可汗 回鹘汗国末代可汗。原称遏捻特勤。乌介可汗之弟。唐会昌六年(846)为回鹘余众立于金山,先仰食于奚,后转依室韦。大中二年(848)为唐军所逐,与妻葛禄、子特勤毒斯等九骑西走,不知所终。

遏捻特勤 即“遏捻可汗”。

遏炮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强伸守中京(今河南洛阳)所创战具之名。所用不过数人,能发掷大石于百步之外。

崿阪关 崿阪亦作堮坂、崿岅。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为洛阳东南门户。《资治通鉴》:西晋永宁元年(301),赵王伦遣“征虏将军张泓、左将军蔡璜、前将军闾和帅兵九千自崿阪关出”,以拒齐王冏,即此。

崿岭 又作鄂岭坂或鄂坂、崿岅。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元和郡县志》:“鄂岭坂,在(缑氏)县东南三十七里。《晋八王故事》曰:‘范阳王保于鄂坂。’后于其上置关。”《资治通鉴》:南朝梁中大通元年(529),魏分兵镇荥阳、虎牢,使“侍中尔朱世承镇崿岅”;唐乾元二年(759),史思明陷郑州,逼东京洛阳。李光弼对兵马判官韦损说东京不可守,“守之则汜水、崿岭、龙门皆应置兵”,皆即此。

指受饥饿惩罚的囚犯。《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仓律规定,从事筑墙劳作的囚犯“旦半夕参”,而“食 囚,日少半斗”。

噩梦 书名。明末清初王夫之撰。一卷。竣稿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针对明末社会积弊,就田制、赋役、财政、吏治、军制、科举等项,一一稽考古制,评论得失,提出改革意见。主张“有其力者治其地”,土地并非“王者之所得私”,“故改姓受命而民自有其恒畴,不待王者之授之。”试图“因时之极敝而补之”,以使“教有本,治有宗,立国有纲,知人有道”。因知其说难以实现,自云:“吾老矣,惟此心在天壤间,谁为授此者?故曰《噩梦》。”

鳄溪 即今广东潮州市东韩江。因产鳄鱼,唐韩愈刺潮州时曾作《祭鳄鱼文》,故名。亦名恶水、恶溪(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舆地纪胜》),因“其水险恶,多损舟船”得名(《太平寰宇记》)。

ēn

恩安县 清雍正八年(1730)置。治今云南昭通市。为昭通府治。1913年更名昭通,向为滇川交通要冲。

恩承 (1820—1892) 清满洲正白旗人,叶赫那拉氏,字露圃。咸丰年间以主事随僧格林沁抵拒太平军、捻军。累擢内阁侍读学士。同治年间历任工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职。光绪元年(1875)授总管内务府大臣,办惠陵工程。四年迁礼部尚书,整顿吏治,剔除时弊。十年调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次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十五年拜东阁大学士。

恩出勒黑牛录 即“专管牛录”。

恩地 科场称谓。即指主考官。《称谓录》卷二十四:“唐人以主司为恩地。姚鹄有《献恩地仆射诗》。”

恩丰仓 清代京仓之一。系内务府所辖,由司员经理。所储米谷,由内务府供应所属官署及内廷人员之用。

恩封 清制,凡以宗室近支得封,为恩封。皇子至十五岁,由宗人府先具奏请旨,奉旨准封后,再行具题。若奉旨停封,俟五年后再行奏请;如仍奉旨停封,则再俟五年后奏请。亲王、郡王嫡子可分别袭封亲王、郡王爵位;如若未封授,均照余子例分别考授不入八分公和一等镇国将军。世子嫡子恩封不入八分公;如未恩封,则与余子相同考授一等镇国将军。长子嫡子恩封一等镇国将军;如未恩封,亦与余子同样考授二等镇国将军。

恩俸 清代官员之加俸。雍正六年(1728)始命予吏、户、兵、刑、工五部尚书、侍郎双俸,后兼管部务大学士亦得双俸。乾隆元年(1736),命在京文职一律发双俸。其原有之俸称正俸,新增部分称恩俸。初,官吏受罚俸处分者,只罚正俸,不罚恩俸。后改双俸俱罚。予告及休致人员奉旨赏给全俸者,只支正俸,不支恩俸。

恩格德尔 (?—1636) 明末蒙古内喀尔喀巴约特部人,博尔济吉忒氏。世为部长。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率内喀尔喀五部之使谒见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上“昆都伦汗”尊号,此为蒙古人称努尔哈赤为汗之始。天命二年(1617)后金妻以舒尔哈赤贝勒之女。九年,率部归附后金,授三等总兵官,隶满洲正黄旗。天聪三年(1629)出兵攻打察哈尔。是年冬,从皇太极攻明,率左翼蒙古兵,败于明督师袁崇焕。五年,围攻明大凌河城,以作战不力受罚。

恩格图 (?—1648) 清科尔沁蒙古人。太祖时归后金,隶正红旗。天聪、崇德间屡从征,官至兵部承政、蒙古固山额真,授二等参将世职。顺治元年(1644)入关,从征江南,下浙江,攻福建,晋一等男。后卒于军。

恩贡 恩贡生的简称。明清贡生名目之一。指朝廷庆典或皇帝颁行登极诏时,由各府、州、县学贡入国子监的生员。如明隆庆三年(1569),穆宗主持大阅,令各府、州、县、卫儒学廪膳生员,不拘资历浅深,通行考试,取文行兼优、年力精壮者,府学二人,州、县、卫学各一人,贡入国子监读书。清顺治元年(1644),诏直省府、州、县学,以本年正贡作恩贡,次贡作岁贡。又,清代圣贤后裔入监听讲、陪祀,恩准入国子监读书者,亦称恩贡。

恩贡生 即“恩贡”。

恩华 (?—1854) 清宗室。满洲镶蓝旗人,爱新觉罗氏。道光十三年(1833)任散秩大臣,历官内大臣、副都统、侍郎、护军统领、理藩院尚书等。咸丰三年(1853)署吉林将军。寻回京,率军赴江淮镇压太平军,任帮办江南大营军务,败绩后革职。因胜保等保奏,留营效力。卒于军。

恩监 恩监生的简称。清代国子监监生名目之一。指出于皇帝特别恩赐取得入监读书资格者。由八旗汉文官学生,算学满、汉肄业生考取者,以及临雍观礼圣贤后裔,由武生、奉祀生、俊秀入监者,俱为恩监。

恩监生 即“恩监”。

恩军 见“谪发”。

恩科 ①谓朝廷加恩赦免科赋。南朝齐萧子良《请停台使检课表》:“值今夕酒谐肉饫,即许附申赦格;明日礼轻贷薄,便复不入恩科。”②科举考试用语。宋制,举人年高而屡经省试或殿试落第者,遇殿试时,许由礼部贡院另立名册奏上,参加附试,称特奏名,亦称恩科。明清于正科之外,因遇皇帝登极或皇帝、太后大寿而加行的考试亦称恩科。参见“特奏名”、“正科”。

恩克跌儿歹成台吉 又称永邵卜大成台吉。明代蒙古永邵卜部领主。我托汉卜只剌台吉长子。驻牧地在明宣府边外。隆庆五年(1571)俺答汗封贡时,明授指挥同知,旋升都督同知、龙虎将军,在张家口互市。万历六年(1578)随俺答汗赴青海会晤三世达赖喇嘛,遂留居其地看守仰华寺,称“瓦剌他卜囊”。与火落赤、真相等联合,经常役使诸番族和明朝发生冲突。后遭明军征讨,势衰。

恩克卓里克图汗 (1359—1392) 明初蒙古可汗。脱古思帖木儿长子。洪武二十二年(1389)即汗位,在位四年卒。

恩乐县 清雍正五年(1727)改者乐甸长官司置,属镇沅府。道光二十年(1840),省入镇沅直隶厅。在今云南镇沅县东北恩乐。

恩隆县 清光绪元年(1875)改土田州置。治今广西田阳县。五年,移治今田东县。属百色直隶厅。1936年改为田东县。

恩门 见“座主”。

恩米 清入关初,宗臣封亲王者六、封郡王者二,世祖之弟封亲王者一,此九王子孙及其后裔所食之米,均由京、通两仓支放,统名恩米。

恩铭 (?—1907) 清满洲镶白旗人,于库里氏,字新甫。举人出身。纳貲授知县。光绪二十九年(1903)任两淮盐运使,旋迁江苏按察使。三十一年任江苏布政使。次年升安徽巡抚,镇压建德地区的反洋教斗争。次年奉命推行“新政”,整顿巡警学堂,开办警务处。在参加警察学堂毕业典礼时,被徐锡麟击毙。

恩平王 元代诸王封号代授螭纽金印。皇庆元年(1312)塔思不花受封。

恩平县 东汉末孙权置思平县,南朝齐、梁改为齐安县,隋改为海安县,唐武德五年(622)改为齐安县,至德二载(757)改今名。治今广东恩平市东北。为恩州治。北宋开宝五年(972)废入阳江县。明成化十四年(1478)复置。移治今恩平市治。明、清属肇庆府。

恩骑尉 爵位名。清代世爵的第九等。清初定制,凡袭次已尽之阵亡人员子孙,授予七品官世职,定名为恩骑尉。

恩荣宴 科举时代朝廷特赐新进士之宴会。赐宴之举,始于唐。唐有曲江之宴,五代后唐及宋有闻喜宴。至元,改称恩荣宴,赐宴于翰林国史院。明宣德八年(1433),赐诸进士宴于礼部,始著为令。其制,于赐第次日于礼部设宴,命大臣一员侍宴,读卷、执事等官皆预。进士并各官皆簪恩荣牌花一枝,教坊司承应奏乐。清承明制,亦于唱名次日赐恩荣宴于礼部。钦命内大臣一人为主席,读卷官、銮仪卫使、礼部尚书、侍郎,以及受卷、弥封、收掌等官皆预宴。主席大臣以下每员一席,受卷官以下二员一席,状元一席,榜眼、探花一席,其余进士四人一席。序班引诸进士拜主席以下各官。光禄寺官捧壶注酒,和声署升歌《启天门之章》。宴毕,谢恩而退。清初恩荣宴规模盛大,席用银盘,菜品食物四十余种;清末则粗瓷竹箸,极为简陋。

恩赏地 亦称恩赏官地。清代乾隆初年,丈量直隶、盛京等处牧场荒地,给民以为永业。乾隆二十一年(1756)命名为恩赏官地。

恩赏官 官名。太平天囯置。为封赏立功将士的虚衔,可越级封赏,如两司马可加恩赏丞相衔。

恩生 明监生名目之一。指父死于王事或有边功,不限官品大小,而蒙皇帝特恩荫入国子监读书的监生。始于建文时,吴黼以父吴云在云南死节,被特荫为国子生。正德十六年(1521)定,文武官死于忠谏者,荫一子入监。明后期又以边境多事,凡大臣有军功者,子亦得入监。

恩施县 清雍正六年(1728)改施州卫置,属归州。十三年,施南等土司改土归流,置施南府,即为府治。即今湖北恩施市。

恩寿 清满洲镶白旗人,索卓罗氏,字艺棠。同治进士。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陕西陕安道。后历任江西按察使、江苏巡抚、漕运总督等职。三十二年任山西巡抚。次年调任陕西,贪婪卑劣。武昌起义后以病免。

恩王 元代诸王封号。授兽纽金印。移相哥裔孙月鲁帖木儿由保恩王进封。

恩信 魏晋时依附人口之一。政府可用以赏赐给贵族官僚,其地位与客相近。

恩倖 又称倖臣。皇帝所宠幸之近臣。如南朝时,诸多出身寒微之皇帝左右亲信,或任中书通事舍人典掌机密,或任制局监掌握军权,或出任典签控制地方政权,声势显赫,权任极重。北魏时,皇帝之宿卫、左右侍从、宦官等,亦有致身通显,关与政治,或为中书舍人、领尝食典御而典掌机要。北齐后主之左右亲信,或致位宰辅,总知兵权及内省机密,甚而善歌舞之胡小儿数十,亦官仪同开府、封王。历代均有恩倖之臣,正史中亦多有《恩倖传》或《倖臣传》。

恩荫 谓遇朝廷庆典,官员子孙承恩入国学读书并入仕。此制始于宋初,是门荫制的扩充。明清为荫叙制的重要内容,亦为入仕途径之一。明初自一品至七品,皆荫一子以世其禄。洪武十六年(1383)定,荫者视原官降四品用,正一品子,正五品用;从一品子,从五品用;至正六品子于未入流上等职内叙用;从六品子于未入流中等职内叙用。正、从七品子于未入流下等职内叙用。后渐为限制,京官三品以上,考满著绩,始荫一子曰官生,其出自特恩者曰恩生。清承明制,恩荫始于顺治十八年(1661)。后凡遇庆典,恩诏予荫,满、汉文官在京四品以上,在外三品以上;武官不分内外,凡二品以上,俱准送一子入监读书,期满录用。其中护军统领、副都统、阿思哈尼哈番、侍郎、学士以上之子为荫生,余为监生。雍正初,定例荫生、荫监生通达文义者,即交吏部分各部、院试验行走。其十五岁以上送监读书者,年满学成,咨部奏闻,分部、院学习。又令文武荫、监生通达文理者,遵例考试,以文职录用。其幼习武艺,人材壮健,愿改武职者,呈明吏部,移兵部改荫。

恩遇纪略 书名。近人瞿鸿蟩撰。一卷。与《圣德纪略》同时作。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瞿由礼部右侍郎迁都察院左都御史,旋又擢工部尚书,召赴西安行在。次年到任,入值军机处,至光绪三十三年开缺回籍。此编即记七年间所受赏赐封典诸事。可略见清末中枢掌故。有民国年间手稿影印本。

恩州 唐贞观二十三年(649)置。治齐安县(至德中改为恩平县,今广东恩平市东北)。大顺二年(891)移治阳江县(今市)。辖境相当今广东阳江、恩平二市地。宋属广南东路。庆历八年(1048)因河北路有恩州,改名南恩州。

ér

儿皇帝 五代时,一些方镇军阀为夺取帝位,借重外部势力,不惜向契丹主称儿、称侄、称孙。如后晋高祖石敬瑭,已四十五岁,以父礼事三十四岁的契丹主耶律德光,是为儿皇帝;石敬瑭侄石重贵,依例称孙,是为孙皇帝。后汉高祖刘知远亦曾奉表契丹,耶律德光呼之为儿,赐以木拐。北汉世祖刘崇(旻)与辽主世宗兀欲“约为父子之国”,以叔父事兀欲。

儿玉源太郎 (1852—1906) 日本人。1885年任参谋本部一部部长,嗣后任陆军大学校长、陆军省军务局长。甲午战争时任大本营留守参谋长。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台湾总督。两年后回国历任陆相、内务相兼文相。后升为陆军大将。日俄战争时任日本满洲军总参谋长。战后任参谋本部参谋总长。旋任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创立委员会委员长。

耏水 即时水。《左传》襄公三年(前570):齐、晋“盟于耏外”。杜预注:“耏,水名。耏音而。”《水经·瓠子河注》:“时,即耏水也。音而。”

ěr

尔雅 书名。古代第一部训诂专著。《汉书·艺文志》著录三卷二十篇。今本三卷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为解释语辞。后十六篇为解释名物术语。其作者和成书时间传说不一,主要有周公作于西周;孔子门徒作于战国初;秦汉间经师所作。实非一人一时之作。春秋、战国间已出现,经战国、秦汉时加工,完成于西汉。原有汉犍为文学、樊光、李巡,三国魏孙炎,晋郭璞注本,今只存郭璞注本。唐大和七年(833)二月,命覆定石经字体,并增《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刻于石。开成二年(837)十二月刻竟立石于国子监两廊,自此列为儒家经典。北宋初增加《孟子》编为《十三经》,成为经部中一特殊经书。清邵晋涵的《尔雅正义》、郝懿行的《尔雅义疏》,最为精博。

尔雅义疏 书名。清郝懿行著。二十卷。以因声求义、音通义近之法,博采群书,吸取清代学者段玉裁、孙星衍、胡培翚等人之说,对《尔雅》进行疏解。自谓书中“于字借声转处词繁不杀,殆欲明其所以然”,释草木虫鱼,“其异于旧说者,皆经目验”(胡培翚《研六室文抄·郝兰皋先生墓表》)。道光间,阮元刻入《皇清经解》,陆建瀛继又单刻于江宁,均据王念孙删节本;咸丰六年(1856)胡珽刻本与同治四年(1865)郝氏家刻本,皆据杨以增所得足本。

尔雅翼 书名。宋罗愿撰。三十二卷。成书于淳熙元年(1174)。咸淳六年(1270)王应麟知徽州,方刊于郡。元洪焱祖为之音释。全书体例结构严谨,按草木鸟兽虫鱼为序列目,而以考释动植物之名为其特征。《释草》(八卷,一百二十条)以草本植物为主兼含灌木;《释木》(四卷,六十条),主述木本植物;《释鸟》(五卷,五十八条)以鸟类为主,内有“服翼”(蝙蝠,哺乳类)一种;《释兽》(六卷,八十五条)主述哺乳类;《释虫》(四卷,四十条)以昆虫为主;《释鱼》(五卷,五十五条),以鱼类为主(内含龟鳖类、蛇类、两栖类、甲壳类、贝类、哺乳类—鲸)。每类之下又有较细的再分类。如草类之下有粮食植物、芳香植物、染料植物、药用植物等。涉及内容有种类辨别、形态描述、生态习性、地理分布等。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动植物学著作,本书流传甚广。有明正德罗文殊刻本、《四库全书》、《粤雅堂丛书》以及《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

尔雅音图 书名。晋郭璞著。著者对《尔雅》所载动、植物的名实,不仅为其注音,还使用了分类研究的图示方法。原图已佚。今有清嘉庆六年(1811)影宋抄本绘图重摹刊本。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卷下包括《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和《释畜》等七篇,皆有注音和图谱。有助于对古代动、植物名实的考订研究。

尔雅注 书名。晋郭璞撰。自序称少习《尔雅》,沈研钻极,凡二十九年。虽注者十余,然未详备,并多纷误,有所漏略,是以复缀集异闻,荟粹旧说,为之作注。影响至大,流传至今,见于《十三经注疏》。

尔朱荣 (493—530) 北魏北秀容(今山西忻州西北)人,字天宝。契胡族部落酋长。孝明帝时,以为直寝、游击将军。正光中,四方兵起,乃乘机讨并各部族,又参与镇压六镇起义。累迁车骑将军、进为大都督。武泰元年(528),孝明帝为胡太后毒杀,乃进兵洛阳,于河阴(今河南孟津东)杀太后、少帝及王公大臣二千余人,史称*河阴之变。立孝庄帝,自任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兼尚书令、领军将军、太原王。旋于滏口(在今河北磁县西北)击败葛荣等。次年,又败北海王元颢,封天柱大将军。树置亲党,实揽朝政。孝庄帝恨其专横,诱入宫中杀之。

尔朱世隆 (500—532) 北魏北秀容(今山西忻州西北)人,字荣宗。契胡族。孝明帝时兼直阁,加前将军。孝庄帝即位,除侍中、领军将军,封乐平郡开国公。后除尚书左仆射,以停年格取士,颇为猥滞者所称。及天柱大将军尔朱荣死,奉荣妻北遁。后与安北将军尔朱度律共推长广王晔为主。转立节闵帝。为尚书令。既总朝政,生杀任性。后为部将都督贾智、张劝等所杀。

尔朱天光 (496—532) 北魏北秀容(今山西忻州西北)人。契胡族。尔朱荣从叔。随荣参军事,任肆州刺史。永安二年(529),从荣南讨北海王元颢,以功进爵广宗郡公。次年,除使持节,都督雍、岐二州诸军事。率贺拔岳等出击万俟丑奴、萧宝寅等,平之。后孝庄帝杀尔朱荣,仍以之为并州刺史,进爵陇西王。及尔朱世隆杀孝庄帝,参与定策立前废帝元恭。普泰元年(531),晋州刺史高欢起兵讨尔朱氏,尔朱世隆屡促其发兵。次年,东出潼关与欢战,兵败,西走至 陂津(今河南洛阳北),被大都督斛斯椿所俘。后在洛阳被杀。

尔朱兆 (?—533) 北魏北秀容(今山西忻州西北)人,字万仁。契胡族。尔朱荣之侄。初为步兵校尉。随荣入洛,屡迁中军将军、骠骑大将军。荣被孝庄帝杀死,乃自汾州据晋阳(今山西太原南),后返洛阳杀孝庄帝及左右大臣。普泰元年(531),节闵帝立,授侍中、柱国大将军,寻加都督十州军事、并州刺史。次年,与广宗王尔朱天光、太尉度律等合兵二十万,大战高欢于韩陵山(在今河南安阳市东北)。败走秀容。后于赤松岭为高欢所围,乃自缢死。

尔朱仲远 北魏北秀容(今山西忻州北)人。契胡族。尔朱荣从弟。颇知书计。孝明帝末,荣兵威稍盛,乃摹拟荣书、刻荣印以卖官,得财货以资酒色。孝庄帝即位,累迁车骑大将军、徐州刺史,兼尚书左仆射。寻进督三徐诸军事。肆意聚敛。及荣死,勒兵向京师,攻陷西兖州。节闵帝立,进封彭城王,加大将军。镇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贪暴无极,肆淫有加,人比之豺狼。后为高欢败于韩陵,南走奔梁,死于江南。

耳杯 古代饮器,亦称羽觞。椭圆形,木胎涂漆,两侧各有一耳,有的在耳上装鎏铜饰。也有全部铜制的。盛行于战国、汉至晋时。也有陶制的明器。

耳目痹医 专治老年病医生的古称。因老年人多耳不聪、目不明、关节痛且活动不灵活之疾较多,故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

洱海丛读 书名。清释同揆撰。一卷。同揆,号轮安;俗姓文,名果,字园公,同揆为其僧名。康熙初从云南提督格桑至滇,后为僧至大理。书成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此书录《滇载记》、《南诏野史》等书,记南诏、大理事迹;又据《南诏游记》及传闻见闻记佛教胜迹及灵异事。为研究大理地区和白族历史的参考资料。《四库提要》著录,《昭代丛书》、《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收入。陈升《滇游记》采录其大部分内容。

洱海地区新石器文化 分布在云南洱海周围及剑川、鹤庆、祥云、宾川诸县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著名遗址有1939至1941年吴金鼎等人发掘的洱海西岸的佛顶、马龙、龙泉、白云,以及1973至1974年发掘的宾川白羊村。其特征是分布在山的缓坡或小山上。佛顶、马龙遗址有居住遗迹,显示出当时人们住在半穴居房屋之中,支石为灶,房屋周围修成一层层平台。石器出土有双孔半月形石刀、石斧、石镞等;陶器均为夹沙陶,手制,有罐、钵、纺轮等,纹饰有划纹以及压印的点线纹。宾川白羊村发现二十四座墓,其中十六座人骨无头,似乎当时有猎首习俗的存在。宾川白羊村遗址的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测定是公元前1820±85年或前1725±85年。

èr

二八钱 清代有将私钱混夹于制钱中使用者,凡千文中,制钱八百、私钱二百,谓之二八钱。

二百石 官秩等级。西汉多为县级政府机构中地位较高的属吏,如县丞、尉,称为长吏,授予铜印黄绶。东汉时中央政府机构令史之属、四百石和三百石长官的属吏丞、尉及障塞尉、诸陵校尉等皆为二百石,月俸三十斛。三国、两晋、南北朝沿用。南朝宋时,公府属吏为二百石。陈制,七品之太子舍人,九品之蕃王郎中令、大农皆二百石。

二别罗 地名。即今云南碧江县南部之亚碧罗。属清代云南丽江府。

二伯 即周公、召公。周成王时二人辅政,分治天下,自陕(今河南陕县)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见《史记·燕召公世家》。

二部大人 官名。南部大人与北部大人之合称。十六国时代王拓跋什翼犍于建国二年(339)置。掌管归附之少数族。时各少数族部落首领,按所统人数多少,称“酋长”或“庶长”,又分为南北二部,置二部大人,各统一部,分民而治。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沿置。

二辰丸事件 清光绪三十四年正月(1908.2),日轮二辰丸号为澳门商人柯某私运军械至澳门海面,为清舰捕获。日人提出释船、鸣炮谢罪、惩办当事官员等无理要求,竟为广东当局接受。上海两广同乡会及政闻社等皆电粤力争,粤人引以为耻,二月十六日(3.18)粤商自治会遂发起抵制日货运动,以示抗议。运动持续达八个月。

二丞 即尚书左、右丞。西汉建始四年(前29)置尚书丞四人,助尚书办事。东汉光武帝始减其二,惟置左、右丞。自此至南北朝不改。二丞佐尚书令、尚书仆射理尚书省政事。北朝时,左丞掌吏部、考功、主爵、殿中、仪曹、三公、祠部、主客、左右中兵、左右外兵、都官、二千石、度支、左右户十七曹。右丞掌驾部、虞曹、屯田、起部、都兵、比部、水部、膳部、仓部、金部、库部十一曹。二丞均主管辖台中,有违失者,兼纠驳之。

二程 即“程颢”、“程颐”。

二程全书 书名。北宋程颢、程颐著作合集。包括朱熹编定之二程语录《二程遗书》二十五卷并附录一卷(《行状》等)、《二程外书》十二卷,诗文杂著《明道先生文集》五卷、《伊川先生文集》八卷,二程之《程氏经说》八卷(以上著述,在宋代刊行,号《程氏四书》),程颐《周易程氏传》四卷,二程门人杨时、张栻所编二程语录《二程粹言》二卷。明清时,上述著作合并刊行,称《二程全书》。以清同治年间涂宗瀛刻本为善。1981年中华书局据此本校勘标点重印,易名《二程集》。

二程遗书 书名。亦称《河南程氏遗书》。北宋程颢、程颐语录,由其门人所记,后经朱熹综合编定。二程卒,李籲、吕大临、谢良佐、游酢、苏昞、刘绚、刘安节、杨迪、周孚先、张绎、唐棣、鲍若雨、邹柄、畅大隐诸家,所传语录,颇多散乱失次,记录亦有所不同。乾道四年(1168),朱熹以家藏旧本及各家所传,依时间先后编为二十五卷。又取它书中二程行状、墓表、年谱及诸人哀词、祭文合为一卷,附于书后。有明成化年间张缵等刊本。

二次葬 又称迁葬。原始社会的一种葬俗。即在人死后先放置一个地方,或是用土掩埋,待尸体腐烂以后,再迁到另一个地方举行第二次埋葬。中国仰韶文化早期曾流行二次葬,仰韶文化的中、晚期和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寺洼文化等遗址也有发现。一般可分为单人二次葬和多人二次葬。有的有葬具(如用瓮棺),有的只有土坑。中国后来的一些少数民族以及北美洲的印第安人等也有过这种葬俗。

二大 官名合称。北魏以大司马、大将军为二大,并典司武事。北齐因之。

二等侍卫 官名。清代侍卫中之第二等,武职,正四品。由上三旗子弟中才武出众者充任。掌宫廷宿卫及随扈皇帝之事。顺治元年(1644)定制每旗五十人,共一百五十人。康熙三十七年(1698)增宗室侍卫。雍正四年(1726)始定,武进士一甲二、三名得授此职。七年,定宗室二等侍卫十八人,每旗六人。

二等学堂 见“头等学堂”。

二谛 原为印度婆罗门教名词,后为佛教所袭用。指“真谛”(亦称“胜义谛”、“第一义谛”)和“俗谛”(亦称“世谛”、“世俗谛”)。依佛教教义,谛即真理。二谛,指二种真理。《中论·观四谛品》:“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以第一义谛。”据印度青目《释论》注:“一切法”(宇宙万有)皆“空无自性”,此为佛所发现的真理,即“真谛”;世俗凡夫视虚幻不实的假象为“实”,以之为真理,即“俗谛”。大乘佛教主张调和真、俗二谛之对立,认为无“假有”,不显“性空”;不依“俗谛”,“真谛”亦无以言说。故真、俗二谛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旨在沟通佛教同世俗生活之间的对立。隋唐间吉藏著有《二谛义》。

二府 ①亦称两府。西汉为丞相、御史大夫官署的合称,也用作丞相、御史大夫的代称。东汉则用以称司徒、司空或太尉、司徒。晋亦作为大司马、太尉两府的合称。②十六国前凉时太府与少府合称。③宋以枢密院掌军政,称西府;中书门下(政事堂)掌政务,称东府,合称二府,为最高政务机构。④明清府同知的别称。

二公 明清承前代制度,各县置县丞,别称二公。与主簿辅佐知县,分掌粮马、税收、户籍、巡捕等事。

二股河 宋代黄河东流的别称。庆历八年(1048)黄河在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商胡埽决口后,河道改由北流,合御河入海,史称北流。嘉祐五年(1060)黄河北流又在魏县(今河北魏县东北)境内第六埽(约在今河南南乐县西)决口,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故道,至大名府及恩、德、博诸州境内称四界首河,下循西汉时笃马河(今山东马颊河)入海,曰二股河。为与黄河北流区别,又称东流。其后,时将北流堵塞,单股东流;时而与北流并行。元符二年(1099)黄河决内黄口入北流,“东流遂断绝”(《宋史·河渠志·黄河》)。

宋时摩尼教的一支,主要活动在淮南一带。

二虎追羊箭 明代单发火箭。箭杆长五尺,前为叉形镞。杆缚行火药二筒,向翎,燃火药一筒,向簇,共三筒。径七分,长四寸五分,可发五百步。行火药二筒烧毕,延至燃火药,筒火继出,能焚烧棚寨、敌船及房舍。

二话 即“剪灯新话”、“剪灯余话”。

二火黄铜 一种黄铜名称。见于明嘉靖后的铸钱则例及与之有关的文献。其含锌量约为18%,“二火”指配制黄铜时,以炉甘石点化的次数。

二甲 科举考试用语。即进士第二等。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殿试,始分进士为甲、乙两等。八年,始分三等,称三甲,其第二等称二甲。宋代每科所分甲数及每甲所取人数皆不固定。端拱元年(988)、二年取进士皆未分甲,而淳化三年(992)御试进士,共录取三百五十三人,第一甲三百零二人,第二甲五十一人,仅分一甲、二甲两等。以后多分三甲或五甲。二甲例赐进士出身。元代二甲赐进士出身,授正七品官职。明清二甲名额多于一甲,但少数三甲,仍赐进士出身,其第一名称传胪。二甲中的优秀者可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其余分至各部、寺、院担任主事等中级官员或出任知县等地方官。又,清顺治三年(1646)定武进士授官例,二甲授守备。雍正五年(1727)定武进士二甲得选授十人为三等侍卫,余为守备。

二江 古代郫、检二江的总称。战国秦李冰任蜀守时,兴修岷江水利工程都江堰,在今都江堰市南分江水为二支:北支为郫江,又名北江;南支为检江,又名流江、南江。分流经成都城北面、南面,然后合而南流。对交通及农田灌溉作用甚大。今成都市北的油子河和市南的走马河大体即古郫、检二江所经流。

二京 东汉都雒(洛)阳,称为东京;又称西汉旧都长安为西京,合称“二京”。东汉张衡有《西京赋》、《东京赋》,合称《二京赋》。

二刻拍案惊奇 拟话本集。明末凌濛初编著。四十卷。崇祯五年(1632)成书。取材于《剪灯余话》、《五杂俎》、《涑水记闻》等。

二郎坝 地名。在今贵州习水县东南。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征播州杨氏,吴广出合江屯于此。

二郎关 见“佛图关”。

二里岗遗址 商代中期遗址。位于河南郑州市区东南,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600米,与郑州商城有机联系。1951年和1953年曾在二里岗西北进行发掘,共开探沟五十五条,在探沟T 1 内发现上下层叠压关系,出土陶鬲、大口尊、斝、盆等器物有明显区别,下层多卷唇的鬲和短颈的大口尊,上层多折唇的鬲和长颈的大口尊。还发现灰坑二十四个,有长方、椭圆和圆形三种,以长方形最多。发掘出墓葬三座,其中一座人骨分层埋葬,当为乱葬坑。遗址出土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和少量青铜器等,还发现卜骨,并采集到两块有字骨片。经对比研究,知二里岗期地层早于安阳殷墟地层,当属商代中期。该遗址的发现为商代中期考古研究确定了标尺。

二里岗战国墓 战国时期墓葬群。位于河南郑州市东南郊二里岗。在七万多平方米的范围内探出墓葬五百余座,其中战国墓占百分之九十。1953—1954年发掘战国墓二百十二座。墓间平均距离2—4米,最近仅0.2米,但无相互打破的情况。其中以中、小型竖穴土坑墓为主,共一百八十六座,皆有棺,部分配有椁。其次是竖穴空心砖椁墓,共二十六座。头多向北,葬式主要有仰身直肢与仰身屈肢两种。约百分之九十三的墓随葬五至二十件陶、铜、铁器等,多置于壁龛内。据陶器组合形式,这批墓葬可划为三类:第一类,组合为鼎、豆、壶各一,多伴有盘、匜各一,占陶器墓的百分之五十七,约属战国中期。第二类,组合为鼎、盒、壶各一。第三类,以所谓合碗一分别与一件壶、尊、罐组合。二、三类墓数量较少,约属战国晚期或末期。墓中填土内多发现有、臿、锄等铁农具,可能是掘墓穴时遗落的。

二里头文化 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岗期之间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1952年发现于河南登封玉村,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较为典型,故名。以前曾称为“洛达庙类型”或“二里头类型”文化。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因有一定差异,又可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在河南东南部、湖北北部、河北南部及陕西东部等地也陆续有所发现。偃师二里头遗址分四期。一、二期由河南龙山文化发展而来,陶器多褐色,器形多平底,纹饰多篮纹、细绳纹及方格纹。三、四期陶器以灰陶为主,器形圆底增多,纹饰多粗绳纹,与二里岗期类似的因素逐渐增加。在二里头遗址发现有宫殿建筑基址,有青铜器爵、斝、戈、戚、刀、镞、铃和嵌绿松石牌饰等,在灰坑、灰层中发现散置人骨架,这些大都属于三、四期。宫殿基址经复原,有堂、庑、门、庭,规模较大。二里头文化的碳-14法测定年代接近夏代纪年,又分布在传说中的夏人活动范围内,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丰富材料。有学者认为二里头一、二期属夏文化,三、四期为商文化早期;也有学者主张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

二林居集 书名。清彭绍升著。二十四卷。收录所作论、书问、叙、跋、记、墓志、事状、传等文。书中推崇陆王心学为“圣人之学”,认为“充古今,塞宇宙,良知而已矣”(《读王子书》);以“离则(法则)无物”观点,指责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与《原善》“使人逐物而遗则”;对程、朱“性即理”等持异义;又力言“道问学”与“尊德性”不可分,反对以二者区分朱、陆,极力泯灭儒、佛思想之差别。初刻于嘉庆四年(1799)。

二陆 西晋陆机、陆云兄弟以诗文著称,时人称之为“二陆”。

二率 指太子二率,即太子左、右卫率。

二毛子 清末义和团对信奉基督教者,或与洋人来往、办理洋务者的蔑称。本为黑龙江土语,羊一岁谓之库尔布子,二岁谓之二毛子。洋、羊同音,因以呼之。义和团仇恨洋人、洋教和洋事物,故称洋人为老毛子或大毛子,称追随洋人者为二毛子。一说百官谓之羊,百姓年三十以上,或与洋人有关者,谓之二毛子。年四十以上,或间接与洋人有关者,谓之三毛子。

二妙集 书名。金段克己、段成己兄弟著。八卷。克己字复之,号遯庵,金末进士,入元不仕。成己字诚之,号菊轩,正大进士,授宜阳主簿,元初起为平阳府儒学提举,不就。二人早年俱以文章擅名当世,赵秉文以“二妙”目之,故合编诗集,即以命名。凡诗六卷、乐府二卷。通行者为《九金人集》本。近人孙德谦作《二妙年谱》,于段氏兄弟行迹,考订甚悉。

二庙令 官名。南朝梁置,管理太庙、小庙(梁武帝萧衍生母非正室,萧衍于太庙外别立庙以奉其神主,称小庙)日常事务的官员,属官有丞。属太常卿,位二班。

二南 《诗》中国风部分《周南》和《召南》的合称。二十五篇,相传为周朝南国地区(今河南南部、湖北北部)的诗歌。

二拍 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二品 ①官阶等级。即九品官阶中的第二等级。三国曹魏始置,历朝因之。北魏以后又有正从之分。②魏、晋、南北朝士族内部的等级。中正所评定乡品中的第二个等级,但因文献中没有关于一品的明确记载,故二品成为实际上的最高品。对于一些优异者,有人称之为“灼然二品”或“二品之精”。担任中正者,多为二品,而且二品之人还能参决中正人选。魏晋时,二品出仕即任清美官,而三品以下者则有许多种官职不能担任,到南朝宋以后,二品与三品间的差别更加明显。《宋书·恩幸传》:“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南朝梁改九品官阶为十八班,“位不登二品者,又为七班”(《隋书·百官志上》),列为流外,使差别更加绝对化。由于士族高门子弟皆为二品,故出现“门地二品”与“二品才堪”的区别,前者仅凭家世,而后者除了家世之外还有才能,在任用时有所不同。

二千石 官秩等级,因所得俸禄以米谷为准,故以“石”称之。汉代二千石为中央政府机构的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将作大匠、詹事、水衡都尉、内史等列卿,以及州郡牧守、诸侯王国相一级官员。月俸谷一百二十斛,一年得谷一千四百四十斛。另有中二千石、比二千石、真二千石。三国、两晋、南北朝因之。南朝宋以太子太傅、太子詹事、州牧、太守、五营校尉等为二千石。梁武帝天监初,定九品官秩,以第四、五品为二千石。陈制以左右卫将军、御史中丞(以上位三品)、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黄门侍郎、左右骁骑、左右游击将军、太子中庶子、太子左右卫率(以上位四品)、大长秋、大郡太守(以上位五品)、小郡(不满万户)太守、内史、相(以上位七品)并二千石。故自汉朝至三国、两晋、南北朝,二千石亦作为州牧、郡守、国相以及地位与之相当的中央高级官员的泛称。

二千石曹 官署名。(1)尚书曹名。西汉成帝置,四曹(一说五曹)之一。设尚书,掌州郡长官奏事,管理地方行政。隶尚书令。东汉沿置,属尚书台,设尚书、郎。后改掌京师治安、辞讼、刑狱等事,亦称之为贼曹。三国罢。(2)尚书台(省)诸郎曹之一。三国魏、西晋置,设郎或郎中。或说魏属尚书左仆射,西晋属三公尚书。东晋康帝、穆帝以后省。北魏孝文帝改制后复置,掌监察京师以外地区非违得失等事,兼典仪注,一说属都官尚书。北齐沿置,属都官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 官名。西汉成帝时置,属尚书令,为四曹尚书(一说五曹)之一。其职掌说法不一。《后汉书·百官志》:“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事。”刘昭注引蔡质《汉仪》则称:“掌中都官水火、盗贼、辞讼、罪眚。”《晋书·职官志》谓东汉二千石曹与中都官曹分别为两曹,“二千石曹主辞讼事”。

二千石郎 官名。尚书省二千石曹长官通称。三国时曹魏始置,资浅者亦称郎中,资深者可转侍郎。秩四百石,六品。西晋沿置,东晋康帝、穆帝以后罢。北魏复置,太和十七年(493),郎定为从五品中,郎中五品上;二十三年皆称郎中,六品,然仍可通称为郎。北齐沿置,隶都官尚书,六品上。

二桥 即桥(乔)公二女。《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建安四年(199),周瑜从孙策攻拔皖(治今安徽潜山),得桥公二女,皆国色。策纳大桥,瑜纳小桥,后称“二桥”。唐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曲全集 书名。明末清初李颙(号二曲)文集。弟子王心敬编。二十六卷。前二十二卷,为李颙所撰文、书牍、杂著,以及弟子所记讲学问答。其余诸卷,为记其家世之文。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仅著录为二十二卷。后世重刊有二十八卷、四十六卷诸本,除附录《历年纪略》一卷为他人所撰外,亦将其所撰《四书反身录》并入。书中注重“经世之法”,提出“学贵实效”,认为“明体而不适于用,便是腐儒”。力图以“实学”修正道学空谈,以“康济时艰”。并提倡讲学。对朱、陆异同,则主张折衷其间。

二陕 陕东、陕西的合称。唐玄宗《途次陕州》诗:“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

二申野录 书名。清孙之 撰。八卷。采录明代灾异之事,间及朝政得失。始于洪武元年(1368)戊申,终于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故以“二申”为名。虽编年纪事,但皆以干支为纪,于各朝年号,尽行删去。所记为《明史》天文、五行二志所取材。《明史·五行志》多与之相合。末有总论一篇,亦具有史志总序之意。

二圣 唐代称唐高宗与武则天为“二圣”。南宋称宋徽宗与宋钦宗为“二圣”。

二十八调 古乐名。唐教坊俗乐之调。宫、商、角、羽四声各七调,共二十八调。《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凡所谓俗乐者,二十有八调:正宫、高宫、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为七宫。越调、大食调、高大食调、双调、小食调、歇指调、林钟商为七商。大食角、高大食角、双角、小食角、歇指角、林钟角、越角为七角。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仙吕调、黄钟羽、般涉调、高般涉为七羽。”

二十八舍 ①天文学名词。根据《汉书·天文志》等记载得知,二十八宿有石氏和甘氏二种体系存在。石氏体系为后世所通用,甘氏则在战国、秦汉时代有其影响。如《史记·律书》中所列二十八舍,全为甘氏体系。近人钱宝琮因称甘氏体系为二十八舍。石、甘二氏之体系大体相同,仅数宿有差别。今列出其差别之宿如下:

②见“二十八星”。

二十八星 又称为二十八舍、二十八宿。恒星系统之一。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以赤道附近二十八个恒星座为标志,观察研究行星等天体运动的规律,称这些恒星座为二十八星。其中某些星座名称于殷商甲骨文字中已经出现,其完整系统的形成至迟在春秋末期。二十八星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冯相氏”、“秋官硩蔟氏”。二十八星全部名称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有始览》。记载二十八星距度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公元前四世纪成书的《甘石星经》曾记载了二十八星的名称、距度和星表,但此书已佚,今本系后人辑录。文献记载如下:

二十八宿 即“二十八星”。

二十等爵 爵位制度。战国时秦国始置,秦及汉代沿用。秦国商鞅变法时,依据原有爵制,参照各国制度,制定秦国军功爵位等级,其后逐渐形成二十等爵制。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二十等爵名为: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簪袅别称谋人,大上造别称大良造。一级至四级相当于士,五级至九级相当于大夫,十至十八级相当于卿,十九、 二十两级相当于诸侯。有爵者依据级位不同享有各种政治、 经济特权。战国时秦国五大夫以上得食邑,汉初,公大夫以上食邑,官大夫以下得免役,文帝时又改为五大夫以上才得免役。

二十二省 清康熙初,内地分置十八省。边疆地区由将军、都统、参赞大臣、办事大臣、驻藏大臣等统辖,不置省。光绪年间,除蒙古、青海、西藏仍沿袭旧制外,十年(1884)新疆建省,十三年台湾建省,三十三年奉天、吉林、黑龙江建省。但台湾旋为日本侵占,故合内地原有十八省为二十二省。民国初年沿袭不变,至1928年始有增改。

二十二史 清乾隆时官修的《明史》告成,于明代所称的二十一史之外加《明史》,合称二十二史。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书名。清吴趼人(署我佛山人)著。共一百零八回。光绪二十九年(1903)开始在《新小说》杂志连载,至三十一年只刊出四十五回。三十二年至宣统二年(1910)上海广智书局分八册出版,标为社会小说。作者以“九死一生”第一人称,就个人所见所闻,揭露晚清官吏和洋场才子的阴险、欺骗、陷害、卑劣、倾轧丑态,暴露了社会的腐败。

二十三路 北宋神宗熙宁初因袭真宗以来旧制分全国为十八路,熙宁五年(1072),分京西为南、北二路,分淮南为东、西二路,分陕西为永兴、秦凤二路,合为二十一路;六年,分河北为东、西二路,增为二十二路;七年,分京东为东、西二路,共为二十三路。此后,两浙路时分时合,至元丰元年(1078)复并二十三路为十八路,八年复分十八路为二十三路,是年颁行的《元丰九域志》,即依据这二十三路编制而成。经哲宗至徽宗崇宁初相沿不改。

二十世纪大舞台 杂志名。清光绪三十年九月(1904.10)在上海创刊。半月刊。陈去病、汪笑侬主编。柳亚子撰《创刊词》。以“改革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宗旨。主张改良戏剧,鼓吹组成“梨园革命军”。所载以剧本、小说为主,兼刊论著。内容紧扣现实,为“建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编演壮剧、快剧,宣传反清革命。出版两期,被查封。

二十世纪军国民报 杂志名。清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八日(1907.11.13)在广州创刊。周刊。每期八十余页。卢谔生主办。公开宣传三民主义,鼓吹锄非种,驱异族;推专制,诛独夫;均地权,重共产。仅出七期,被查封。

二十世纪之支那 杂志名。清光绪三十一年五月一日(1905.6.3)在日本东京创刊。月刊。留日学生宋教仁、程家柽、田桐、黄兴、陈天华等编辑。分论说、学说、政法、历史、军事、理科、实业等栏。以“提倡国民精神,输入文明学说”为宗旨,宣传爱国主义,鼓吹革命独立和建立世界第一强国,提出“二十世纪之支那万岁”等口号。同盟会成立后确定为机关报。旋因第二期刊载抨击日本侵华政策的《日本政客之经营中国谈》等文,于七月二十六日被日本政府查封。后改名《民报》继续发行。

二十世纪之中国女子 杂志名。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日本东京创刊。月刊。河南留日学生会主办,“恨海女士”主编。以纠正近世女子教育之谬妄,提倡社会女子,注重道德,恢复女权为宗旨。

二十四班 南朝梁将军之官阶。班为礼秩之区别,以多为贵。天监七年(508)二月,梁增置镇、卫将军等一百二十五号将军,定为十品,二十四班。自镇将军以下至四翊将军,凡三十五号,同为一品,称重号将军;班次则自二十四递减至二十。镇、卫、骠骑、车骑为二十四班,官阶最高。同班又有先后之分。梁又置武安将军至伏义将军,凡一百零九号,亦为十品,二十四班,施于外国。

二十四典 官名合称。又称诸典事。隋炀帝始置。为宫廷女官六尚局所领二十四司的佐官。隋时为典言、典簿、典正、典闱;典籍、典乐、典宾、典赞;典玺、典衣、典饰、典仗;典膳、典酝、典药、典 ;典设、典舆、典苑、典灯;典制、典宝、典綵、典织。唐沿置,无典正、典玺、典织,改设典记、典珍、典计。宋、金沿唐制。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复置。永乐(1403)后,尽移其职于宦官,仅存尚服局四典。

二十四节气 历法名词。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概念。本为民间对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总称。古称二十四气。西周和春秋时,已经利用圭表测日影定出冬、夏至和春、秋分四个节气。史载《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已有八个节气;至《淮南子·天文训》中则有今所用之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其划分方法有两种:(一)平气,将一回归年长度等分二十四份,每份15.22日。从冬至开始,等间隔地顺次安排节气和中气。同两个节气的时间比一朔望月要长,所以有可能出现一个月内只有一个节气,或一个中气。《太初历》规定:节气可在前一月的后半月或本月的前半月出现,但中气一定要在本月出现,如果遇到没有中气的月份,就定为上一月的闰月。此方法为后来所沿用。(二)定气,由于观测进步,发现太阳在黄道上视运行不均匀,因而历法家提出将周天等分二十四份,按太阳运行到每一个分点时,则为某节气的时刻,这样节气的时间间隔不均匀。每年冬至前后太阳视运行快,一气14.718日;夏至前后太阳视运行慢,一气则15.732日。定气主要在历法计算中使用。中国古代日用历谱都用平气,至清《时宪历》,才正式用定气。二十四节气的建立,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表示季节、气温、雨量和物候的记录。中国幅员广大,在同一节气中各地区气候变化不同,农事活动亦各异。二十四节气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大体固定,前后不差一、二天;与太阳黄经度关系列于下表:

二十四军 军队编制合称。西魏大统八年(542),宇文泰创立府兵制,初置六军,以六柱国分领;一柱国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共十二大将军;一大将军督二开府,凡二十四员,分团统领,是为二十四军,每军二千人。二十四军又分左右,则称左右十二军。北周沿之。

二十四路 北宋熙宁七年(1074)分全国为二十三路,九年,分两浙为东、西二路,共为二十四路;十年,两浙东、西二路复合为一。此后,续有并合分增,至元丰八年(1085),复行二十三路制,崇宁四年(1105),增设京畿路,又成二十四路。大观元年(1107),分广南西路设黔南路;三年,复并黔南入广西,仍为二十四路,至政和初相沿不改。

二十四马牧 官署合称。隋代陇右牧所属军马署,共设二十四牧,每牧置仪同及尉、大都督、帅都督等官员。

二十四气 历法名词,即二十四节气。依次名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诸名散见于《夏小正》、《管子》、《礼记·月令》、《国语》等书,全名始见于《逸周书·时训》。详“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诗品 即“诗品(2)”。

二十四史 清乾隆时于二十二史之外,加《旧唐书》、《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总计三千二百二十九卷,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多年的事迹,是中国的史料宝库。过去比较流行的版本有清乾隆时官刻的武英殿本,及民国时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今有中华书局排印的点校本。

二十四史提纲歌 书名。清李兆洛撰。二卷。据《春秋》、《左传》、历代正史、《通鉴纲目》等书,将三皇至明末历代纪元、世系、建都等编为歌诀,以便初学史者记诵。上卷列秦、汉、魏、晋等“正统”王朝,下卷记春秋列国、唐朝藩镇等割据政权。并对他本彼此互异难以确据者,注明存考。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智新书局本。

二十四司 ①尚书省所统二十四个部门的总称。即吏部所领吏部、司封、司勋、考功,户部所领户部、度支、金部、仓部,礼部所领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兵部所领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刑部所领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工部所领工部、屯田、虞部、水部。隋始置,唐时完善。宋初承隋唐之制。元丰改制后,六部头司之长官郎中、员外郎参领本部尚书、侍郎所掌之事,元祐以后每部四司或互相兼领。明洪武十三年(1380),六部每部分属四部,头司皆曰总部;二十九年,二十四司俱称清吏司,其司名、司数亦有变化。②官名合称。隋炀帝始置,为宫廷女官六尚局之属。尚宫所掌司言、司簿、司正、司闱,尚仪所掌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尚服所掌司玺、司衣、司饰、司仗,尚食所掌司膳、司酝、司药、司 ,尚寝所掌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尚工所掌司制、司宝、司綵、司织。唐代无司正,置司记;无司玺,置司宝;无司织,置司计;改司宝为司珍(隶尚功)。金朝为尚宫所领司记、司言、司簿、司闱,尚仪所领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尚服所领司宝、司衣、司饰、司仗,尚食所领司膳、司酝、司药、司 ,尚寝所领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尚功所领司制、司珍、司綵、司计各官署合称。明初沿唐、金制,成祖永乐后,二十四司职掌尽移宦官,所存者仅尚服所领司宝、司衣、司饰、司仗四司。

二十四向 古代天文和地学名词。古代对地平方位的分划、定名制度。由早期的十二地支制度发展而来。《淮南子·天文训》规定二十四向为:子(北)、癸、丑、报德之维(东北)、寅、甲、卯(东)、乙、辰、常羊之维(东南)、巳、丙、午(南)、丁、未、背阳之维(西南)、申、庚、酉(西)、辛、戌、 通之维(西北)、亥、壬。隋代一些式盘上则以艮向为东北、巽向为东南、坤向为西南、乾向为西北。以后的罗盘便以此为准。南宋以这二十四向叫正针,两正针之间叫缝针。如,称艮寅缝针、甲卯缝针等。这样便发展为四十八向。与西方罗盘用三十二向不同。

二十四衙门 明代内府十二监、四司、八局的总称。十二监为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御马监、司设监、尚宝监、神宫监、尚膳监、尚衣监、印绶监、直殿监、都知监。四司为惜薪司、宝钞司、钟鼓司、混堂司。八局为兵仗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浣衣局、银作局。除浣衣局外,各衙门皆设皇城中。明太祖定内府规制先后五次。吴元年(1367)始设内史监等衙门,有宦官不及百人。迨洪武三十年(1397),十二监及各司、局渐臻完备。其初,每监置太监一员,左、右少监各一员,典簿一员,长随、奉御无定员;每司设司正一员,左、右司副各一员;每局设大使一员,左、右副使各一人。后渐更革,各专设掌印太监等。为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

二十四友 西晋贾谧权过人主,极盛一时。好文学,有才思,开阁延宾。时渤海石崇、欧阳建,荥阳潘岳,吴国陆机、陆云,兰陵缪世征,京兆杜斌、挚虞,琅邪诸葛铨,弘农王粹,襄城杜育,南阳邹捷,齐国左思,清河崔基,沛国刘瓌,汝南和郁、周恢,安平牵秀,颍川陈眕,太原郭彰,高阳许猛,彭城刘讷,中山刘舆、刘琨等名士皆附会之,号为“二十四友”。

二十四掌 官名合称。又称诸掌事。隋炀帝始置。为宫廷女官六尚局所领二十四司、二十四典的佐官。名称与二十四司、二十四典相对应,称掌言、掌簿、掌正、掌闱等。

二十五史 1921年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柯劭忞所著《新元史》列为“正史”,与旧有“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二十五史的书名、作者、卷数如下表:

二十五史补编 书名。二十五史中,表志全备的只有《史记》、《汉书》、《新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九部,全无表志的有《三国志》等七部。各书所载表志错误缺漏的也颇不少,如《史记》、《汉书》对兵制都没有专篇。自宋以下,学者即进行增补,如钱文子《补汉兵志》之类。清代学者用力尤勤,从万斯同撰《历代史表》起,或补作前史所缺,或就已有的校正考释,成书极多。1936年上海开明书店搜集增补的表志及有关的考释之作二百四十种,汇集成编,与《二十五史》相辅而行,故称补编。

二十一史 明代于宋代所称的十七史之外,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为二十一史。

二石伪治时事 书名。晋王度撰。二卷。记十六国后赵石勒、石虎统治时期事迹。久佚。

二石传 书名。晋王度撰。二卷。记十六国后赵石勒、石虎事迹。久佚。清汤球有辑本一卷,收入《广雅书局丛书》。

二税簿 全名夏秋税租簿。宋代征税簿分夏税簿和秋苗簿。其上开列各县各乡原管和新增的户数,夏税和秋税总额,以及各户的户名和税额,用以催税。

二税户 辽头下州县民户向官府交租,向领主交税,称为二税户。头下(投下)原为贵族奴役俘掠奴隶的建置。辽圣宗时改行赋税制,头下奴隶转为二税户。寺院占有的奴隶,向官府和寺院分别交纳租、税,称寺院二税户。辽朝西迁后,各地的二税户又被女真贵族掠为奴隶。金世宗时,将确有二税户凭证的奴隶放免为平民。

二司 汉代司徒、司空的合称。《后汉书·袁绍传》:“故太尉杨彪历典二司,元纲极位。”李贤注引《续汉书》曰:“彪代董卓为司空,又代黄琬为司徒。”

二台 东汉御史台与尚书台的合称。《后汉书·陈忠传》:“言事者见杜根、成翊世等新蒙表录,显列二台。”李贤注:“谓杜根为侍御史,成翊世为尚书郎也。”侍御史与尚书郎分隶御史、尚书二台。

二体石经 即“北宋石经”。

二庭 东汉时匈奴分裂后南北两个单于庭之总称。建武二十二年(46),匈奴左贤王蒲奴立为单于,单于庭仍在漠北(今蒙古国境内),是为北庭。二十四年,右薁鞬日逐王比又自立为孾落尸逐鞮单于,率部南迁,单于庭初设五原西部塞附近(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西),后徙西河美稷(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是为南庭。

二王八司马 唐“永贞革新”的主要人物。二王指王叔文、王伾。八司马指革新失败后被贬去边地的虔州司马韩泰、饶州司马韩晔、永州司马柳宗元、朗州司马刘禹锡、台州司马陈谏、连州司马凌准、郴州司马程异、崖州司马韦执谊。

二王三恪 唐袭前制,援周武王封虞舜、夏禹、商汤之后为二王三恪之事,自武德元年(618)起,以莒州酅邑奉隋恭帝为酅国公,行隋朝正朔,用隋代车旗服色。同时立北周宇文氏后为介国公,共为二王后。贞观二年(628),令为二王置国官、立庙宇。永淳元年(682),另以周、汉之后为二王。以舜、禹、成汤之苗裔为三恪。神龙元年(705),复酅、介二公。天宝七载(748),加北魏子孙一人承袭,封韩公。准依酅公例,立为三恪。恪,敬义,谓礼之如宾客。五代各国因袭旧制。

二卫 ①即左、右二卫。原系三国魏时晋王国之宿卫兵,司马炎代魏后,遂取代武卫成为晋代最受倚重之宫内禁兵。②十六国前秦时左、右卫将军的合称。

二五户丝 见“丝料”。

二仙宫 清代染业公所名。以供奉梅福、葛洪而得名。

二殽 殽亦作崤。东殽、西殽的合称。西殽在今河南陕县东南硖石东,其东为东殽,在今观音堂附近。汉唐时为长安、洛阳间交通要道,道路险隘。班固《西都赋》:“左据函谷、二殽之险。”《元和郡县志》:“自东崤至西崤三十五里。东崤长坂数里,峻阜绝涧,车不得方轨;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险绝不异东崤。”东汉建安中曹操用兵巴、汉,以南道险阻,更开北道,西晋太康三年(282)弘农太守梁柳修复旧道。

二阳生 见“三阳②”。

二姚 相传为*虞思的两个女儿,嫁夏少康。

二尹 清代县丞之别称。

二元术 古代算法术语。二元指天元、地元,二个未知数;二元术即列二元高次方程组的方法和解法。其解法“互隐通分相消”是一般二元方程组(即不限于二行式)的消去法。

二院皇族 辽代五院司、六院司皇族的统称。辽太祖阿保机五世祖耨里思长子洽昚之族在五院司,第三子葛剌、第四子洽礼及阿保机伯祖叔剌、帖剌、叔祖 古直之族在六院司,此五房宗族称作二院皇族。因族属较远,所以地位不及四帐皇族显贵。

二知轩文存 书名。清方濬颐撰。三十四卷。方氏,安徽定远人,道光进士,入翰林,散馆授编修,官至四川按察使。是书收文六百余篇,论说多评论古今之作,惟对新事物持保守态度,由《机器论》一文之反对制造使用机器,即可见诸一斑。光绪四年(1878)刊印。

二至二分 历法名词。《左传·昭公二十一年》:“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为灾。”杜预注:“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文献记载二至二分最早的是《书·尧典》,其中二至名为日永、日短,二分名为日中、宵中。一说殷墟甲骨文有关于“至”之记载。

二铢钱 南朝宋铜钱。宋前废帝永光、景和元年(465)所铸。正面有“二铢”二字,背面有“永光”、“景和”、“孝建”三种。其时官钱每出,民间即仿铸,而大小厚薄皆不及官钱。其无轮廓不磨滤,外形似被剪凿者称“来子”(耒子);尤轻薄者,谓之“荇叶”,又称“鹅眼钱”、“ 环钱”,每千文钱积之不足三寸,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因钱轻造成“斗米万钱”,经济极为混乱。直至宋明帝整顿币制,停铸二铢钱,禁止新钱流通,专用古钱,物价才渐趋稳定。

二柱钱 南朝梁铜钱。梁敬帝太平二年(557)铸,钱面穿孔上下各有一星点。与鹅眼钱并行流通,因二柱重而鹅眼轻,民多销熔,实际流通者多鹅眼钱。

①春秋国名。在今湖北广水市境。《左传》桓公十一年(前701):“楚屈瑕将盟贰、轸。”后灭于楚。②副职。《周礼·天官·大宰》:“乃施法于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贰。”贾公彦疏:“谓小卿副贰大卿。”

贰臣传 书名。清国史馆辑。十二卷。记载明臣降清者诸如洪承畴、祖大寿、贾汉复等凡一百二十余人。有道光半松居士刊本。中华书局排印本《清史列传》也有刊载。

贰卿 唐以后对六部侍郎之别称。因尚书称卿,侍郎次之,故曰贰卿。又称“贰令”。

贰师城 属大宛。今吉尔吉斯斯坦西南奥西以西马尔哈马特。《史记·大宛列传》:“宛有善马,在贰师城。”汉武帝遣使“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即此。

贰宗 春秋时大夫之嫡长子以外的众子。《左传·桓公二年》:“大夫有贰宗。”杜预注:“嫡子为小宗,次子为贰宗,以相辅贰。”与“卿置侧室”相似,参见“侧室”。 89rrxKHxWpj7nUpKJY5XRaLBOQPIRlfNibc0UCZhKKu50rpESEPo83aE+RC6XmS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