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名士清谈

元康七年 (297) 七月,朝廷任命王戎为司徒。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和当时的尚书令王衍 (王戎的堂弟) 、河南尹乐广一样,都是当时名士。魏晋时期多的是这样的名士,他们都是清谈的行家里手。

清谈出自乡里清议,在东汉后期出现。汉朝选官实行察举制,很注重一个人在乡里的名声,因此当时士大夫阶层出现了品评人物的风潮,名士们对一个人的评价能影响这个人的仕途。比如南阳人许劭在汝南主持月旦评,每月对人物重新进行一次评价。这个人名气很大,连曹操都慕名而来,备了厚礼,请求他为自己评价一下。许劭刚开始不肯,后来被曹操胁迫,才说出了一句著名的评语:“君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名士们也批评时政。汉桓帝和汉灵帝在位时,宦官当权,朝政黑暗,士大夫对宦官们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和质疑,这招来了宦官们的疯狂报复。桓帝延熹九年 (166) 和灵帝建宁二年 (169) 的两次党锢之祸,当时名士及他们的学生被逮捕杀害的有九百多人,他们的亲朋故旧纷纷到边塞避祸,有的住土穴,有的躲树洞,一时间腥风血雨。但事有例外,一个叫郭泰的大名士就被宦官放过了。

郭泰,字林宗,太原郡介休县 (今山西介休) 人,相貌魁伟,博览群书,擅长演讲,一讲起来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因为这项技能名震洛阳。但他演讲时从不具体评议朝中人物,只是抽象地探讨人伦鉴识的理论,因而宦官找不到杀害他的借口。经受残酷打压后,郭泰的这种风格得到士人的追捧,他们不再评论时事政治,而是由政治方面转到人物方面,当然,这些人物也不是当权派,而是古人或者乡里的人物。评古不论今,这样就可以自由发挥,不再怕受到打击陷害了。正因如此,史学大师陈寅恪认为,清谈之风始自郭泰。

天灾、战乱、政乱、世道不稳让当时的人们纷纷感叹世事无常、生命短暂,儒家的经学已经不能适应乱世的需要,衰落成了必然,崇尚“玄虚淡泊”“无为而治”的老庄思想复兴。到了魏明帝曹叡 (公元226年至239年在位) 的时候,这种新思潮已经势不可当,以摧枯拉朽之势风靡整个京师。当时的名士何晏与夏侯玄、王弼等都精通《老子》《庄子》,他们大肆倡导玄学,还把玄学引入清谈,使清谈的内容渐渐演变成了谈玄。他们要用老庄思想调和儒教,把道家的思想灌入儒家的经学里去,于是何晏作《论语集解》,王弼作《论语释疑》,一时之间这类书籍纷纷涌现。在儒家的经典里,只有《周易》稍带一些神秘性,容易和《老子》《庄子》发生联系,于是这本书也便合了当时士人的口味,被奉为经典。

司马氏是尊奉儒教的,因此司马氏当权后,如何调和儒教和老庄的关系成了比较重要的问题。有一次,阮瞻去见司徒王戎,王戎问:“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意思是“大概没什么不同”,二者差不多。王戎听了大喜,立即任命阮瞻为官。

玄学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从何晏、夏侯玄等的正始玄学,到竹林七贤的竹林玄学,及至目前讲到的在元康年间出现的元康玄学,前文提及的王戎、王衍、乐广就是这时清谈界的领袖。再往后发展还有东晋玄学,那是后话。

王衍,字夷甫,琅琊郡临沂县 (今山东临沂北) 人,二十四孝之一王祥的族孙,王戎的堂弟。他生来外表俊美,喜好老庄,在谈论玄理时经常手持一把有白玉柄的塵尾,手和玉柄的颜色一样白皙,风姿绝然。然而姿态虽美,却有一点不足——凡是他觉得自己说的道理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会马上更改说法,世人称他这是“口中雌黄”,成语“信口雌黄”便出自此。不过即便如此,记述魏晋名士风采的《世说新语》里还是有数十条提到了王衍。

王衍出身高门,自然衣食无忧,他耻于谈钱,嘴里从来不说“钱”这个字。他老婆郭氏不信邪,有一次想试试他,就让奴婢用钱绕床一圈,堵着他让他不能出来。王衍早晨起来看到钱后,就对奴婢说:“把这些东西 (阿堵物) 都拿走!”确实没有说钱。王戎感叹道:“王衍的风度仪态高雅清澈,好像晶莹的玉树,自然是尘世之外的人物。”

王衍幼年时曾去拜访竹林七贤的老大山涛,山涛见到他感叹了良久,王衍走后,他说:“谁家老太婆生下这么漂亮的儿子,然而误尽天下老百姓的,可能也是他。”山涛一语成谶,这事以后再讲。

乐广,字彦辅,南阳淯阳 (今河南南阳) 人,《世说新语》里也有多次提到他。乐广每次谈玄都用最简练的词语,条理清晰,事理明确,使人信服。他性情谦和,批评别人时也一定会先称赞对方的优点,使对方缺点自然显现。

除了王衍、乐广,当时的名士还有王澄、胡毋辅之、谢鲲 (谢安的伯父) 、王尼、毕卓等。他们的清谈不是胡侃,而是有固定的几方面内容,比如清谈哲理,就是谈论《老子》《庄子》和《周易》中的哲学思想;比如品藻人物,就是对人物进行品评;此外,他们也对宇宙论的哲学展开了激烈而且长久的争论。清谈不仅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和活跃的思维,也是个体力活,因为清谈的时间不限,有时候甚至通宵达旦,这需要有个好身体做支撑。

魏晋名士们不拘礼节,放浪形骸,酗酒服药是常事。他们飘逸放达,标新立异,言论玄妙,这构成了独特的名士风流,后世人想效仿而不得法,只能望其项背。

不过正是这种名士风流,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西晋的灭国。名士们热衷于谈玄,认为谈论政务是俗事,谁要是谈论治国理政,就会被大家耻笑。但这些名士又大都身居高位,崇尚虚无的后果就是朝中几乎没人关心国计民生,政务懈怠,国家被拖入了危险的局面,后终于招致五胡之祸,西晋灭亡,“清谈误国”一词便出自此。当然,西晋灭亡还另有深层次的原因,这个问题留待后文再谈。 QqWS5jDCxSaXClJWPopP94MaI91HaLZBssX+HgWrRHol5La0Hx1C3K4ziiDO3bO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