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考古人员在位于殷墟保护区西部的白家坟墓地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头盖骨。这个头盖骨的左侧有一个大洞,从左侧太阳穴一直延伸到上颌骨。也就是说,整个左脸几乎都没有了。什么武器会导致这样致命的伤口呢?专家仔细检查后发现,头骨内有一枚箭镞。很明显,一支利箭射中了他的左侧太阳穴,刺穿了他的头骨。由于是近距离的劲射,导致他头骨的一侧破碎。
其实他的伤口不止这一处:可以清晰地看到头骨的顶部嵌入了一块金属——一截断掉的青铜戈尖,它已经穿透了颅骨,镶入骨内,导致颅内的骨质脱落,从而形成了一个大凹坑。类似的致命伤还有三处:一处在后脑,一处在头颅左侧,一处在眉骨下方,均为刀伤。除此之外,在他的左臂肱骨(上臂骨)和躯干上也有几处严重的砍伤。
图38 出土于殷墟黑河路745号墓的受伤士兵头骨
经鉴定,这名伤痕累累的死者是一名男性,年龄在30岁左右。从骨骼的情况来看,他生前体魄强壮,1.75米的身高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高个子。那么,他到底是谁?为何会遭到如此的虐杀呢?
图39 殷墟出土的商代青铜戈
图40 殷墟745号墓中受伤士兵身上的箭镞
其实,这是一名3000年前的商代士兵。他在一场激烈的交战中英勇冲杀,被敌人的流矢射中,受了重伤,他的战友没有抛弃他,而是将他运回祖国。因伤势太重,他在痛苦中死去,死后被埋葬在家族的墓地里。不过,这位无名战士的墓葬只有2米长、半米宽,深度还不足3米。尸骸虽被装在涂有红、黑两种颜色的漆木棺内,但随葬品只有一枚蚌壳和一枚贝壳。
那支刺透士兵天灵盖的青铜戈是商代最常见的兵器,戈头的长度在22厘米到26厘米之间。士兵在使用这种武器杀敌的时候有多种攻击方式:既可以选择用戈援的刃部横扫敌人的身体、钩砍敌人的首级,也可以选择用戈锋的尖端啄击敌人的头部,而这位战死的士兵正是被从头上落下的戈尖深深刨中。由于戈尖刺入脑部太深,敌军士兵一时竟无法拔出,在用力改变方向时将戈尖折断,戈尖最终留在了这位士兵的头骨里。这一留,就是3000多年。
在这名士兵尸骸内,还残留着多得数不清的青铜箭镞。可以想象,在激烈的战场上,这名头部已经受伤的士兵同他的战友们冒着箭雨冲向敌阵,最后被乱箭穿心的惨烈景象。那支射穿士兵太阳穴的青铜箭镞,则给了他致命一击。
在殷墟遗址,也不乏商代将军的墓葬,在某将军墓中出土了一只奇怪的青铜手。它五指弯曲,做工精细,手背处雕刻着兽面纹,形状、比例都和人手一致。这是目前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唯一一只假手。那么,它和墓主人有什么关联,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2000年12月,在殷墟祖庙集中之处的殷墟花园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队发现了一座商代墓葬,命名为54号大墓。在考古发掘过程中,专家们发现了大大小小的盗洞和密密麻麻的盗沟,担心大墓早已被盗掘一空。但考古队越往下挖,盗洞就越少,最后挖到墓口才发现,这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大墓。墓中的一棺一椁早已腐朽,但棺盖上鲜艳的红漆、精美的夔龙纹饰以及贴在棺沿上的金箔,都在证明着墓主人不凡的身份。
与士兵墓的寒酸不同,54号大墓的棺椁之间随葬了很多的青铜礼器,如鼎、爵、觚、方尊、方彝等,总数达到265件;戈、矛、钺等青铜兵器则被散放在东西两侧;铜簋里有烹饪过的谷物,陶罐中还存有残留的梅子羹,甚至当时流行的防腐“神器”花椒也出现在墓中;墓中还有殉葬的人和狗遗骸各15具。不过,墓主人的尸骸已和棺木、泥土以及一些随葬品挤压在一起,无法剥离和辨识。
本来,专家没有在这座大墓中找到任何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文物,但一个意外的出现让一切水落石出。当时还在读博现已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专家的刘煜想了解出土的青铜器内部的构造及损伤情况,于是她用变频X射线探伤机逐一扫描了这些青铜器,却意外地发现有131件青铜器的内部刻有铭文。其中尤为重要的6件青铜钺和一件牛尊上铸刻的“亚长”两字,正是墓主人的身份信息。
在商代,“亚”是指带兵打仗的武官,“长”是其家族的姓氏。可见,墓主人属于当时有名望的长氏家族,被商王任命为军队的高级将军。考古人员发现,这个亚长并不简单,从他墓葬的位置、规模、殉葬的人和动物的数量,以及随葬的青铜器、玉器的质量来看,他的级别仅次于大名鼎鼎的“王后将军”妇好。既然亚长生前的身份如此显赫,那么他到底是出身高贵,还是战功卓著呢?
图41 殷墟出土的商代“亚长”牛牺尊,是一件祭礼用的酒器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显示,很多将军并非出自贵族世家,而是从最卑微的基层官吏做起。例如殷墟M1713号大墓,墓主人是一名来自鱼氏家族的成员。他墓中有一尊青铜爵上刻着“辛卯,王赐寝鱼贝”,说明此时的他还只是一名负责商王寝宫事务的寝官,负责打扫卫生、收拾房间以及传达送往。王赏赐他的贝,是当时人们使用的原始货币。但另一件青铜器上的“壬申,王赐亚鱼贝”表明,他在40天后便被升任为亚字级的高级将领。可见,商王的“身边人”会有更多的机会得到升迁,亚长可能也是如此。
图42 殷墟亚长墓中的青铜手形器
图43 殷墟亚长墓中出土的青铜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考中心研究员、体质人类学家王明辉对亚长残存的头骨和四肢骨骼做了体质人类学分析,确定墓主人的年龄在35岁左右,同时发现了一个不正常的现象:这位将军采用的是“俯身葬”,也就是脸朝下趴着下葬。根据商代的习俗,只有非正常死亡的人才会采取这样的葬式。
果然,王明辉在亚长的遗骨上共发现7处大的伤痕,6处集中在身体的左侧,手臂、大腿和盆骨位置均被刀、斧一类的利器砍伤。武器直接砍透皮肉深入骨面,有几处伤口根本没有愈合的迹象,这说明墓主人在伤愈前就去世了。可以想象,在与敌人的白刃肉搏战中,亚长将军身先士卒,率军冲锋,不幸身体右侧中箭受伤,他本能地把身体左侧暴露给了敌人,于是被蜂拥而上的敌军士兵乱刀毙命。
亚长将军英勇杀敌、战死沙场后,尸身被运回国都。商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把他安葬在商王宫殿附近,并陪葬了大量的宝物,殉葬了很多的奴隶和动物。但是,由于亚长的右手在战斗中被砍断并遗弃在战场上,为了让这位功臣将领全尸下葬,商王专门命人为他打造了一只假肢,以保持其身体的完整。
在这些商代将军的墓葬中,最常见也最有分量的兵器就是铜钺,亚长墓、亚鱼墓中均有出土。铜钺最初的用途是在祭祀仪式上砍断战俘的头颅,这从铭文“钺”的象形结构上就可以看出来,后来它成为象征军权和王权的礼器,体量也就越来越大,经常在祭祀仪式或大典上使用,以凸显政权的合法性和君主的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