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青铜器中的少女头颅

1984年,河南殷墟遗址出土了一件青铜甗(yǎn),由一个年轻的考古队员在发掘中偶然发现。甗是商代时的炊具,有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叫甑,用来放食物;下半部分叫鬲(lì),用来装水。当底部用炭火加热的时候,里面的水就会变成蒸汽,把上面的食物蒸熟。它的原理和我们今天的蒸笼、蒸锅一样。但是,安阳殷墟的这件“蒸锅”非常特殊,它里面装的不是馒头,而是人头。

考古专家们也是第一次见到炊具里出现人头的情况。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因为当时的随葬品、殉葬者都埋在一起,难免互相混杂,可能一名殉葬者的头颅恰好就埋在这件青铜甗旁,经过长年累月的地壳运动和地下水的冲击,甚或掩埋者的搅动,人头碰巧滚落进去。

这件青铜甗长年深埋地下,上半部分已被填土挤压变形,人头被死死地卡在里面,无法取出,所以当时的专家无法做深入的检验和研究,再加上这只是一例孤证,因此,“巧合说”占了上风。但15年后“人头甗”再次面世。

图1 1984年出土的装有人头骨的青铜甗

1999年,殷墟又出土了一件装着人头的青铜甗。这说明,“人头蒸锅”绝不是孤立事件,其中必定大有文章。于是,专家们开始进行全面的调查。第二件青铜甗保存完好,没有任何的破损和变形。所以研究人员能够顺利地取出头骨并进行检验。这次检验的目的,是要解决三个疑问:第一,这个青铜甗内的人头是意外滚入的,还是被人故意放在里面的,或者就是用来蒸煮的?第二,死者究竟是什么身份,为何被如此残酷地对待?第三,如果这个人头真的被蒸煮过,用意何在?

研究人员从头骨上取下一小块骨片拿到实验室化验,结果显示,和殷墟其他地方发现的骨骸相比,第二件青铜甗头骨中的钙含量很低。这就说明,头骨并不是在掩埋时或掩埋后意外滚进青铜甗里的,而是被特意放在沸水上蒸煮过,以致头盖骨中的钙大量流失。那么,头骨究竟来自谁?

经检验,头骨来自一名女性。从牙齿的磨损和发育程度判断,她死时仅15岁,还是一名少女。但仅这些还远远不够,专家希望从头骨上发现更多的考古线索。因此,他们又取下一颗牙齿,准备对它进行锶的同位素含量分析,以确定这名少女到底来自何方。

锶是一种微量元素,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后,会取代骨骼中的钙,最后沉积在骨骼上。因不同地区的气候、水源、土壤和食物结构存在差异,各地居民体内四种锶的同位素含量也大不一样。因此,一个人在某地生活久了,骨骼中锶的同位素比例就会和当地人趋于一致。

图2 1999年出土的装有人头骨的青铜甗

但有一处例外,那就是人的牙齿。牙齿最外层的部分叫牙釉质,坚固而稳定。人到了12岁左右,牙釉质发育成熟,内含锶的同位素比例就会固定下来,一生都不会改变。以后不管他迁移到哪里,在那里生活多久,这个比例都会被永远“锁定”。基于这个原理,专家对少女的牙齿做了锶的同位素鉴定,结果显示,这名少女并非河南安阳本地人,她很可能是被殷商军队掳掠来的。

经过氧的同位素测定,专家发现这名少女牙齿中氧-18 的含量要远高于殷墟中其他的遗骸。在中国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下,越靠近大海的地方,氧-18的含量越高;越深入内陆的地方,氧-18的含量明显降低。所以相对于殷,女孩的家乡应该更靠近大海,也就是河南安阳的正东、东北或东南方向。

历史学家发现,青铜甗出土的地层年代属于殷墟第四期,年代接近商朝灭亡。而根据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和北大图书馆的甲骨文记载,正是在这个时期,殷商军队在安阳东南的“六”,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六安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场战争打了大约一年,最后殷商军队得胜还朝,并带回了大量战利品,包括战俘。专家对以上线索进行汇总分析之后,推断青铜甗中的少女就是俘虏中的一员,她来自安徽六安,而这里的确比安阳更靠东、更近大海。

那么,少女在被俘前是士兵、军属,还是普通的百姓呢?这可以从她口腔的健康情况来判断:如果一个人长期吃素,所摄入碳水化合物 的比例就会较高,它们在口腔里被淀粉酶水解成葡萄糖,而葡萄糖会被微生物转化成有机酸,使口中酸度增加,增加牙齿磨损和龋齿的风险。

图3 一处殷墟遗址的地层年代划分。用于说明商代文物隶属年代的鉴定办法,从而确定相关历史事件发生时间

但是,青铜甗中的少女并没有严重的龋齿,这说明她平时的食物结构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较低,而蛋白质的比例较高。在当时,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是谷物等素食,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肉类。肉在商代是奢侈的食物,所以,被献祭的少女很可能来自一个生活富足的贵族家庭。3000多年前,少女所在的部落或方国遭到了商朝军队的猛烈攻击而灭亡,而她则被商军俘虏,头颅被砍下放进青铜甗中蒸熟,献祭给殷商先祖。

不同朝代的文物,具有其独特的时代气质。秦汉的文物古朴厚重;两晋的文物飘逸潇洒;唐代的文物奢华浪漫;宋代的文物简约典雅;元朝的文物粗犷豪放;明清后的文物向华丽精致的方向发展。但商代文物中却散发着一种神秘而狰狞的特质,给人带来不适感,例如猛兽吃人的图案和龇牙咧嘴的青铜面具,甚至商代图腾鸱鸮的形象也被刻画得十分阴郁冷酷,这是商人在刻意突出鬼神的威恐和人类的卑微,因为殷商是一个极端信奉鬼神和巫术的王朝。

图4 典型晚商风格的兽形觥,2018年出土于山西闻喜。商代造型独特的青铜器,呈现商代独特的审美

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活人祭祀的简短记载。商王朝经常对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实施军事打击,而大多数战俘会被残酷处决,剩余的一小部分被献祭给天地和鬼神。考古证明,大量殉葬的人牲均来自河南以外地区,包括遥远的陕西、甘肃和宁夏。商代人数最多的一次献祭,竟然杀了500多人。

至于为什么献祭之前要把人头放在青铜甗中蒸煮,答案很简单:古人祭祀用的祭品必须在献祭前煮熟,才供祖先食用。

商代统治者对天地鬼神非常虔信,相信是鬼神在主宰着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商代统治者认为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狩猎成功、战胜敌人甚至顺利分娩都是上天和鬼神赐予的一种奖励,而这促使商代统治者不断地通过祭祀去获得这种奖励。但是,为什么崇拜鬼神、获得奖励就一定要残忍地献祭活人呢?

商代统治阶层认为,用活人献祭有三个好处。第一,可以节省宝贵的生产资料,尤其像牛、羊这类既能生产劳动又能食用的祭祀品,它们在农田的开发和耕种、皮毛原料的提供等方面比人要重要得多;第二,商代食物匮乏,即便是王公贵族的食品供应也不甚充沛,更不用说奴隶和俘虏。用生产力低下的活人祭祀会削减一些人口,也就会减少粮食的消耗,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食物短缺的问题;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活人祭祀可以一劳永逸地解除战俘反抗的风险。

商代人牲的来源只有一小部分是奴隶,绝大多数是征战中抓获的俘虏。虽然俘虏可以转换成奴隶,但商代统治者认为,本国奴隶多是奴隶的后代,处在长期的管制之下,比较顺从;而由战俘刚刚转化来的奴隶成分复杂,尚有自由的余温,其反抗心最强,也最为危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用作人牲,发挥战俘们最大的“剩余价值”。

殷商统治的近600年,是一个用活人献祭的恐怖时代。而殷墟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记录了一个远古少女的香消玉殒,揭开了一段血腥的历史。其实,这只不过是商代祭祀文化的一个缩影,而另一件青铜甗中的“头骨往事”还在等待人们去解读和诉说,更多的真相仍被时光掩埋在地层之下。 SZnLZl88O2vUy1STNBOMaOU43yKlLlv2guojNL9mKMyK6RXOPUQPv42A1z3KUrL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