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西方哲学二十一讲》(旧译《西洋哲学史》)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史家弗兰克·梯利在其讲授哲学史的基础上于1914年编写出版的一部教材。该书自出版以来,在西方哲学界一直受到好评,被美国各个大学哲学系广泛采用为哲学史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我认真阅读了新世界出版社提供的这本由陈正谟先生翻译的书稿,认为很有必要再次出版这部哲学经典名著。理由有四:

第一,从该书的作者立场来看,梯利本人的学术贡献更多地体现在,他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家,而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史家。一般来说,哲学家撰写的哲学史著作往往会带有哲学家本人的哲学立场和评判标准,例如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等。但是,作为一个著名的哲学史家,梯利的这本书在评价历史上不同的哲学派别和哲学家时就比较客观公正,可以说是纯粹哲学史家编写的哲学史。

第二,从该书的主要内容来看,梯利这本书在中国哲学界可以说开创了哲学史教学的新局面,提供了中国人编写哲学史教材的范本。这本书在陈正谟先生首次译介到中国学术界之前,国内也出版过不少哲学史一类的书籍,但大多是一种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的罗列,缺乏哲学史的内在联系,而梯利这本书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正如梯利在本书序言里所说,哲学史的目的在于把每一种宇宙观安插到适当的位置上,认为它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现在、过去及未来的知识的、政治的、道德的和宗教的元素连接起来。此外,梯利这本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它在内容上并不仅仅局限于宇宙论和认识论领域,它更加关注哲学家在伦理、宗教、政治、法律、经济和教育等领域的哲学思想。这样一来,它不仅适用于专门研究哲学的人去阅读,而且也适用于普通的哲学爱好者去阅读。

第三,从陈正谟先生的学术能力和译文质量来看,可以说这本书是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哲学译著。1919年,陈先生就开始阅读和尝试着翻译这部名著了,当时他还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名学生。当年胡适在北大讲授西方哲学史时,约定了由12名学生共同翻译梯利的这本书,计划将其列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世界丛书”,陈先生便是其中之一。虽然胡适的这一愿望未能实现,但这个约定却为陈先生独自翻译这部名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9年,陈先生独自译完了全部书稿,但又因“一·二八事变”爆发,部分译稿遗失。1936年,陈先生又用了一年时间重新翻译此书。1938年这本书得以列入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教本)”出版计划并最终出版,中文译名为《西洋哲学史》。经过将近20年的初译、次译、再译到最终出版,陈先生可以说是最能理解梯利这本书的中文译者。无论是在哲学术语的翻译方面,还是在对哲学思想的理解方面,陈先生的学术贡献都是显而易见的。陈先生不仅把这本书首次译介到了中国,而且对于人们全面准确地理解西方哲学思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从该书编者的勘校效果来看,为契合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编者做了大量的修缮工作,比如对个别哲学词语和语句进行的修饰和改进,对哲学家人名、哲学流派、哲学著作进行的规范化处理等。这就使得该文本读起来更加流畅、更具美感,而又不失原有译文的本真面貌和语言风格。


2023年11月9日于喻家山下

(导读作者张廷国,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应用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 IMP9+bY5qhqwzy8LE3wSNnntgG+VrSKSYa6IAH87ca68wsgiIwqKqWxAxyy2f/l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