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生活运动的“国/家/人”与“新女性”想象

陈洁樱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8级

指导教师 周云

1934年春,蒋介石发起并主导的“新生活运动”以江西南昌为起点,很快在国民政府的大力鼓吹和倡导下发展至全国。蒋一方面以复兴固有道德文化为核心,一方面吸收日、德等国的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思想以及部分基督教元素。“礼义廉耻”的原则与口号,社会各界的行动与论争,一度成为公共舆论的主调。直到1949年,这场历时十五载的运动才随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而悄然结束。

从蒋介石首先予以高度重视的军纪,到衣食住行的烦琐细节,作为一场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国民教育工程”,新生活运动试图改良的事项甚多,实际作用却相当有限,基本可以被认为是一场失败的运动。即便如此,它所反映的社会治理、国民教育等不同问题仍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但回顾民国(特别是抗战时期)社会史的研究,或许是由于战争与复杂的政治格局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剧烈的震荡和扰动,遮蔽了它似乎不那么“形象鲜明”的另一侧面,以至于长期鲜见针对新生活运动的专门研究。直到1990年代之后,新生活运动研究才逐步展开并走向深入。

而在新生活运动相关研究中,以性别视角审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不是一个冷僻的课题,早期妇女解放运动留下的部分重要概念更是在新生活运动时期得到了延续与发展。妇女界参与新生活运动同样始于1934年,南昌市女公务员服务团则是最早成立的妇女新运组织。随后,各地相应组织了妇女新生活劳动服务团以及其他类似团体,成员多为女性公务员、男性公务员的家属和女性知识分子(夏蓉,2004;2008)。1936年元旦,新运总会迁至南京,妇女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宋美龄任指导长,以统筹全国妇女新生活运动。随着抗战形势日益严峻,不少妇女工作者意识到“总指导机构”的重要性,开始倡导建立妇女界的统一战线组织,其中就包括中共方面的邓颖超、孟庆树等。1938年5月,宋美龄在庐山召开妇女谈话会,受邀妇女代表来自各阶级各领域,总数达500人左右。会议各方虽未完全达成共识,但通过一系列协商,最终决定将妇指会改组扩大为妇女界统一战线,妇女界的新生活运动也随之被整合到抗战建国工作当中。

新运总会书记阎宝航曾这么归纳推行妇女新运的缘由:“新生活运动在促进全体国民生活革命,使整个的民族都走向合理的生活,妇女是家庭的中心,自然应该和其他各界运动,同时并进。”而围绕新生活运动的组织架构和具体措施展开讨论时,研究者很难忽视新运总会重要机构妇女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妇指会)与宋美龄等资产阶级女性精英的活跃,同时产生这样的疑惑:在新生活的宏大构想下,女性究竟应在公共领域和家庭中分别扮演何种角色,她们又以何种方式表达并回应着现代民族国家对“合格公民”的想象?

在寻找与新运妇指会有关的材料时,笔者很快注意到,这一机构曾发行不少旨在传达运动精神、反映妇女生活的报刊,其中最有代表性、内容最丰富的莫过于《妇女新生活月刊》和《妇女新运》。这些杂志与同时期历史事件的时间脉络相互呼应,充分体现了新运总会乃至国民党当局对妇女参与新运的规划和指导方针,又因妇指会人员构成的特殊性同时隐含了部分女性对这场运动的观察与省思,使得这些文献顺理成章地成为妇指会研究的重要素材。

结合学界既有成果和当下性别研究大致方向,虽不敢妄称本研究将带来何种开创性的解读或发现,笔者仍希望它能具备以下几点价值:

其一,填补近代中国妇女思想史、女性学研究较少关注乃至于缺失的部分。将视线投向由国民党主导的妇女组织,可以更好地发现资产阶级女性知识分子的特殊主体性,分析具有官方背景和一定民众动员力的女性精英群体在性别、家国、中外等多种关系中的深层对话。

其二,以往的妇指会研究或将分析重点放在人事结构方面,以反映国民党、共产党、无党派人士在妇女运动中的话语权和实际角色,或从各级妇指会的工作报告入手,分析妇女参与新生活运动的特征,对《妇女新生活月刊》《妇女新运》等杂志反映的舆论宣传模式关注较少。本研究则以公文以外的其他文章为分析对象,创造性地挖掘与当时妇女社会生活相关的纪实性叙述和学术性讨论,揭示与意识形态挂钩的政治符号以外的另一面向。

其三,围绕杂志文本展开的理论建构将最终回归理论范式层面,着重表现妇指会如何从国民党当局维护统治的具体需求出发,承接新生活运动前形成的理论体系,将妇女解放和传统道德以及强调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国民意识联系起来,由此和不同类型的女性主义思想形成对照,呈现中国近代女权思潮在公私关系问题上的特殊性。

本研究以妇指会官方杂志为主要素材,预期可以发挥特定类型文献的作用,在文献的追溯中观察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妇女如何借助公共舆论书写自己所在的时代,同时和国民党内的男性政治与文化精英合作,用具有反映性别立场和“女性特质”的话语建构一套和现代国民意识兼容的理想图景。基于报刊所跨的漫长时段(本研究选取了1936—1945年间的59期杂志进行分析),研究者可以沿着明晰的时间线索,回顾抗日战争这一宏大的历史背景,观察同一战争的不同阶段如何反映在新生活运动中,各时期的妇指会又应各时期的具体需求作出了怎样的反应。 9ZqiazMKKWoFlQAvQ6Bm7NGhH6b+e/dSt6iKA+mZvWX538vXVsXekjhRlpnzUg2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